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資助項目:鯝魚的生物學習性與繁育技術


字體大小:
2021年9月05日 -
:       
 

吉山花瑤

資助項目:鯝魚的生物學習性與繁育技術

資助項目:山東省魚類創新團隊健康養殖崗位資助

_劉羽清

鯝魚是鯝亞科魚類的總稱,我國鯝魚有 410 餘種。目前在池塘、水庫和湖泊養殖的鯝魚主要有銀鯝(Xenocypris argentea)、細鱗斜頜鯝(Xeno-cypris microlepis)、黃尾鯝(Xenocypris davidi)和圓吻鯝(Distoechodon tumirostris)4 種。其共同特點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機碎屑和附生藻類。在自然水域特別是富營養化的水域,能起到淨化水體,改善水質,減少汙染,保護生態效益的作用。

我國有豐富的湖泊、水庫及河流等水域資源,各種固著藻類、底棲藻類、有機碎屑、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及長期沉積下來的大量腐殖質為鯝魚的生長提供了充足餌料,適合鯝魚增殖。了解鯝魚的生物學習性,開展鯝魚繁育研究將極大地促進鯝魚產業的發展。

1 生物學習性

鯝魚是中底層魚類,下頜前有比較發達的角質邊緣,使其能充分刮取和攝食水體中沉積的腐殖質與附生藻類。解剖鯝魚發現其成魚腸管內腐屑類食物占食物總量的百分比超 90%。鯝魚不與其他經濟魚類爭食,適合在其他經濟魚類養殖池塘進行混合養殖。經馴化後的鯝魚可以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可進行池塘精養。

鯝魚耐受水溫為 0~38 ℃,適應性廣,在我國大多數地區均可養殖;其耐低氧能力較強,溶解氧需求為不低於 1.5 mg/L;且在 pH 值為 6.0~8.5 的水體中均能適應。

鯝魚生長較快,自然條件下,在餌料豐富的水域,當年孵化魚苗到年底規格可達到 100~150 g,第二年一般可達到 500 g 左右。鯝魚一般 2 冬齡達到性成熟,懷卵量約為 20 萬粒/kg,自然條件下,水溫達到 20 ℃以上,在水流沖擊刺激下可集群產卵。自然狀態下,其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都比較高,因此自然增殖快。

2 幾種鯝魚的形態特征

鯝亞科幾種魚的形態特征較為相似,但都有各自明顯的區別,以下為細鱗斜頜鯝、銀鯝、黃尾鯝和圓吻鯝的主要形態特征。

細鱗斜頜鯝下頜角質邊緣比較發達,腹鰭基部至肛門間有明顯的腹棱,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鰭淺灰色,尾鰭橘黃色,其他各鰭均淺黃色。銀鯝下頜角質邊緣不甚發達,無腹棱,或只有不發達的腹棱,長度為肛門到腹鰭的 1/5,鰓蓋膜後緣有明顯的橘黃色斑塊,體背部及體側上部灰黑色,腹部為銀白色,腹鰭、臀鰭呈杏黃色,其他各鰭呈灰黑色。黃尾鯝形態與銀鯝相似,但個體比銀鯝大,腹棱不發達,長度為肛門到腹鰭的 1/4,鰓蓋後緣有一條橘黃色斑紋,鰭條呈黃色,尾鰭為橘黃色。圓吻鯝吻部圓鈍而突出,下頜角質邊緣發達,無腹棱,鰓蓋後緣無色斑,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他各鰭為黃白色或灰黑色。

3 親魚培育技術

3.1 專池培育

挑選體質好、個體大、體色好、無損傷且無病害的鯝魚作為後備親魚,放入專池培育。專池水質符合《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要求,進排水方便;每 667 m 2 放養鯝魚 500 尾。肥水培育附生藻類並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投喂量約為親魚體質量的 3%~5%;要經常換注新水與肥水,安裝增氧設施,保持高溶解氧。

3.2 套養培育

將親本或後備親本套養在其他魚類親魚池或養殖池中,密度根據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 667 m 2套養 5~10 組,不宜過多。

比對兩種培育方式,專池培育較集中,便於管理,親魚性腺發育整齊,翌春繁殖產卵時間較為一致;套養培育則飼養成本低,可利用池塘內藻類作為餌料。

4 繁殖

4.1 親本挑選

未成熟的雌、雄魚難以辨別,到了生殖季節,親魚雌雄差異較明顯。其中雌魚體色較暗,體型較粗短,鰓蓋部光滑,胸鰭呈圓形,腹部柔軟,膨大,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肛門微紅,稍突出;雄魚則體長,體色稍豔,鰓蓋部略粗糙,胸鰭較狹長,生殖孔凹入。成熟時,鯝魚雌魚腹部上下腹大小均勻,腹部朝上中央下凹,雄魚輕輕壓擠腹部則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並可以在水中自流散開。鯝魚親本挑選體大且健康活潑的成熟個體用於人工繁殖,雌魚與雄魚的比例一般為 1∶1。

4.2 人工催產

在自然或人工養殖條件下,在生殖季節,親魚成熟時不需人工催產也能繁殖。為集中進行苗種繁育,則需進行人工催產,激素可用鯉魚腦垂體,雌親魚劑量為 5~6 mg/kg,也可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與鯉魚腦垂體混合使用,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與類似物混用。

5 苗種培育

5.1 培育池選擇

魚苗培育池要選擇大小適中、池底平整、不滲漏和排灌水方便的池塘。魚苗培育池要鏟除過多的淤泥,一般保留淤泥厚度為 20 cm 左右,淤泥清除後,對剩餘的淤泥曝曬 1~2 周,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餅和氨水等進行清塘消毒。

5.2 加水育肥

早期魚苗培育一般使用有機肥,如牛糞、雞糞及綠肥等,有機肥在使用前要經過消毒發酵。清塘消毒後 5~7 d,加入經 60 目篩絹過濾的新水,魚苗下塘前 3~7 d,每 667 m 2 用有機肥 150~200 kg 加水攪拌潑灑入池塘。早期繁育池塘水溫低,肥水慢,注水前可在堆放部分基肥。

5.3 放魚苗前試水

池塘清塘消毒後,必須等清塘藥物的藥性消失後才能放魚苗,這主要根據清塘後時間判斷。另外,放魚苗前需試養 12~24 h,如果魚活動正常,則放養。

5.4 “水花”下塘

掌握好“水花”下塘時間非常重要。施肥後 5~7 d,水溫為 20~25 ℃,輪蟲大量出現時放入魚苗,此時開口餌料豐富,魚苗生長快,成活率高,每 667 m 2 放養“水花”約 30 萬尾。

5.5 培育管理

(1)追肥與換水。為補充浮遊生物量,根據氣溫和水質的變化追肥。此外,按及時、均勻和少量多次的原則,每 3~5 d 加部分新水(15~20 cm),在早期培育時,只加水,到後期需換水,用潛水泵外套密網往外抽水。保持池水“肥、活、嫩、爽”,且水體透明度為 25~35 cm 較宜。

(2)防病與管理。在魚苗培育早期,魚苗容易得氣泡病,主要由於晴熱天氣光線強、表層水溫高及溶解氧超飽和等。在下塘早期,每天下午向池內加注部分井水預防氣泡病,若發現病魚,可潑灑部分食鹽水。在培育 7~10 d 後,魚苗可能患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等寄生蟲性疾病及白頭白嘴病、白皮病等細菌性病,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5.6 鍛煉、出塘

魚苗經過 15 d 左右的培育,可生長至 1.7~2.5 cm,進入“烏仔”階段,此時池塘中浮遊動物急劇減少,需及時進行後期馴食管理。

出塘時,拉網鍛煉 1~2 次,用密網將魚慢慢拉起、聚集,使魚處於缺氧狀態,幾分鐘後,慢慢放開漁網,讓魚遊回池塘,鍛煉後,魚體質可明顯增強。出塘後,可進行魚種的培育或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