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宇宙

徐冰:把人類的欲望、未知、危機發射給外太空


字體大小:
2021年12月03日 -
:       
 

中國民航雜志22:16中國民航雜志官方帳號

“徐冰天書號”設計細節2019-2021 徐冰工作室

2021 年 2 月 1 日,一枚名為“徐冰天書號”的運載火箭在發射基地升空,轟隆巨響後,周圍湧起滾滾白煙,火箭騰空而起。箭體上,包裹著藝術家徐冰標志性的“天書”文字,就像是為火箭刷上了一層頗具東方氣息的藝術塗裝。這些“天書”的基本元素,來自 35 年前徐冰藝術生涯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作。1987 年起,徐冰花費 4 年時間用手工刻制出 4000 多個“偽文字”,並以活字印刷的方式制成逾百冊的《天書》。

《天書》 徐冰 1987-1991紅磚美術館“徐冰:藝術卡門線”展覽現場

今天,這些完全由藝術家自創、毫無意義的“偽漢字”,隨火箭奔向天際,在沖破地球與外太空的界限“卡門線”的同時,也持續撼動著藝術的疆界。事實上,這枚“藝術火箭”並非只有一個藝術的外表,而是集合了徐冰一系列圍繞太空主題的藝術創作,包括可從太空實時傳回影像和太空之聲的“天書魔方”、記錄火箭項目誕生過程的同名紀錄片和系列視頻裝置等等。2021 年 11 月 6 日至 2022 年 4 月 12 日,北京紅磚美術館的展覽《徐冰:藝術卡門線》詳細梳理和呈現了這一人類歷史上首枚“藝術火箭”的誕生過程和創作成果,並通過展現不同年代世界各地藝術家們的太空創作實踐,試圖帶觀眾走進太空藝術短暫卻充滿思想火花的歷史之中。

“跨越‘藝術卡門線’,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充滿無限能量和未知的場域等待著我們。”策展人閆士傑如是說。

紅磚美術館“徐冰:藝術卡門線”展覽現場

01.藝術為什麼要介入太空?

因“想把藝術與太空科技結合起來”,2019 年底,“藝術火箭”項目顧問、萬戶創世公司的於文德找到了徐冰尋求合作。但徐冰對於藝術火箭項目的第一反應是抱有疑問的。“只是出於好奇,不想放棄這個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機會。”徐冰說。而他也很快發現,“在中國,總有超能的奇人,用自己的方式推動著大中國向前滾動。”隨後,幾方簽訂保密協議,初步擬定火箭發射日期,這時徐冰才感覺藝術火箭這個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的計劃是“確有其事”之事了。緊接著,“藝術為什麼要介入太空?”便成為徐冰最常問自己的問題。彼時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徐冰也因展覽原因滯留美國長達數月,隔離在紐約的工作室中,每天只能面對有限、重複的日常瑣事,連藝術似乎都退到生活中並沒有那麼重要的位置, 這一切更讓他對藝術與太空的關系展開深思。

《“徐冰天書號”效果圖》 徐冰 2019-2021紅磚美術館“徐冰:藝術卡門線”展覽現場

“把人類的欲望、危機、未知發射給外太空。” 最終,徐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欲望、 危機、未知,這三個關鍵詞也是他對於人類社會複雜問題與現狀的總結。

“徐冰天書號”火箭保溫衣解除 徐冰工作室

“說到底,把藝術觸角伸到外太空,解決的還是地球上的事,探究的還是人的局限。最終尋求的是新的、有效的哲學觀。”徐冰在《首枚藝術火箭的命運》一文中這樣寫道。

02.科學與藝術,來自陌生經驗的“攪動”

歷經數次改期,“徐冰天書號”終於於 2021 年 2 月 1 日發射升空。徐冰在 5 公里之外親眼目睹了火箭啟動升天這一過程。

“徐冰天書號”火箭升空圖 徐冰工作室

然而,10 分鐘之後,傳來的是火箭發射失利的消息。
在紅磚美術館的展覽現場,人們可以看到從戈壁灘收集的回落地表的一級子箭體和在部分散落部件——帶著“天書”文字的碎片、變形到面目全非卻足顯火箭精致工藝的各式金屬零件、芯片電路板以及載荷艙內的金箔材料……在火力推送、大氣摩擦、箭體隕落等自然力量的再造中,這些“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形態與美感。

“徐冰天書號“火箭殘骸碎片 徐冰紅磚美術館展覽現場

浪漫、壯麗且充滿詩意,這是大多數人看到這些回落地表的火箭碎片的直觀感受。對此,徐冰認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其實一直不怕面對“殘局”,並善於收拾“殘局”——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有著足夠的修複能力,懂得從不完美中找到可用的東西,並試圖把它用好。
評論家喬納斯 斯坦普也提到:“在 ‘徐冰天書號’這裏,藝術和科學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卻也沒有共同的衡量標准。徐冰結合了這兩個大相徑庭的領域:一個有可衡量的成功或失利的標准,另一個則是可以超越任何程式化限制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