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而是老實接受削藩,會得以善終嗎?


字體大小:
2022年2月08日 -
:     
 

說實話,吳三桂即使不發動三藩之亂也是難逃一死,從根本上來說,這也不是康熙個人所能夠決定的事情。

如果說清政權一直保持在關外的行政方式,政權較為松散,異姓王是可以存在的,這是歷代遊牧政權的典型特點,清朝入關前的軍政可以說是相對民主的,皇太極初期的四大貝勒,到後來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都是軍事民主制的體現,尤其是順治皇帝的即位,本身就是一場帝王的大“競選”。

但是隨著清軍入關後不斷學習中原王朝的統治方式,並且建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權,從順治到康熙,政權就逐漸收攏,就連滿清權貴的參政權都被剝奪,更別提在外面的藩王了。

很多人都認為吳三桂的清朝的走狗,是吳三桂開關投降才得以讓清軍入關,並且統一全國,吳三桂在清朝的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一些激進的歷史愛好者甚至認為,沒有吳三桂,清軍可能根本無法入主中原。

事實上這明顯高估了吳三桂的作用與滿清的關系,大體而言,吳三桂與清廷的關系很微妙,作為明末最成功的政治投機客,吳三桂是屬於那種牆頭草隨風倒。

因為意識到明政權坍塌已經無法挽回,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根本無法成事,還是滿清最有潛力,進可以一統天下,退可以據守滿洲,所以吳三桂拼命地向清廷示忠,賣命。

amocity
amocity

  


吳三桂對清廷的效忠,不過是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幸運的是,明末清初的劇本正如他所預想的那樣發展開來,他也成為了除清廷之外最大的贏家。

可以說,吳三桂與清廷之間的關系,絕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鐵,清廷能夠封吳三桂為藩王,只不過是為了安撫那些清朝入關後的明朝降將。

如果我們看到在清朝入關前就已經投靠清軍,諸如三藩之亂中的另外兩藩的下場,就會發現,吳三桂如果不造反的下場。

相比於吳三桂這種牆根草,三藩中的另外兩藩,尚之信和耿精忠來說,他們與清廷的淵源頗深,而且與明廷素來沒有恩情。

耿精忠的爺爺是耿仲明,尚之信的父親是尚可喜,他們之前都是遼東漢人,與後金之間有著諸多聯系,當然,早年並沒有投靠後金,而是投靠了在皮島抗金的毛文龍。

耿仲明和尚可喜還是毛文龍在皮島的養孫,毛文龍被殺後,才輾轉投靠了後金。

首先來說尚可喜,在毛文龍被殺後,留在了皮島,由於毛文龍之死,皮島作為牽制後金的後方據點已經沒有多少作用,在袁崇煥被處死後,遼東官場更加複雜,尚可喜的政敵沈世魁當權,多次誣陷尚可喜通敵,在崇禎七年,不得已投降後金。

相比之下,耿仲明投靠後金之路比尚可喜更早,也更加曲折,毛文龍去世後,耿仲明與老鄉孔有德兩個人投靠當時在山東的王化貞,當時山東也是防禦遼東的前沿陣地,然而山東與遼東人互相排斥,尤其山東士紳對遼東籍的兵官素有間隙,長期以來的敵視,最終引發吳橋兵變,耿仲明作為內應幫助孔有德攻陷登州。

耿仲明造反後,在登州與明軍對峙長達一年,在明軍派遣大軍前來圍攻的情況下,才不得已從海陸逃跑到遼東,投降後金,當時皇太極十分高興,破格出城10裏迎接。

可以說,尚可喜都是反叛明廷在先,投靠後金在後,是皇太極還沒有改國號的時候就投靠過來的,皇太極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的時候,封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為三順王,頗受重用。

相比於吳三桂來說,尚可喜和耿仲明對明廷向來沒有好感,對清廷那是忠心耿耿,可是結果如何?

清廷削藩第一個下手的對象,不是吳三桂,而是尚可喜,在尚可喜老了之後,想要告老還鄉,並且把藩王的位置傳給兒子尚之信,但是得來的結果卻是,允許尚可喜歸還遼東,卻不允許尚之信就藩。

柿子挑軟的捏,對清廷忠心耿耿其實也就是這個下場,尚可喜沒等啟程,吳三桂發動叛亂,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也起兵響應,由於尚可喜所在的廣東地處吳三桂與耿精忠的包圍之下,為保廣東,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包圍尚可喜的府邸,奪取廣東軍政大權,響應吳三桂的叛亂。

amocity
amocity

  


在三藩還沒有輸贏的情況下,尚可喜又叛吳三桂,選擇投靠清廷,康熙赦免了他的罪過,讓他將功贖罪,等到吳三桂病逝,三藩之亂被平後不久,公元1680年康熙開始著手對尚之信的清算,當年八月,尚之信被賜死。

而耿仲明在三藩之亂時也被迫投降清廷,在平定叛亂後,一樣難逃一死,公元1682年耿精忠被淩遲處死。

先不說吳三桂,單說尚可喜父子,以及耿精忠本來並不想造反,只不過迫於時局為求自保,不得不反,結果卻是這個下場。

想想,吳三桂遠沒有其他藩王對清廷忠心,結果怎麼會比尚之信和耿精忠還要好。

吳三桂造反是基於當時最佳的選擇,就像打牌一樣,手裏有什麼樣的牌就什麼樣的打法,吳三桂在有實力與清廷一較高下的時候不反,那才不符合他的人設。

事實上,差一點他就取得了成功,只不過吳三桂自己年齡有點大,進取心不足,一手順風牌打得卻有點猥瑣,另一方面,他打出“興明討虜”的口號也沒有影響力,南明的永歷帝就是他殺的,而其他藩王入尚之信和耿精忠對明廷也素無好感,並不認同他的口號。

最後雖然失敗了,但是吳三桂好歹稱帝八年,是在死後其政權才被康熙打垮,也算夠本了!

總結吳三桂的結局,那就是,與其窩窩囊囊還不一定活著,還不如風風光光地去拼死一搏,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你又奈我何?

參考文獻:《中國通史》,《大明會典》,《萬歷皇帝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