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2年3月03日 -
:
“這張蕙蘭是誰?她可不是烈士啊,為什麼能有如此殊榮葬在烈士陵園裏,還是楊虎城將軍的旁邊?”
西安城南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內,不明真相的工作人員對著一座剛剛落成的新墳,犯起了嘀咕。
這座坐落在楊虎城將軍的陵墓旁邊的新墳墓碑上面,寫的是:“陝西省政協委員張蕙蘭之墓”。
新墳的主人在臨終前,向子女們訴說了自己想與楊虎城將軍合葬的心願。
要知道,楊虎城將軍的陵墓在烈士陵園裏。這位老人不是烈士身份,如何葬在楊虎城將軍旁邊呢?
那麼,張蕙蘭作為楊虎城的遺孀,為何會低調到很多人不知其名的地步?
(楊虎城將軍陵園)
故事還要從70多年前的一次命運的相遇說起……
一、命運弄人
辛亥革命爆發時,楊虎城長成為一名有著一腔熱血的愛國青年。
楊虎城離家兩年後,憑借自己的過人才能已經成為陝西陸軍的一名營長。
思母心切,楊虎城終於能衣錦還鄉,見到了那個整天對他日思夜想的母親。
孫一蓮看到兒子歸來異常的激動,還興奮地給兒子准備了一個大驚喜。
那就是張蕙蘭——楊虎城即將過門的媳婦。
這個驚喜著實讓楊虎城一時說不出話來。
此時的他早已不認同封建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包辦婚姻”制度,決定要自由戀愛。
羅佩蘭騎馬、射擊以及包紮傷員等技能無一不會,是被軍隊稱為“軍中花木蘭”。
(羅佩蘭與孩子合照)
同時她也是軍中公認的“巾幗英雄”,曾在戰場上冒著炮火救下了三名士兵的性命。
這樣優秀的女子,怎能讓同為英雄的楊虎城不著迷呢?
二人很快就陷入愛河,在行軍途中便自願結為連理,成為軍中一對羨煞旁人的賢伉儷。
而楊虎城的離家出走期間,他的母親孫一蓮頗受張蕙蘭的照顧。
(楊虎城母親孫一蓮)
一次,孫老太太閑著無聊,回娘家孫鎮排憂解愁。
也許因為心急上火,孫老太太得了一場病。
在鎮上開藥鋪的張養清聽說後,此後便常常來看望她的病情。
張養清是鎮上出了名的為人善良、明理是非。他對楊虎城的所作所為是贊許有加。
張養清主動來拜訪時,自降一輩稱孫一蓮為“姑姑”,孫一蓮反倒喊他為“養清兄弟”。
兩人相識後甚是投機,張養清除了給孫一蓮看病之外,還讓自己的女兒給她送湯藥。
張養清的女兒叫做張蕙蘭。她與孫老太太的這次相遇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張蕙蘭自幼便乖巧懂事。
孫老太太又沒有女兒,對小蕙蘭那是非常的疼愛。
有一次閑聊之時,孫老太太當著娘家人面用手摸著小蕙蘭的頭說:“要是攤上這麼個兒媳婦也好呀!”
這話一出,很快傳到了張養清的耳朵裏。
他早就對楊虎城很是欣賞,如今能有機會攀上親事,真是喜出望外!
(楊虎城與張蕙蘭)
他主動托人來給孫一蓮傳話,希望能楊張兩家能結為親家。
這麼一來二去,楊虎城與張蕙蘭的親事便在雙方父母的撮合下敲定了。
本來皆大歡喜的事情,沒想到卻鬧了一個“大烏龍”。
楊虎城現在很為難,不知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他已經在外面結了婚。
得知真相後不僅楊虎城為難,連孫一蓮也犯起了難。
她是真心喜歡張蕙蘭,把蕙蘭當做親生女兒看待。
張蕙蘭早已聽聞楊虎城的事跡,知道他是頂天立地、保家衛國的大英雄,對他更是心儀已久。
楊虎城的心裏是很感動的,這門親事就這樣還是了下來。
婚事雖定,但張蕙蘭當時年齡尚小,她與楊虎城也並未完婚。
隨後,楊虎城繼續在外帶兵,蕙蘭便留在孫一蓮的身邊照顧飲食起居。
直到張蕙蘭15歲那年,楊虎城才回家與她正式成親。
(楊虎城)
深明大義的張蕙蘭主動要求留在老太太身邊繼續服侍,說自己在丈夫身邊也幫不上任何忙,還是讓佩蘭姐姐陪著丈夫在外行軍吧。
新婚燕爾,還未享受甜蜜的喜悅,便要分離,蕙蘭懂事的讓人心疼。
孫老太太都看在眼裏,對她也更為倚重。
羅佩蘭長期跟隨楊虎城南征北戰,由於軍中生活艱苦病魔纏身,對胎兒不利。
孫老太太見兒媳懷孕歸來,自然喜不自禁。
讓楊虎城和羅佩蘭都始料不及的是,張蕙蘭非但沒有爭風吃醋,禮數還很周全。
一進家門,待三人坐定之後,張蕙蘭便落落大方地給羅佩蘭施禮、敬茶,並感謝佩蘭姐姐在外照顧丈夫辛苦。
張蕙蘭的舉動讓羅佩蘭心裏也甚是感動,兩人自此以姐妹相稱,相處的十分融洽。
這也讓楊虎城母子心裏樂開了花。
(楊虎城與楊拯民、楊拯坤)
楊虎城喜得一子,興奮不已,特意給張蕙蘭寫了一封信,為兒子取名為楊拯民,寓意要拯救天下黎民蒼生。
一轉眼楊拯民已經兩歲會講話了,楊虎城迫切希望能見到兒子和羅佩蘭。
此時楊虎城的軍隊駐紮在榆林,距離家鄉千裏之遙,而且中間地區被其他軍閥所控制,路上還有土匪出沒。
羅佩蘭一個女人帶著孩子想要穿過這些地方與丈夫相見,談何容易啊!
張蕙蘭這時挺身而出,願意親自護送羅佩蘭母子前往。
孫一蓮也只好答應,就這樣張蕙蘭便和羅佩蘭一起踏上了尋夫之路。
張蕙蘭雖然沒出過遠門,卻很有頭腦。
她們繞道山西避開了所有危險區,走了將近一個月才進入榆林。
(楊虎城寫與張蕙蘭的信)
見到楊虎城後,羅佩蘭激動地告訴他:
這兩年全靠蕙蘭妹妹悉心照顧才讓他們母子平安,沒有蕙蘭可能他們早就困死在深山裏了。
楊虎城看著眼前這個年僅二十歲的張蕙蘭,心裏十分感激,也有些愧疚。
他欲留張蕙蘭在榆林多住時日,張蕙蘭卻淡淡丟下一句話:“不了,天下不太平,得回去照顧娘。
”
兩天後,張蕙蘭便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三、巾幗須眉
回到老家的張蕙蘭,又繼續任勞任怨的照顧著婆婆的起居生活,羅佩蘭就繼續跟在丈夫身邊。
沒過多久,羅佩蘭再次產下一女。
這便是楊虎城的第一個女兒楊拯坤。
但好景不長,羅佩蘭因為軍隊生活條件惡劣不幸得上了肺結核。
為了不讓拯民被自己傳染,她只得將兒子送回老家托付給張蕙蘭撫養。
(楊虎城)
當嵩軍沖進楊家後,發現這裏已經是人去樓空。
原來機智的張蕙蘭早已洞察到了敵情,提前帶著婆婆與楊拯民轉移到了羅佩蘭所在的宅院裏。
這個宅院是楊虎城買下給羅佩蘭休養身體用的,但羅佩蘭此時不斷嘔血已是病入膏肓。
羅佩蘭知道這裏也不安全,也深知自己命不久矣,讓張蕙蘭連夜帶著拯民轉移。
直到後來馮玉祥帶著救兵給西安解了圍,張蕙蘭這才有機會回來看望她。
羅佩蘭此刻已經是奄奄一息,她拼盡最後的力氣摸著楊拯民的頭說:
“多虧你這娘(張蕙蘭)呀!長大了要好好報答她!”
四歲的楊拯民懵懂的點了點頭。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拉著張蕙蘭的手,將自己的一對兒女托付給了張蕙蘭,便撒手人寰。
(羅佩蘭與楊虎城珍貴照片)
張蕙蘭與她同一個丈夫,本來是情敵,卻情同姐妹。
看到她的離世,張蕙蘭也心痛萬分,發誓要將拯民、拯坤養大成人。
歷經8個月的守城戰,西安戰死、餓死的軍民人數多達三萬之眾。
這次戰爭給西安帶來前所未有的損失,也至此再無力支持革命軍北伐。
楊虎城深感自己對不起西安人民和全國百姓,為此萌生退意,要引咎辭職在家隱居。
面對好友以及同僚再三請求他出山任職的事情,楊虎城竟然拿不定主意猶豫起來,便與家人商量。
張蕙蘭不住地傷心哭泣,似乎心裏憋著一股勁。
楊虎城也不明所以,便再三追問她是怎麼了。
張蕙蘭忍著淚水說道:
張蕙蘭語出驚人,讓楊虎城著實沒想到。
平日裏沉默寡言對家人百依百順的她竟然會能說出這樣犀利的話語指責他。
(右:老年張蕙蘭)
張蕙蘭告訴楊虎城,自己和娘顛沛流離就是為了讓他沒顧忌打勝仗,仗打贏了他卻退縮了,根本對不起死去的三萬軍民。
更是怪自己沒本事,要是佩蘭姐姐在一定會三言兩語喚醒他。
這些話如同當頭棒,喝敲醒了楊虎城。
看到楊虎城重新振作起來,張蕙蘭也欣慰的擦乾了眼淚。
這才是他所認識的楊虎城,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四、跪別蕙蘭
即使張蕙蘭無怨無悔地為楊虎城和這個家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但她始終與楊虎城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楊虎城對她一直都是感恩之情大於愛情。
第二年,楊虎城迎來了事業與愛情的雙豐收。
他不僅升任了國民軍的第十軍軍長,還與一名進步女學生謝葆真成親。
謝葆真性格爽朗,熱情似火,正是楊虎城最理想的人生伴侶。
(謝葆真)
期間,因為時局動亂楊家又面臨了危險。為了避免災禍楊家也只能各奔東西,孫老太太去了遠方親戚家。
張蕙蘭則帶著年幼的楊拯民和楊拯坤投奔了楊虎城。
得知丈夫又有了新歡,張蕙蘭依然像之前對待羅佩蘭一樣對待謝葆真。
或許對張蕙蘭來說,能夠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陪伴在丈夫左右,為他分擔家庭的壓力,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了吧。
終於,張蕙蘭的真心還是打動了楊虎城,兩人也有了他們共同的孩子楊拯仁。
現在可以說是張蕙蘭最幸福的時刻。雖然與楊虎城依然聚少離多,但有了親生骨肉生活總是有了美好的憧憬。
可很快一件震驚中外的事件,打破了她所有的幻想。
(謝葆真與她的四個女兒)
為此,楊虎城正在與張學良謀劃著一個驚天的計劃。
這些日子楊虎城忙於軍務對家庭疏於照顧,以至於他與謝葆真的兒子楊拯亞不幸夭折,楊拯民也重病住院,楊拯坤也因為淘氣跌斷了腿。
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都落在了張蕙蘭一人的肩上。
楊虎城對張蕙蘭充滿了愧疚。他本想讓張蕙蘭來自己身邊享享清福,卻沒想家裏被自己弄得一團糟,張蕙蘭更加受罪了。
張蕙蘭笑了笑,還是那句老話:“有我呢,你就放心走吧!”
為了保障母親的安全,楊虎城派人把孫一蓮接到了身邊。
孫老太太埋怨兒子意氣用事:
既然得罪了蔣介石就不應該放他走,他比張學良多吃幾年米飯就不該這麼糊塗,只有等著被報複了。
她氣到急火攻心得了病。
與此同時,謝葆真在北平養病,家裏的事務又只能讓張蕙蘭一個人忙先忙後。
(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與楊虎城)
她既要照顧丈夫,又要照顧婆婆,以至於自己的骨肉楊拯仁得了猩紅熱都不知道。
發現時已為時已晚,剛把楊拯仁送進醫院就斷了氣。
楊虎城心如刀絞。他因特殊時期不能帶蕙蘭自由外出就醫,只得讓遠在北平的謝葆真和楊拯民回來。
楊虎城告訴楊拯民:他最對不起的就是蕙蘭母親,這些年蕙蘭為他付出太多,自己卻無能為力幫她。
隨後楊虎城安排楊拯民帶著張蕙蘭出去尋醫。
臨別之前,楊虎城看到張蕙蘭坐在輪椅上依舊精神混亂,再也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楊虎城卻當著兒子的面“噗通”一聲給張蕙蘭跪了下來:
“蕙蘭啊,就這樣走了,虎城對不住你呀!”
(年輕的楊拯民)
楊虎城把楊拯民和張蕙蘭送到了火車站,再三叮囑兒子要照顧好母親。
之後,楊虎城與謝葆真一起到國外考察。
這一別他與張蕙蘭竟是天人永別……
五、“無名英雄”
後來楊虎城的不幸遭遇,想必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連謝葆真和他們的兒子楊拯中以及在獄中出生的女兒楊拯貴,都被殘忍殺害。
多年後,楊拯民在談起這段往事還不禁感慨:
如果不是蕙蘭母親及時生病自己才留了下來,否則跟著父親出國回來也會被反動派殺害。
自己不僅感謝她的養育之恩,也感謝救命之恩。
在楊虎城被囚禁的時候,張蕙蘭病情終於好轉。
楊拯民得到機會,被我党地下工作者接到了延安學習,並在延安結了婚。
楊拯坤在張蕙蘭撫養下高中畢業,也被母親鼓勵去延安投奔大哥和嫂子。
(張蕙蘭與兒子楊拯民、兒媳陳因)
婆婆孫一蓮過世後,張蕙蘭便一心投入到養育謝葆真的四個女兒身上。
謝葆真隨丈夫出國前把四個女兒楊拯美、楊拯英、楊拯漢、楊拯陸都留在了娘家。
張蕙蘭看娘家生活艱難,便主動把四個孩子接回家撫養。
除此撫養楊虎城的親骨肉之外,張蕙蘭還將的羅佩蘭的親人和謝葆真的外甥女謝冀一起接到身邊照顧,並且把楊虎城的兩個侄兒楊拯晉、楊拯湘都養大成人……
張蕙蘭一個柔弱的女子,是憑著怎樣頑強的意志,用自己的雙手來養育這麼多人的呢?
在張蕙蘭的“灌溉”下,楊虎城的留下來的六個子女都茁壯成長。
楊拯民先後擔任軍區司令、天津市副市長、建材工業部副部長等職務;
楊拯坤、楊拯美、楊拯英、楊拯漢也都當上了政協委員;
(病床上的張蕙蘭與子女們)
這樣的優秀事跡和貢獻難道還沒資格進入烈士陵園嗎?當然有資格!
在張蕙蘭臨終之前,她躺在病床上望著身邊這六個沒有血緣卻情同骨肉的子女,第一次向他們提出了“過分”的請求:
“我死後,想……葬在你們父親身邊。”
蕙蘭母親這一生太辛苦了,她雖然不是他們的親生母親,卻比生母更值得他們敬重。
對於母親的遺願,他們哽咽著說:
“娘的恩德照千秋,我們感激您,人民感激您。活著您不能跟父親在一起,死了一定要葬在一塊!”
張蕙蘭於1993年2月7日病逝,享年90歲。
要將張蕙蘭與楊虎城將軍合葬只有兩個方法:
一是將張蕙蘭葬在烈士陵園。但張蕙蘭不是烈士不符合規定;
二是將楊將軍陵墓遷出陵園,這肯定是不可能的。
鄉親們感念張蕙蘭一生貢獻,敬贈她一副挽聯:
橫披:“無名英雄。”
總結
張蕙蘭本是封建社會下的悲情女子,她與楊虎城之間的感情難免讓人心酸。
她的一生都在燃燒自己,溫暖別人,是那個年代下偉大的女性。
“無名英雄”,便是對她人生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