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清朝知縣若無過失也無突出政績,那麼熬到老能升到幾品?


2022年5月13日 - 歷史小編  
   

在清朝時期,朝廷對於官員的選拔通常通過兩種手段,一種是最為正統的科舉考試,通過考試選擇合格的人才,加入到官場的候補陣容中。另一種方式,則是通過買官的形式,一些商賈大亨,都會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或子女買個一官半職,也算得上光宗耀祖。

對於這兩種方式選拔的官員來說,除了有資格參與殿試的考生外,其餘的進士則會分配到地方進行任職,同買官的人一起,成為候補官員。他們能夠擔任的職位,通常就是知縣。那麼,清朝知縣若無過失也無突出政績,那麼熬到老能升到幾品?30年的仕途生涯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一個清朝官員的政治生涯有多長。作為科舉考試選拔出的人才,其中一甲三名可以馬上授予官職,獲得在京城任職的機會。其餘的進士會進行第二輪的考試,通過朝考以成績定出路。裏面成績較好的會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成為庶吉士獲得留在京城的權利,其餘的則會被放入候補隊列中,未來的某天將會被委任到基層(知縣)進行工作。

然而,根據清朝的統計來看,清朝時期的進士平均年齡能夠達到34歲。也就是說,這些人僅僅是花在考試上的時間就用了超過34年,對於醫療條件落後的清朝來說,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同時,清朝一直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對於三品以下的官員,通常在65歲的時候就必須強制退休。這樣我們就能明白一個基本條件,一名進士的仕途生涯差不多在30年左右。所以,我們要探討的問題就從一位知縣一生的政治生涯,縮小到了一名進士30年的仕途生涯中,他能夠無過失也無突出政績的升到什麼高度。

知縣的選拔要求在進士們通過科舉獲得候補資格時,就可以等待朝廷的委任,朝廷會根據地區的貧富、職位的稀缺程度和問題處理的複雜程度,將他們派往不同的地方擔任知縣,也就是正七品的官職。清朝初期,朝廷由於人才缺失,各地方的官員缺口都很大,所以考生通常會很快的獲得任職的機會,如果到了清朝中後期,很可能得在家賦閑2-3年,才有機會上任。對於到任的知縣,朝廷也會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對他們的執政成績進行考量,滿足考核要求的知縣很可能獲得升級的機會。這樣一次重要的考核被稱為“大計”,通常每三年一次,主要考核的項目分別是守清、才長、政勤、年齡,統稱為“四格”。四格都考核優秀,並且有突出表現的知縣,會在三年任期結束後,獲得調任的機會,如果是進士出身的知縣,很可能會被調往京城。如果表現平庸的知縣,則可能留任或者平級互調,表現差的的知縣可能遭到降級甚至革職。



  



  

這樣也導致許多知縣,從開始任職到卸任,都保持著正七品這個頭銜。同時,清朝一直推行“首崇滿洲”的政策,對於滿、蒙兩族的官員有優待政策,通常擁有優先升官的權利。清朝除了推行“首崇滿洲”的政策外,官員在仕途晉升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人提點才有機會。一位知縣想要晉升到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乃至督撫,上頭沒有關系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尤其是知府開始,許多的職位需要皇帝的首肯,才能夠獲得資格。還有一種升官的方式,就是調任到西北偏遠地區任職,通常任期短,在“大計”結束後,能夠被調入京城。但是這種離家遠,生活條件艱苦的升官方式,對於苦讀聖賢書的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這也使得許多知縣,無法在有生之年得到晉升。小結除了官場上的硬性條件外,知縣們還會遇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守孝。作為一個以孝文明的國家,在家人去世後都要守孝三年,這個時期,官員會解除現有職位,待三年期滿後重新成為候補選手,等待機會。這樣前前後後,很可能會浪費十幾年的人生。最終,一位知縣若無過失也無突出政績,那麼到退休的時候,很可能還是一個知縣。參考文獻:《清史稿》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