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漢譯名著四十年|李強:當下我們期待引進怎樣的學術著作


字體大小:
2021年7月12日 -
: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官方帳號

在今天急劇變動的世界中,有幾個方面的主題值得我們關注。第一,認同問題。我是誰?這涉及民族、宗教、階級、性別等方面的認同,一些關於宗教、族群或民族主義方面的著作或許應該重新受到審視。第二,關於世界秩序的問題。近代以來我們翻譯西方名著時比較多地關注現代國家構建和國家體制問題,但對於世界秩序的構建關注相對較少。第三,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出現,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對傳統的家庭、社會、經濟、政治運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果在這些問題的分析方面有深度的著作,也值得關注。

商務印書館在我國出版史和學術史上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特別是在西方重要著作的譯介中,從晚清以來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曾分析儒教文明的特征是缺乏超驗價值,缺乏一神論宗教。但其結果之一是,儒教文明從未因宗教教義原因排斥、迫害其他宗教。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儒教文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

就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講,有兩次大規模引進外部文化的經曆。

第一是佛教的傳入。以前,我們經常講佛教傳入對中國哲學、藝術等領域的影響。最近,我偶然翻閱一本我專業之外的書,即著名音韻學家趙蔭棠的《等韻源流》,書中談到,由於梵文的引入,中國文字的反切法得以完善,而反切法的完善對於漢字文化的流傳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次大規模引進外部文化就是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過程。

這一過程伴隨著翻譯、介紹、研究、消化、吸收、融合等內容。這一波的西學翻譯和介紹又有兩個大的階段。

其一是晚清與民國時期。

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甲午戰爭之後,譯介西學蔚然成風。

嚴複首開風氣,被西方研究者稱為近代引進西學第一人。

我曾對嚴複作過一點研究,對那一代中國知識人充滿了敬意。

他們那種自強而開放的精神令人欽佩。

在西學譯介過程中,商務印書館扮演了重要角色。

張元濟先生既有商業眼光,又有文化抱負。

嚴複的翻譯大都在商務出版,稿酬不菲。

嚴複自詡,就翻譯西學經典而言,“非仆為之,可決三十年中無人為此者”。

他向張元濟提出,“如能月以四百金見餉,則仆可掃棄一切,專以譯事為生矣”。

自嚴複翻譯開始,短短幾十年,西學知識在中國迅速傳播。到新文化運動時期,新一代知識分子擔負起傳播西學、探索國家發展方向的重任。

如果考察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思潮的傳播的話,幾乎所有西方主要政治思潮,自由主義、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當然,還有後來的馬克思主義,都有傳播。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對這種現象有生動的描繪。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另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以來。

改革開放開啟了學術與思想的繁榮,對世界文明,特別是西方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著作的譯介蔚然成風,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對知識和智慧的追求。在這一過程中,商務印書館又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自1981年啟動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已經出版19輯,約850種,是國內影響最大、水平最高的世界名著翻譯叢書。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中,政治、法律與社會類出版170多種,占有重要地位。我覺得,這170多種翻譯著作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選題嚴格。

在170多種著作中,西方近代政治法律著作占壓倒性多數。這是有道理的,西方的崛起是近代的現象,而且,近代以來的國際秩序以及政治、經濟、社會規範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主導創建的。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少人覺得現代化和西化似乎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概念。我國自近代以來興起的各種政治思潮以及形形色色的政治選擇方案都或多或少與近代以來西方的政治思潮相聯系,譬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族主義等。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政治法律部分頗為均衡地反映了近代以來西方的主要政治思潮和主要政治貢獻,展示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全景畫面。

其中既包括西方現代性政治秩序的奠基性著作,如馬基雅維利、霍布斯、洛克、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家的著作,其中所闡發的包括現代國家構建、政府框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民主政治以及自由主義理念,構成西方現代性政治的基本理念,也包括對以自由主義民主為主軸的現代性政治的反思、批評著作。特別是,收集了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空想社會主義和其他烏托邦共產主義的著作,包括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裏葉、歐文的選集,以及諸如《烏托邦》《太陽城》《烏有之鄉》等烏托邦主義經典。縱觀全套叢書,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著作占比例頗大,這也反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

第二,翻譯質量上乘。

近年來,國內出版的翻譯著作頗多,商務這套叢書的翻譯質量總的來講屬於上乘。特別是一些老一輩翻譯家的譯作,值得我們學習。我舉一個例子,吳壽彭翻譯的亞裏士多德《政治學》,不僅僅是翻譯,而且包含了大量注釋。這些注釋參照了亞裏士多德的其他著作,柏拉圖等希臘作家的著作,希臘悲喜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等歷史學著作。盡管今天也偶有學者對《政治學》的翻譯提出一些質疑,但像這樣的研究型翻譯,確實是值得尊敬的。

由於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無論從著作選擇還是翻譯質量來看,均屬上乘,在學術界以及大眾讀者中有良好的聲譽和廣泛的影響就可以理解。我從上大學開始到從事政治學方面的教學,這一套綠皮書一直伴隨著我的學習、研究和教學。這套書也是我們的學生讀書和研究的必備書籍。當然,這套書在廣大非專業讀者中也有很好的口碑。

看看四十年出版的這個書目,應該說,至少就政治領域而言,傳統上公認的西方經典著作大都已經移譯為中文了。我們現在強調文化自信,是不是以後沒有什麼可翻譯的了?恐怕還不是這樣。那麼以後還有哪些值得翻譯的世界名著呢?我想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應該看到,今天的世界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狀態。近代以來,尤其是啟蒙運動以來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一些理論和制度都受到挑戰,人類社會出現了諸多難以預測的因素。當然,我們對人類的理性不能喪失信心,應該相信人類能夠探索出和平而有秩序的生活路徑。但是,高度不確定的世界確實需要我們以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什麼樣的政治理論會對我們思考政治問題有所啟迪?這些思考會影響對所謂名著的選擇。

從理論的角度講,人們對名著的理解與我們對自身處境和目標的理解相關

。一些著作可能在一定時期不被視為經典,但社會與政治格局的變化,會使這些著作的價值被重新發現。譬如,托克維爾的著作在二戰之後的地位迅速提高,與冷戰時期的政治探索有很大關系。而19世紀時十分時髦的斯賓塞,到了二戰之後,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不無揶揄地寫道:“現在誰還會讀斯賓塞?”

在今天急劇變動的世界中,有幾個方面的主題似乎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認同問題。我是誰?這涉及民族、宗教、階級、性別等方面的認同。

自近代以來,階級利益一直是政治問題的主導因素,不同的階級組成不同的政党,追求不同的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這種政治格局在冷戰時期達到頂峰。冷戰結束後,兩大陣營的對立不複存在,民族、種族、宗教等方面的認同問題構成世界上許多國家內部政治的主導性因素,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世界政治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關於宗教、族群或民族主義方面的著作或許應該重新受到審視。譬如,西方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宗教與政治的關系錯綜複雜,或可發現一些有啟迪意義的重要著作。關於民族主義的一些優秀思想家的著作,例如德國的赫爾德等人的著作也會對我們理解今天的世界有啟迪意義。

第二,關於世界秩序的問題。

近代以來我們翻譯西方名著時比較多地關注現代國家構建和國家體制問題,但對於世界秩序的構建關注相對較少。原因在於,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國內政治秩序的構建問題,今天的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更深度地參與到世界秩序的構建中。從這個角度看,歐洲近代早期一些思想家,如格勞秀斯等關於構建近代歐洲及世界秩序的理論,會對我們今天理解在一個動蕩的世界中構建秩序有啟迪作用。此外,關於地緣政治的著作、關於帝國秩序的著作,都值得關注。近代以來,具有主權的民族國家成為主要的政治單元。最近幾十年來,民族國家愈來愈受到多重因素的挑戰,不斷有超民族國家政治體構建的嘗試,歐盟就是明顯的例子。除了歐盟外,各種形式的帝國沖動也構成當代不可忽視的現象。所有這些似乎都在顯示,帝國問題成為不應忽視的現象。

第三,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出現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自媒體大量出現,對傳統的家庭、社會、經濟、政治運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時候甚至是顛覆性影響。如果在這些問題的分析方面有深度的著作,也值得關注。

原載《中華讀書報》(2021年06月30日)

作者李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漢譯名著120年紀念版700種

一、哲學類,255種

最初名為“愛智之學”的哲學,有著極古老的源頭。哲學源於驚異,它意味著人類的意識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姿態探求萬物的意義。這種智慧追尋,吸引了曆代先賢鍥而不舍地對世界本原、人的認識以及人的存在等提出問題並進行思考,這些思考構成了極輝煌的哲學史。“漢譯名著”目前已收錄的哲學著作,大多為西方哲學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名著,整體上大略能展示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現代的發展曆程。除此以外,本類還收錄了代表非西方文明的一些經典著作,如印度哲學的經典文獻《奧義書》《薄伽梵歌》,古波斯的《阿維斯塔》,以及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中江兆民等人的著作。

二、政治

·

法律

·

社會學類,165種

亞裏士多德說,“人是政治的動物”,其基本涵義是,人天生是必須過群體生活的,而且只有通過群體生活,人才能達致善。由群體而形成社會、形成國家、形成人類的公共生活,人類不可能脫離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而存在。圍繞社會政治生活的思考,一直是人類思想學術活動的重要方面;而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不僅構成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而且還決定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以及人類是否能真正通向幸福。收錄在本類中的經典著作,均是圍繞這一主題的探討,它們標志著人類在理解社會性質、組織社會生活、安排公共秩序的思考曆程中每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代表著人類智慧在這方面的每一步深入。

三、歷史·地理類,135種

歷史是什麼?人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人們的歷史記錄是真實的嗎?以史為鑒到底有什麼含義,有實用意義嗎?這一連串的問題不僅讓專家乃至思想家絞盡腦汁,就是一般的人也經常問著這樣的問題。尤其是中國人,因為中國是史學大國,那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構成了中華文明最重要的部分。但要解答這些問題,光是閱讀和研究中國史書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進入近代,西方史學無疑已經成為世界史學的核心部分。這套叢書正是為了讓人們能以更深刻和更廣博的視角來審視和回答這些問題而出版的。本套叢書將西方史學經典幾乎網羅殆盡,從被稱為“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的《歷史》到近代著名史學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直至最新銳的史學流派年鑒學派的奠基之作《封建社會》(馬克·布洛赫著)均被包容進去。不僅是西方的史學著作,本套叢書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不分東西,廣泛收錄,如《印卡王室述評》《治國策》《東南亞的貿易時代》《琉璃宮史》《巴布爾回憶錄》等,或為一個國家,或為一個地區,或為一個失落的文明,世界就是在這時空的交錯和流逝中展現了其真相和意義。

四、經濟學類,130種

經濟類漢譯名著系統梳理經濟學科的知識譜系,囊括了在經濟史上里程碑式的著述,反映了各個時代、民族、思想潮流的代表者的作品,力求給讀者提供一級一級向經濟學殿堂邁進的堅實台階。在這裏,讀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讀到古希臘時代色諾芬的《經濟論、雅典的收入》、古羅馬時代瓦羅的《論農業》和加圖的《農業志》,可以在亞當·斯密、配第、李嘉圖、休謨、魁奈、穆勒的經典著述選集中傾聽大家的娓娓講述和精到分析;可以伴隨馬歇爾、凱恩斯、薩繆爾森等巨擘劃時代的作品,靜觀經濟思想海洋的潮起雲湧,可以通過《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現代英國經濟史》《法國農村史》窺得經濟史之一斑 ;可以通過《經濟發展理論》《利息理論》《資本主義發展論》《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福利經濟與國家理論》領略經濟學理論之深邃 ;可以通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茲涅茨、希克斯、裏昂惕夫、米爾達爾、弗裏德曼、阿瑟·劉易斯、西奧多·舒爾茨、詹姆斯·布坎南、科斯、加裏·貝克爾、阿馬蒂亞·森、奧利弗·威廉姆森的代表作追蹤經濟學前沿走向。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盛贊經濟類漢譯名著能使讀者“對西方四百年的經濟發展史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五、語言學類,15種

語言曾被威廉·馮·洪堡特比作一個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Odem),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在。推而廣之,語言也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沒有語言也就無所謂人類社會,無所謂人類文明。語言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是通往人類心靈的路徑,對語言的思考其實就是對人類自身的思考。“漢譯名著”目前所收錄的語言學著作,多為西方語言學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名著,記錄了西方先賢對語言這一古老命題所進行的不同維度的思考與探究,從中大略可以了解西方語言學科的基本脈絡和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