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政治

一生專注研究終成一代國士,袁隆平予世人的啟發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24日 - 政治小編 聯播資訊吧 
   

  

聯播資訊吧

上海紫瑞文化傳媒官方帳號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中國詩人臧克家為紀念一代文豪魯迅而寫的著名詩句。此時此刻,對於當今中國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句詩用來悼念和贊揚剛剛逝世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可謂十分恰當。

袁隆平為中國和世界緩解糧食短缺問題作出卓越貢獻。

袁隆平生於1930年,1953年畢業於重慶的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初任教師不久後,袁隆平開始做研究。1960年中國全國性饑荒深深刺激了袁隆平,讓他深切體會到「民以食為天」的樸素道理。從這一年開始,他轉向研究水稻,立志做出一番事業。

1966年,所未有地突出政治掛帥,科學研究普遍被踐踏,袁隆平一度遭受批鬥。但即使如此,他依然頑強地堅持研究。所幸的是,當年他寫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獲得國家科委的認可和支持,讓他得已繼續從事研究。這既是那個極左時代的一個幸運,又有力說明袁隆平不畏外部壓力,對於科學研究的專注。

正是這種異於常人的專注,持久的付出,和自身天賦,讓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大獲成功。早在1981年,即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袁隆平就已憑借水稻研究,獲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以世俗眼光觀之,那時的袁隆平已經是功成名就,完全可以享受生活,甚至啃老本。但袁隆平不是這樣的人,或者說他早已脫離低級趣味,不願躺在功勞簿上。他繼續孜孜以求,數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研究,一生堅持做一件對中國和世界重要的事情,最終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卓越成就,大幅提升了水稻產量,有效幫助中國乃至世界化解了最為基本的糧食安全及短缺問題。

恰如中國著名科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所說,「依據科學理論、繼承科學傳統、努力農田實踐、敢於研究創新——袁隆平帶領他的團隊長期認真的工作帶來了水稻的增產,也造福了中國和世界。」中國流行這樣的一句話:「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這句話雖被袁隆平謝絕,但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民眾對於袁隆平研究貢獻的高度認可。

中國文化中常用國士來褒揚世所公認的傑出人物,所謂「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毫不誇張地說,袁隆平正是今天中國公認的國士,他用一生堅持做研究致力於讓天下蒼生免於饑餓。

這樣的人物是超越不同意識形態、政治光譜和國家的,是卓爾不群的,他身上所散發的專注精神,孜孜以求的研究態度,不怕失敗的毅力和堅韌,為黎民謀取福祉的關懷,超出世俗意義成功和低級趣味的精神追求,既是今天世界所稀少的,是難能可貴的,更應該啟發和激勵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