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17日 -
:
民生導報12:38日照日報旗下社會官方帳號
11月12日,桐城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之時,桐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徐彬的手機也被打爆了。
在桐城的、不在桐城的桐城人都歡呼雀躍。從2001年到2021年,走了20年的“申名”之路,一場桐城與桐城的“較量”,幾經波折、執著前行,最終取得了成功。
歡呼雀躍。不僅因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招牌的含金量太大,更因為這種深植於民間、溶於血液的文化認同和屬於“文都”特色的文化自信,都有了一個更好的“載體”。因為這一“載體”,桐城也更有底氣,凝聚著前人的智慧,書寫著今朝的輝煌。
孔城老街(資料照片)
二十載“申名”之路
桐城,距今有長達1200多年的建城史。明清時期,桐城湧現出眾多傑出的歷史人物,其學術成就和文化思想具有全國性的影響力,桐城遂以“文都”著稱。桐城更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4片、71項非遺名錄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有歷史、有名氣、有資源,桐城“申名”有條件、也有夢想。“早在2001年,桐城就啟動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但因為種種原因,後來被擱置了。”徐彬介紹。時間來到2009年,原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將桐城列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評估考察對象。但由於當時桐城市對名城保護的意識不夠,在處理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上走了“彎路”,名城保護工作一度放緩了步伐,錯失了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機遇。
而這一“擦肩”,桐城與名城就“錯過”了10年。
党的十八大以後,桐城市痛定思痛、知恥後勇,作出了“從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戰略高度來關注和推動名城保護工作”的決策。此後,桐城市堅持以申報促保護,以整治推提升,以利用固成色,名城保護體系日益成熟、管理工作日趨完善。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致函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商請給予支持;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專文向國務院申報桐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21年,國務院正式批複桐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程艱辛,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徐彬說。
下足“繡花”功夫
走進桐城市4大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的北門街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渾穆古雅的石坊——“鳳儀坊”。這個仿明代的地標性歷史建築於今年9月份才完成原址複建。現在,坊與街渾然一體,增添了北門街的歷史厚重感。
再往裏走,不少沿街房屋正在進行重修。“必須按照統一的風格來建。要先報社居委,然後政府出圖紙,原來什麼樣,就建什麼樣。按照原來的樣式來購買轉、瓦、木材等建材,然後統一施工隊施工。”正在建屋的居民朱雯說。
在北門街上,還分布著左家大屋、姚瑩故居、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名人故居,現在它們都已經或即將完成修繕工作,名人故居群煥然一新。
這,只是桐城名城保護的一個剪影。在名城保護過程中,桐城從點滴入手,從細節做起,下足“繡花”功夫,一街一巷、一坊一屋、一樹一木、一磚一瓦都尊重歷史。
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我們通過樹立標識、標牌、古城地圖等形式,標記體現桐城重要的山水格局和歷史環境要素,嚴格控制古城核心保護區和歷史風貌區的建設高度及歷史街道走向等。”桐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立新介紹。
為了做好名城保護,桐城開展了全域治理。重點梳理了“桐城派”的發展歷史,挖掘對應的時空節點,通過雕塑、小品、街頭公園和博物館等形式講述“桐城派”文化,突出“桐城派”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記憶;原址複建了“七省通衢坊”“鳳儀坊”等一批歷史地標性建築;投入1500萬元,集中整治文廟周邊風貌;籌資4億元,用於歷史地段六尺巷風貌恢複工程;建成開放了國家三級博物館“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將其作為桐城優秀傳統文化集中展示區……
近幾年來,桐城市做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完成4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劃定,設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牌8處;普查公布、建檔掛牌、落實保護措施歷史建築206處;配齊配強19名專職網格管理員,健全巡查保護機制,管理觸角更精細。
“越來越像歷史文化街區的樣子了。”北門街居民李學玲說。
政府民間牽手合力
“沒有桐城人民的保護和支持,就沒有我們‘申名’的成功。”談起7年申報工作的最大感受和桐城“申名”工作的經驗,李立新脫口而出——政府民間牽手合力。
為了名城保護,桐城市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出台了《桐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規定》《桐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多個保護制度;2015年以來,桐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安排2000萬元以上名城保護專項經費,用於實施歷史城區的環境整治、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文物和歷史建築修繕整治利用等保護項目,政府性資金投入累計達到6.6億元。
在名城保護的過程中,民間力量也在持續發揮作用。
“你看,政府不是給這些建築掛了歷史建築牌子麼?我們老百姓都很自覺地保護、不去破壞。”文昌街道公園社居委副書記範蕾介紹。
“桐城保留下來的城市肌理和歷史遺存很多,誰保的?老百姓保下來的。”李立新說。
李立新舉了一個例子,在實施左忠毅公祠、姚瑩故居、左家大屋、方以智故居等項目保護修繕工程中,得到了所屬家族宗親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與配合資助,並收到了大量原真豐富的民間藏品和文物捐贈,為後期的文化展陳增添了厚重的實考成色。“在外的桐城人也為名城保護盡心盡力、獻計獻策,他們對申報工作有很大期許,更做了很多貢獻。”李立新說。
現在,“申名”已經成功,但政府和民間名城保護的腳步都沒有停歇。那些遺失在經濟發展浪潮中的古巷街名,將逐步得到恢複;如何推動名城在保護中利用,也正在探索破題。屬於這座古城的新故事,正在續寫。(記者 江月 通訊員 潘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