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旅遊

湖北宜昌旅遊景點-三峽大壩風景區-愛上宜昌旅遊約您線上遊宜昌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09日 -
:       
 

愛上宜昌旅遊

宜昌宜旅假日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官方帳號,旅遊領域愛好者

<三峽大壩旅遊區> 國家AAAAA級旅遊區

三峽大壩旅遊區於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現擁有壇子嶺、185平台及截流紀念園3個園區。旅遊區以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為依托,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化,為遊客提供遊覽、科教、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服務,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使之成為國內外友人向往的旅遊勝地。

三峽工程經過1993年至2009年17年的奮戰,已完成初步設計的主體工程的修建,現在建項目是計劃於2012年完建的三峽地下電站和2015年完建的三峽工船機。三峽工程自從1919年由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歷經七八十年的中外專家反複考查論證,其可行性方案於1992年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記通過。至2009年,工程累計完成投資約1514.68億元,預計最終投資不超過1800億元,比估算的動態總投資節省200多億元。三峽工程投資控制在國家批准的初設概算內,投資控制良好,國家批准的三峽工程初步設計靜態投資概算為900.9億元,其中,樞紐工程投資約500.9億元、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費用400億元。按1994年的物價水平、貸款利息等因素測算,工程動態總投資估算為2039億元。三峽工程分三個階段完成施工任務。第一階段(1993-1997年):施工准備及一期工程,以實現大江截流為標志;第二階段(1998-2003年):為二期工程,以實現水庫蓄水135米、首批機組發電和雙線五級船閘通航為標志;第三階段(2004-2009年):為三期工程,以實現左右岸26台機組投產發電和樞紐工程主體工程完建為標志。

現已完成初步設計的主體工程的三峽樞紐正發揮防洪、生態補水、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

壇子嶺園區

壇子嶺海撥262.48米,是三峽壩區15.28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海拔制高點,登上壇子嶺的頂部觀景台,可俯瞰三峽壩區的全貌,飽覽西陵峽的秀麗風光和秭歸新縣城的遠景。相傳當年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神牛的幫助下打通夔門,推開了400裏水道,川江的百姓感恩不盡,以巨舟載24頭肥豬和一大壇美酒前來犒勞。行至三鬥坪時,卻見那神牛騰雲而去,只在那高山上留下了個影像,後被百姓稱為黃牛岩。那大禹也追蹤神牛遠行,遺留下一尊巨石作為紀念。人們深受感動久久不肯離去,令巨舟在江中守候,結果巨舟化成一座小島--中堡島。船上的肥豬則投入江中,變做24座礁石,而那壇美酒則放在左岸,幻化成流傳至今的壇子嶺。據說,每逢晴朗天氣,微風拂過,峰間江中,酒香醺醺,令人心醉!

壇子嶺觀景台

現看到的宏偉的長江三峽樞紐工程主體建築物由橫跨長江的攔河大壩、位於其中段的泄洪壩段、左右岸發電廠房及通航建築物組成。它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

攔河大壩以185平台為左岸起點,延伸到長江右岸的白岩尖,軸線全長2309米,屬於混凝土重力壩,也就是依靠大壩自身重力抵抗水的壓力及其他外荷載並保持穩定的大壩。大壩的壩頂形成了一條溝通長江左右岸的公路,案15米,大壩底部寬124米,大壩海撥高度為185米。位於中部的泄洪壩段長483米,22個溢流表孔(寬為8米,堰頂高程156米)與23個溢流深孔(7米x9米,孔底高程為90米),主要承擔渲泄洪水和清除泥沙的任務。建設三峽樞紐工程的首要作用是防洪,目的就是減輕長江中下遊的洪水災害。新中國建國以來雖然長江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加高加固幹支流堤防,修建支流水庫48000多座,並安排了一批平原臨時分洪區,但是長江中下遊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防洪標准只能達到十年一遇。1998年的洪水,荊江大堤全面告急、牌洲灣決口、九江新區被淹,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500億人民幣。要想解決長江中下遊水患,必須采取綜合治理措施,三峽工程是一個骨幹和關鍵的工程,可以將下遊防洪標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發生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可以配合下遊分蓄洪工程,避免江漢平原遭受毀滅性災害。三峽工程是如何發揮防洪效益的呢?三峽大壩建成後,汛期的水庫水位是145米,而大壩的正常蓄水位是175米,這樣就騰出了30米約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來防洪,當洪峰到來時攔蓄洪水,削減洪峰流量超過中下遊河道安全泄量的部分,將這部分水量暫時滯蓄在水庫內,待洪峰過後,再陸續將洪水放掉,使水庫內的水位仍維持在汛限水位145米,以迎接下次洪峰的到來。現在的三峽樞紐已經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特別是在防洪問題上使長江中下遊人民不再受洪水的威脅,有力地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峽樞紐工程左岸電站安裝14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右岸電站安裝1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加上右岸地下電站安裝的6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三峽樞紐總共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裝機總容量為224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水電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水電對於解決我國面臨的巨大減排任務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我國的溫室氣體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水力發電是利用江河源遠流長的流量和落差形成水的勢能發電,是一次性能源直接轉換成電力的物理過程,它不消耗水,也不汙染水,不排放有害氣體,也不排放固體廢物,是清潔的能源,發展水電是減輕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途徑。三峽機組每年的發電量相當於燃燒5000萬噸原煤所發出的電量,與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減少向大氣中排放1億噸二氧化碳,100-200萬噸二氧化硫,30-40萬噸氮氧化合物,1萬噸一氧化碳和15萬噸煙塵,這是對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巨大貢獻。

三峽樞紐工程有兩個永久性的通航建築物,一個是位於樞紐最左邊的雙線五級船閘,另一個是三峽升船機。雙線五級船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內河船閘,在2003年6月開始試運行,2004年7月8日正式運行。“雙線”就是有兩條並行的過閘航線,一條上行一條下行,這兩條航線就被稱之為“雙線”。三峽樞紐上下遊的水位落差最大為113米,不可能做成那樣大的一個閘室,因為水壓太大容易使閘門變形,所以就做了五個階梯式的閘室,稱為“五級”,讓船只像人上下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過完船閘。每一級閘室的有效尺寸長為280米,寬為34米,過一級閘室的時間約需40分鐘,過完整個船閘約需3-4小時。船只過閘的方法是:船只進入第一個閘室後,閘室上下的閘門都會關閉,通過閘室底部的輸水廊道向閘室裏面均勻注水,當水位上升到同上一級閘室水位等高時,上遊閘門打開,船只進入上一級閘室。依照同樣的原理過完五個閘室。三峽樞紐的另外一個通航建築物--三峽升船機,是因船只通過雙線五級船閘所需時間較長,為滿足部分特需船只的快速過壩而設計修建的,因為一次垂直提升(下降)113米,故將之形象地比喻為“讓船只坐電梯”。它可以一次提升一艘3000噸級的客貨輪,垂直提升重量包括船的重量和承船箱的重量加在一起可以達到13 000噸,這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升船機!預計在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由於上遊三峽水庫水位的抬升,改善了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幹線航道從三級航道升為一級航道,萬噸級船隊和大型自航船可直達重慶港,三峽河段單向年通過能力由原來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以上,運輸成本降低1/3。

萬年江底石

這塊巨石叫江底石,花崗岩的質地,重達20多噸,稱為“萬年江底石”。是在三峽工程二期工程的時候從基坑裏挖出來的。“萬年”並不是說它只存在說明它的歷史悠久,實際上,經科學家一萬年或幾萬年,“萬”只是個概數, 經考證,它距今已有8億年的歷史了。人們可以從它身上了解長江古老的過去,讓人們站在它面前感慨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石頭上還有一些鑽探機留工的鑽孔,是最早的一批水電專家、地質勘探者在考察壩址時留下的。它凝聚者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現在夢想正在成為現實,使無數中國人不斷激勵自己,勇往直前,開拓新的未來。

截流石

截流石,重達28噸,把它放在這裏,作為鎮水的象征性的標志。
1981年葛洲壩大江截流用的石頭只是它的1/2,這是放大了2倍的截流石。它的形狀很有特點--是三角形四面體。現代的治水或水能的利用是以科學為依據的,了程中采用三維體中最抗激流,穩定性最好的四面三角體,當把它拋下水後,它那尖尖的棱角就迅速地插入水下的淤泥中,能很好的阻擋水流對它的沖擊。它已經成為現代水利工程的象征物。

三峽壩址基石

三峽壩址的岩芯是從中堡島下的岩層裏鑽出來的。三峽工程經過70多年的設想和論證,最終選定壩址於中堡島,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等都親臨過中堡島。現在中堡島已經不存在了,這塊壩址基石放在這裏,可以說是極具紀念意義的,就是說它是三峽工程的歷史見證吧!

浮雕群

這組浮雕群叫《潤生源》。正面是一幅凸出的大型銅板浮雕,形同水輪機渦殼,三個偉壯的男性攜手在水流中旋轉,力士金剛般地與水交融在一起,表現出萬物以水為生的強大力量,銅浮雕兩側,上為虎,下為鳳,表達出三峽工程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因為古有楚人崇鳳,巴人尚虎之說,而三峽壩區正在巴楚之間,虎虎生風,鳳歌錚錚,托現出壇子嶺前幾億人的三峽夢。再分別向兩側細看,上右側的浮雕現出一個現代男人和大禹的形象,重疊成一個“大”字或“夫”字,那男人手持三峽基石岩芯,象征現代水能利用的科學觀念,而大禹手持鐵鏟,則是顯示中華民族治水的悠久傳統,他倆的背景是大壩建設的場面。從左起還出現了家庭及庫區移民般遷的場景,有勤勞的婦女、乖巧的兒童、具備責任感的丈夫,還有一些漁業、畜牧業、航運業的活動畫面。神幻的是,上方竟有三個仙女從天而降,和整幅浮雕中的其他仙女合為12位,就代表著巫山十二峰,轉身再去看下遊的浮雕,中心人物是一個青年女性和一位仙女的疊觀,姿態優美,手中擎有花朵、果實,表現著愛情和幸福的理想。背景有植物、動物、魚類,反映了我國的生態,遠處透出的東方明珠、上海碼頭、外灘大樓等,象征長江三峽工程賦予長江中下遊的效能。此外,浮雕上還有仙女奏楚樂,四人跳巴舞,以及長江上遊四川大足的千手觀音等形象出現。與壇體正面浮雕相對應,壇子體背面一塊浮雕中心部位是傳說中黃牛助禹治水合力開峽的景象。向兩側展開的是峽石和流水。峽石上刻有遠古畫,下部有纖夫、船夫、埋葬水難者的白骨塔。漂在水患中的孩童、房屋等,氣氛壓抑、悲壯,是三峽地區千百年來生存條件的映照。兩側有太陽、月亮連同壇體背面的北極星、北鬥星,形成一個小天體,再看那飛濺草坪的流水,將壇體上下連成一片,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強大文化內涵。

銀版天書

這裏擺放著一本巨大的天書,這本書已經被翻開,上面記錄的是三峽工程的有關介紹,那麼為什麼要在這裏擺放一本這樣的書,這樣做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當然有。當時在修建壇子嶺景區時就考慮在這裏修建一個既具有標志性作用又具豐富文化蘊涵的建築物。基座修好之後,一些海外人士出謀劃策,說建一尊“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塑像,因為孫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建國方略》中就提出建設三峽工程,以富民強國,今天這個偉大的構想最終能夠得以實施。還有一些國內人士建議修建毛主席的塑像,與毛公山遙相呼應。因為毛主席非常關注三峽工程建設,並多次組織水利專家或親自對三峽地區進行考察。曾於1956年暢遊長江後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的壯麗詩篇。在這裏修建一尊毛主席的塑像,能夠溝起人們對領袖無限的緬懷之情。雙方意見相持不下。最終三峽建設者就在這裏修建了這樣一本巨大的天書,以記載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點點足跡,而今這本書已經翻到了三峽工程這一頁,可見三峽工程的興建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185平台觀景區

185平台因其海拔高度為185米而得名,它與大壩的壩頂是等高的。從左方向看去,就是已經修建完工的攔河大壩的正面,從右手方向往上遊看就是口經蓄水的三峽水庫。在這裏可觀賞高峽平湖的風光和平視三峽大壩的雄姿。大壩正常蓄水位達到175米,三峽大壩選定175米的蓄水高程是幾經曲折。綜合考慮大壩的防洪、發電以及移民三方面的問題,國家分別有過三種方案。

1.200米高水位方案。這個方案可以解決200年一遇的洪水,發電裝機可達2500萬千瓦,對四川的航運非常有利,可以使大噸位船舶航行到重慶以上,但是重慶朝天門碼頭將被淹沒,並且移民人數眾多,移民負擔過重,所以這個方案被否定了。

2.150米低水位方案。這個方案只能解決20年一遇洪水,不能有效地緩解下遊荊江以及洞庭湖的汛期防洪問題,並且總裝機容量只有1300萬千瓦,不管是防洪還是發電的效益都很低。盡管最大的好處是只須移民38萬,但最終還是被否決。

3.175米中水位方案。就是現在執行的方案,可以解決100年一遇的大洪水,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還能有效地改善宜昌到重慶的航運問題,當時預計移民總人數113.18萬人。經過多年論證,國務院最終采取了175米的中水位方案。既可以控制洪水,又可以發揮很大的發電和航運效益,在各個方案中應該算是最優的一種。

現在從已經出現的上遊水庫景觀上看,沒有出現大家想象中的大面積湖泊。因為三峽水庫是一個典型的峽谷河道型水庫,水庫為長約600公里、寬約1.1公里的長條形水域,平均寬度較原天然河道增加不到一倍。除四川開縣境內有個約50平方公里的大湖泊外,在其他幹支流上都找不到一處寬度大於5公里的湖泊型水庫,所以蓄水以後的三峽既有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的宜人景象,又較好地保持了原有的峽谷風光。

大家知道三峽工程是世界庫區淹沒涉及範圍最廣,移民人數最多的水利工程。三峽水庫水域覆蓋總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淹沒範圍涉及湖北、重慶兩省市的20個縣市,搬遷安置人口127萬人,稱百萬移民。國家采取的是開發性移民政策,移民搬遷不是簡單地按經濟賠償的辦法處理,而是對移民搬遷後的生產和生活全面負責進行安排,確保移民搬遷後的生活水平不低於搬遷前,並需為今後創造進一步提高的條件。

截流紀念園

三峽截流紀念園是以三峽工程截流為主題,集遊覽、科普、表演、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內首家水利工程主題公園,景區位於三峽大壩右岸下遊800米處,占地面積約9.3萬平方米,於2005年9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是觀賞大壩的絕佳場所。截流園區內的景觀包含主題商品展售、工程遺址展示、大型工程機械展、工件雕塑群及生態演藝廣場等,通過獨特的傳統理園手法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完美結合,充分地表達出園區的主題蘊義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感受當年截流的輝煌歷史。

園區門前這兩棵參天大樹叫做黃桷樹,它們是從大壩上遊175米淹沒線下移植來的,已經有200多歲的高齡了。黃桷樹又名黃葛樹、大葉榕、黃桷榕,為桑科,屬高大落葉喬木,原產於我國華南和西南地區,尤以重慶、四川、湖北等地最多。園區大門的設計也有獨特的意義,左邊牆上刻著的是宜昌水文站自1870年-1981年的歷史高水位記錄,右邊牆上記錄著葛洲壩截流、大江截流和導流明渠截流的具體日期。這些刻骨銘心的數據一次又一次地強調著興建三峽工程的重要性。

這片堆滿了巨石的山頭名叫“定江石山”,而這些巨石就是截流石,截流石的棱邊一般是2.5米,重量由8噸至28噸不等,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在大江截流的尾聲,口越小水流的速度就會越急,依靠較小的石塊是無法完成合龍任務的,這時就得依靠這些特制的巨形截流石了。它們體形龐大且有一定的份量,形狀是特制的巨型四面體,可以輕而易舉地深深紮進江底,穩固而又可靠。正因為有了它們,才使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在1997年11月8日順利地如期完成。這兩台大型機械設備,一台是CAT9920輪式裝載機,自重89.2噸,挖掘力650KN,容積10.7立方米。另一台是由美國的卡特彼勒公司生產的777C自卸卡車,載重85噸,車容36.4立方米,輪胎的直徑就有2.7米,裝載機的鏟鬥可以容得下5個成年人站在裏面,機械設備的旁邊有一個蘭色的集裝箱,本來集裝箱的作用是用來周轉的大型裝貨容器,可是在三峽工程的施工現場,它們卻成了工作人員的辦公室和宿舍了,工作條件的艱苦可想而知。

在工程施工期間會用到各種大小不一的石料,為方便施工,就把各種規格的石料用一面面牆給分隔開來,就如大家右手邊所看到的這種石牆一樣,它們叫做谷料攔牆。在這每一個谷料堆的下面都設計了一個可以控制的洞口,洞口下方的廊道一直通向拌和樓,廊道裏安裝著塔帶機,打開洞口之後,所需的石料就會自動落入洞口,再通過廊道裏的塔帶機輸送到拌和樓去攪拌。

在記事牆前,首先看到的這些石柱是壩址基石,又名三峽大壩壩址岩芯石,為地殼深處岩漿滲出形成的天然花崗岩石質,取自三峽大壩壩址所在地--宜昌縣三鬥坪鎮中堡島的底部岩層裏,是當年科學家們在勘測地基時從中堡島岩層中鑽出來的,因此極具紀念意義。還有很多惟妙惟肖的人物雕像,有的在勘測,有的在施工,表情是那麼嚴肅認真,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雕像仿佛把人又帶回了施工的現場。

記事牆上三張照片記錄的是和三峽工程截流有關的精彩瞬間。第一張是三峽工程二次截流投石的照片。這次截流是在導流明渠上進行的,於2002年11月6日上午9點50分合龍。在大江截流後,二期深水圍堰是修築三峽二期大壩的施工屏障,總填築量達1032萬立方米,其中80%是水下作業。水利專家介紹,截流落差越大、流量越大、流速越高,截流的難度就越大,而當時龍口截流流量設計為每秒1.03萬立方米,龍口最大落差為4.11米,最大流速達每秒10米,也就是說導流明渠截流的施工艱巨程度大於大江截流。三峽建設者同洪水展開了賽跑,僅用5個多月時間,就奇跡般地在長江上築起了80多米高的三峽二期工程“生命線”,圍堰剛剛築起,1998年的洪水洶湧而至,圍堰滴水不漏,可以說是固若金湯,任憑堰外洪流滾滾,堰內大壩澆築絲毫不驚。第二張是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合龍的照片。大江截流自1996年1月1日拉開序幕至截流成功,歷時一年的時間,於1997年11月8日上午9點40分合龍。最後一張就是大江截流慶祝會場的照片。

園區有很多由廢棄的施工材料所制作的抽象派塑像。這個塑像名叫“拉纖”,是用廢棄的工字鋼制成的。長江三峽自古以來以灘多水急著稱,船只根本無法行使,所以全部是依靠人力--以拉纖的方式在驚濤駭浪中艱難的前進。這可是在治理長江水患之前最真實的寫照了。緊挨著纖夫的是愛國詩人屈原,他同樣也是用工字鋼塑成的。雖然是抽象藝術,但是仔細看看,從細節中還是能看出屈原的形態特征的。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人,祖籍在丹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秭歸縣,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於公元前278年在汨羅江投江,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到端午節還繼續保持著劃龍舟、吃粽子的習俗。

感謝大家和我們一起遊玩三峽大壩旅遊區。下期我們宜昌三峽人家風景區見!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