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兒童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12日 -
:
窈窕媽媽22:39教育領域創作者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平均年齡不到17歲的犯罪團夥,你相信嗎?
前幾天,內蒙古一個小城,一個犯罪團夥落網。
讓人意外的是,這個團夥有28名未成年,甚至還有不到14歲的幼童。
這群孩子,兩年間犯下幾十起累累罪行。
大好青春年華步入犯罪的深淵,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辦案人員透露,這些孩子大多從小缺少父母陪伴,在情感上沒有得到充分滋養,久而久之學會用霸淩、暴力……等暴行直觀地表達情緒。
李玫瑾說,一切犯罪的根源在於情緒控制能力:
促使行動的關鍵因素往往是浮躁、憤恨、咽不下這口氣……真正決定他們犯罪的原因不是智商,不是價值判斷,是情緒。
然而,如此重要的情緒控制能力,恰恰是很多孩子所欠缺的。(文末附有“兒童情緒測試表”,看完文章記得測試哦~)
孩子情緒穩定有多重要?
朋友兒子今年5歲,脾氣特別差,撒潑、耍賴,更是家常便飯,經常讓朋友頭大。
前幾天發生一件事,把她氣得差點對孩子動手。
一家人商量每天只給孩子玩半個小時手機,沒想到孩子只堅持幾天就不想遵守約定,威脅家長“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砸東西”。
然後把玩具摔在地上,大喊“你是壞媽媽”。
有時候孩子一直鬧,她會暫時先哄著,著急了就打幾下。但效果只是一時的,孩子下次遇到類似情況還是會大發脾氣。
“孩子年齡不大,怎麼脾氣比大人還暴躁”她不敢想,再這樣下去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她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能控制情緒的孩子才不會被情緒所累。
就拿小事舉例吧:有的孩子摔倒後躺在地上撒潑耍賴,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有的孩子卻笑著爬起來,完全沒把這事放在眼裏。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伴隨各種負面情緒,學會與熟練駕馭情緒是孩子的必修課。
好情緒不等於“乖”
既然情緒如此重要,那什麼樣的情緒才是好情緒?
在很多人看來,乖=情緒好。
其實並非如此。
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她家孩子小時候特別聽話,學習好、懂禮貌、從不吵鬧、對父母言聽計從。
不少人都羨慕她有福氣,有個這麼懂事的孩子。
這樣一個“乖孩子”卻在25歲那年自殺了,連封遺書都沒留。
孩子在日記中寫下喜怒哀樂,其中有這樣兩件事:
小時候不小心把手割破了,流了很多血,知道會被罵所以忍住沒告訴家長;
上學途中出了車禍,自己偷偷去醫院檢查身體。
很多家長都想孩子“乖一點”,確實乖孩子讓人更省心。問題就在於,放棄表達內心需求為代價成為乖孩子,容易出問題。
網友@1102說:
從小父母就按照他們的喜好安排我的一切。我很少要什麼,因為要了他們也不會給;
我和我媽說過我想吃蛋糕,我媽說有啥好吃的;我說想要玩具,我媽說這麼大了要什麼玩具,那時我才一年級。
回顧自己的成長,真的沒什麼值得開心的事情,現在的生活也沒什麼意思。
武志紅說:如果情緒無法得到宣泄,要麼向內、抑鬱,要麼長大去攻擊別人。
幾年前一則新聞,讓我記憶猶新。
重慶一名10歲女孩蕾蕾在電梯中偷偷把鄰居老人車裏的嬰兒抱下,老人走後,蕾蕾在電梯中對嬰兒瘋狂虐摔。
當奶奶向她詢問嬰兒下落,蕾蕾無辜地表示不知情。看著乖巧的蕾蕾,老人沒有起疑。
這還不算完,蕾蕾回到家裏把嬰兒從25樓扔下,導致嬰兒全身多處骨折。
就是這個表面上又甜又乖的女孩,內心卻陰暗扭曲,讓人後背發涼。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情緒?
其實方法很多,但關鍵還是在於父母。
好情緒是父母養出來的
情感是在互動中形成的,情緒也是如此。
讀了不少兒童心理學的書,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擁有積極情緒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負面情緒為主的家長,孩子也往往存在各種情緒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
銷售經理挨訓之後無處撒氣,把秘書叫批評一頓;秘書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兒;接線員回到家對兒子大發雷霆;兒子不悅,便對家裏的貓狠狠踢了一腳。
“踢貓效應”反應了情緒會傳染,所以,父母的情緒同樣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讀大學的時候,我舍友的脾氣非常好,面對任何什麼事都從容不迫、不驕不躁,很少見她抱怨,也從不曾聽說她厭惡什麼,與她相處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我常常感慨,她的情緒管理能力太優秀了。
一次,無意中聽到她和媽媽打電話,總算明白其中緣由。
電話那頭的聲音不急不慢,輕聲細語,就算孩子哪裏做得欠妥當,她也不會大發雷霆,而是平心靜氣溫柔交流。
與其說電話那頭是媽媽,其實更像是交心的好閨蜜。
原來,舍友良好的情緒更多來自家庭的教育與熏陶,單這一點,就打敗太多人。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情緒養成有多重要。
如何養成?我的建議是從以下幾點入手。
如何養出孩子的好情緒?
嬰兒時期給予充分的情感滿足
研究發現:當嬰兒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安全感,有利於養成溫和、積極的情緒。反之,就容易形成不安等負面情緒。
所以父母要給予嬰兒充分的情感回應。
多對孩子微笑,有時間就多抱抱他……這些都有利於滿足嬰兒情感需求。
另外,語言刺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嬰兒期缺乏語言刺激,長大後可能不善與人交往,容易性格孤僻。所以,即便嬰兒還不會說話,也要多陪陪他聊天。
幼年時期給予心理上的撫養
3~6歲是培養正面情緒的關鍵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雖然喜怒無常,但已經能接受父母的引導,並形成簡單判斷。
有一次,兒子的橡皮泥變得幹巴巴不能用了,我收拾房間就順手扔了,第二天又給他買了一盒新的。
沒想到,兒子吵著非要舊的,一屁股坐到地上哭著不起來,還甩開了我打算擁抱他的手。
我知道,這一刻他的憤怒,難過……他所有情緒都是在告訴我:他很委屈。
好在,我讀懂了。
我對他說:媽媽扔掉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對不對?對不起。但是你發脾氣也是不好的行為。下次生氣的時候,你可以直接告訴媽媽,可以嗎?
兒子點點頭“下次不發脾氣了,拉勾勾”。
我知道,孩子下次會開始學著控制脾氣,這就是進步。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
上次朋友帶孩子來我家,走的時候她孩子把我兒子最喜歡的一張卡片緊緊攥著,朋友半天都沒掰開那雙胖乎乎的小手,朋友答應下次來的時候再還。
朋友走後,兒子小嘴撅得老高,我問他怎麼啦?
兒子說,那個卡片他很喜歡,不想給別人。
我安慰他:那是你最喜歡的卡片,他拿走是他不對,你不開心也是應該的。下次見面他們會還,假如忘記還給你,媽媽會主動要回來。
小家夥內心陰霾一掃而空,開心地在屋裏蹦躂好幾圈。
我也總結出養育經驗:當孩子的情緒出現問題,不要急著批評孩子。當孩子覺得被你理解,這時候再改變他的不良情緒,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其實孩子心思單純,情緒也直來直去。
他會因為你在小朋友面前沒給他面子,悶悶不樂;
會因為你送他去幼兒園忘了告別而委屈;
會因為你很快下班回家,開心地守在門口……
在孩子眼裏,你就是全世界,所以會把喜怒哀樂毫無保留展示給你。
只要父母足夠用心,沒有人能比我們更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