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社會中的“團結”不可或缺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17日 -
:     
 

窮心理

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生命的生物層面、心理一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融入一個整體而存在,我們便不能過一種全面的、完善的、富有創造性的生活。

這種全面性、整體性之所以讓我們望塵莫及,是因為直到上世紀中葉之前,可供我們利用的科學原理與精神原則都尚未取得足夠的成就。

然而現在,我們已有了足夠的知識去達到那種全面和諧的境界,也懂得采取前所未有的步驟去達到自我認識。

要過健康的生活,發展和諧的關系,創造幸福的家庭,建立進步的社會,建設和平的世界。

我們就必須獲得關於我們自身存在的生物學、心理一社會學和精神方面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整合在一起,使我們去過一種全面的、樂觀的和幸福的生活。

自我認識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是人的生存所必需。
過去,人們可能出生在一個家庭裏,停留在一個部族中,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社區,有一個事先被分派好的差事,除了在艱難的條件下求生度日之外,尚未取得什麼成就便死去。即使在今天,人類社會中的眾多人依舊在這種情況下生活著。不過,現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技術的先進大大促使了人們的流動,思想的進步已清除了曾把人們隔離開來和使人愚味的那些障壁。孤陋寡聞的時代已告結現在是一個聯合與融合的時代,其結果是人類覺醒了,正在達到更高水平的自我認識和意識。所以人的意識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當新的意識被引入我們的生活之後(例如意識以一種重要的新世界宗教的形式被引入我們的生活中之後),一切事情都會變化。

這一變化過程的根本因素是我們發展了一種更高水平的自我認識;這一認識的核心在於承認人的存在是團結的巨大功勞。生命就是團結,團結就是生命。

生命就是團結

生命是通過物質與意識的神秘結合而開始的。無生命的物質通過我們不得而知的過程,以其初級的形式與意識撞擊出火花,於是生命就被創造出來了。

此後,借助於進化的力量,使活的細胞,簡單的有機體,以及更複雜的生命形式得以進化。

一切生命過程的核心都是以出現更高一級的物質與意識的團結為條件
,比如自然界中人類的出現。

在人身上,生物方面的團結達到其極致,於是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更高一級的、非生物形式的團結發展起來。在一個健康的人身上,所有三個層面,即生物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層面都團結一致並且充分地發揮作用。讓我們簡要地逐個談談團結的這幾個層面。

團結的生物層面

人的生命是肉體與心智相結合的產物。生命開始時,我們就在學習如何用一種完整而全面的方式認識和體驗自我。

我們的肉體和心智共同決定著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缺一不可。

我們感到饑餓,我們有各種欲望,我們體驗幸福、傷心、生氣、恐懼、焦慮、親昵等等心情;我們有思想、直覺、上進心、希望、靈感;我們做決定和解決問題。

大家都是如此,甚至比這更複雜。我們用這些術語來說明自己,用這些方式來經曆自我。

我們是不同的個人,但我們又感到彼此是同一的;我們是同一的,但又感到有差異。我們是一種普遍的存在。

我們具有這種豐富多彩的、似乎又是矛盾的條件,是因為我們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團結的產物,這用團結是肉體與靈魂的團結。

沒有這種團結我們就不能存在。現代科學的一個悲劇在於,它竭力把一切人的現象都降低為一系列生物因素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

它否認靈魂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並有其自身的特性、力量和過程。實際上,現代科學根本否認靈魂存在。

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應用把人的存在降低到機器的層次上,仿佛我們不過是一架機器罷了。

然而,那些試圖賦予靈魂以重要性的人們也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圈套,以致難以否認這樣一個觀點,即我們的思想、感覺和抉擇只能借助於生物化學和生物學過程的媒介才能表達出來和被體驗到。

這是唯物主義科學對人的總體估價。毫無疑問,在現實的生活中,沒有肉體,靈魂就不能起作用;但同樣真實的是,沒有靈魂,我們的肉體也不能發揮其功能。

生物的團結即肉體與靈魂的團結,這是生命與自我存在的先決條件。肉體一靈魂二元性的矛盾既不能以否認靈魂來解決,也不能以忽視肉體來解決。

當靈魂與肉體的團結一致被認識之後,二元性的整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人的發展所鋪設的道路就將以更高階段的團結展現出來。

團結的心理社會層面

人有著為其生存所必需的種種本能,這些本能是人和動物共有的。這些本能有不同的功用,但一切目的都在於保護個人和人種的生存。

諸如饑餓、掙紮、逃避、性欲等等本能,分別是為獲得溫飽、面臨攻擊時的自衛、逃脫危險和繁衍人種所用的。

我們耗費自己相當一部分生命,僅僅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存,這是事實。

即使我們的生存得到保障,有了足夠的食物、住所,也有方便而適當的保健,有兩、三個子女,生活在安全而寧靜的環境中,

我們之中的許多人還是要消耗其短暫的歲月去追求更多同樣的生存工具(即更多的金錢、房屋、食物等等),仿佛他們仍然有生存危機似的。

這是因為,我們往往忽視團結的法則。我們沒有弄清楚,我們的生存並非僅僅依賴個人的奮鬥。

我們要維持生存,就離不開他人。作為孩子,需要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作為成年人,人們又相互需要。

人不能靠自己而生存。然而,我們常常把別人當做敵人似地去對待,仿佛我們無需任何人的幫助就能獨自生存下去。

因為我們頭腦中關於團結的概念仍舊是如此的不成熟,以致我們創造出一種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和不相信未來的不良生活方式。

其結果是,我們感到不得不把自己的生命消耗在確保生存上。而從團結的層次上說,我們應當確保我們以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方式去利用自己的本能和情感。

舉幾個例子來幫助我們認識這一觀點:饑餓的本能使我們要吃飯。

但是,如果我們吃得過多、過少或吃得太差,我們就會損害自己的健康,最終也會危害我們的生存。

同樣,掙紮與逃避的本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有效力量。

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攜帶槍支來保護自己,如果每個民族都制造坦克和戰爭武器來保衛自己,如果世界成為軍火炸彈儲備所,一次又一次地把人種從地球上消,那麼就將沒有任何人會感到安全了。

安全是團結的結果。我們個體的存在有賴於集體的存在。

一個人不可能在沒有他人的情況下生存。一旦我們達到了本能的團結一致,我們就能夠重視我們的感覺和情緒。

我們就能開始捫心自問:究竟是什麼東西使我們感到幸福或不幸福?是什麼東西賦予我們自信?是什麼東西造成我們自我懷疑?是什麼條件讓我們感到恐懼或氣餒?又是什麼情況使我們感到焦慮或平靜?等等。

這些感受都是人的存在的核心問題。我們就是在這些錯綜複雜的感受中過日子的,因而常常感到矛盾。

然而,我們要想體驗到感情上的團結一致,就需要協調兩種相反的情緒,諸如幸福與悲傷,舒適與痛苦,自由感與約束感。

存在著許多使人感到矛盾沖突的兩種相反的情緒。不過,僅舉出三對這種情緒就足以說明感情團結的觀點了。

幸福感,最根本地取決於我們個人內在的和人與人之間團結的狀況。

如果我們過的是這樣一種生活,即我們的思想、感覺和行動是和諧一致的,並且我們與他人是團結一致的,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幸福。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因內心的不和諧(即我們所想、所感和所行之間不一致)而感到痛苦,我們遇到人際沖突,那麼我們就會感到不幸。

生活中有著兩種常見的不幸的感覺:一種是由於不團結造成的,另一種是因為我們與親近的人分離而致。

在後一種情形下,不幸與悲傷可能並存。例如,我因與妻子有著非常好的關系而感到幸福,但我又因外出旅行與她分離而苦惱。

團結的精神層面

我們人類本質上是依托精神存在,這就是說,在本能的力量、在情緒和思想之外,人身上還有一種力量,最好把它描述為超越的力量和轉化的力量。

人生的獨特性不在於我們能夠生存,能夠研究,甚至也不在於我們有學習的能力,盡管在這些方面,人類比其他動物要高明得多。

然而,僅僅擁有這些能力還不能完全概括人性的特點。

我們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我們能夠超越(如果我們選擇這樣做的話)僅僅為生存而鬥爭的局限性,從而成為既能意識到自我,又能意識到宇宙的高級存在物。

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創造生活與文明進化的新的、富有戲劇性的階段。為此,就需要一種新的意識。

這種意識的起源是神聖的,應用是普遍的,其概念是貼切的,方法是科學的。這種新意識的主要方面是三條普遍的倫理原則,即真理、團結和服務。

轉化的過程要求把這一套原則作為規範接受下來,依循它們去生活,去變革婚姻家庭關系,去認識社會和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以取代目前在道德上和觀念上已經崩潰的秩序。

這種轉化的另一方面就是要認識到,所有的變革,無論其性質是政治的、經濟的或是意識形態的,也不管它們的內容和方法是怎樣的科學,如果不將上帝的力量引入我們的生活,都將歸於失敗。

在19世紀和20世紀裏,當人類渡過其集體青春期的最後階段時,人類曾有意識地、理直氣壯地拒絕過上帝,於是在人的精神世界裏發生了極大的混亂。這種精神混亂的後果是危險的。當我們拒絕真正的上帝時,我們就要創造出新的上帝來填補由此造成的精神空白。因此,當人類拒絕其自身的精神存在和割斷其與上帝的關系時,就出現了種種情況,它們都對人的精神具有破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