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漢武帝的最後決策:太子人選,霍光輔政


字體大小:
2022年5月15日 - 歷史小編  
   

  

漢武帝一共有六個兒子,其中老二劉閎早年夭折了,老大劉據在"巫蠱之禍"中死了,老五劉餺也鬱鬱而終了。

因此,如今能夠繼承皇位的人,就剩下漢武帝的另外三個兒子,即老三劉旦,老四劉胥,以及老幺、最小的兒子劉弗陵了。

中國有一句古話∶"立嫡立長,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一般情況下,年齡大,意味著閱歷豐富、思維縝密、舉止沉穩,考慮事情也不容易被欺騙,更不容易被其他權臣或者邪惡勢力所挾制。因此,在確定國家繼承人的時候,一般都要"立長",盡量選擇年齡大的孩子繼承家業。

可見,如果從這個方面考慮,漢武帝應該選擇年齡更長的老三或老四,而不是選擇那個僅僅七歲,啥也不懂得老六劉弗陵。

然而,在漢武帝的這番海選中,劉弗陵之所以能夠勝出,完全是造化弄人。

第一個無能的對手,是漢武帝的三子燕王劉旦。



  

要知道,在儲君的爭奪戰中,劉旦擁有很大的優勢。第一,他在幸存的兄弟中居長,年齡最大;第二,根據《漢書·武五子傳》記載,劉旦不僅聰明絕頂,而且博覽群書,精通諸子百家之術,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可惜的是,雖然優勢明顯,但是劉旦的缺點也同樣驚人。什麼缺點呢?八個字形容∶缺乏耐性,急功冒進。

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劉旦突然上疏漢武帝,他申請返回長安,要給父皇當貼身衛士。

您想,漢武帝是何等聰明的人,一看見這封書信,他立刻知道了劉旦的把戲。於是,盛怒之下的漢武帝斬殺了劉旦的使者,還順便削了他三個郡的封地。

劉旦偷雞不成蝕把米,只能落荒而逃,找一個沒人的地方痛哭流涕去了。

劉弗陵的第二個對手是漢武帝的四子,廣陵王劉胥。

對比自己的三哥,劉胥的性格正好相反。劉旦博學多才,善文;而劉胥卻善於武,他不僅身強力壯,且勇力過人,是一個當將軍的好材料。

話雖如此,但是劉胥唯一的愛好,就是上山跟狗熊打架。

據說,為了更好地跟這些狗熊摔跤,劉胥特意在自己的封地裏修了一個熊苑,裏面豢養了各種棕熊、灰熊、黑熊、馬來熊、白熊、貓熊……·總之一句話,那真是什麼樣的品種都有。

有了這些狗熊後,劉同學就徹底輟學了。人家啥也不乾,就天天琢磨著怎麼跟這些熊掐架了。有一天,劉胥遇到一只厲害的熊,打著打著,劉胥就被這只熊擊倒在地了。從此以後,他就半身不遂,徹底癱瘓了。

鑒於此,漢武帝對這個兒子徹底死心了。

綜上所述,這麼一看,能夠繼承大統、成為自己接班人的,只剩下老幺劉弗陵了。

當然,根據《史記》的記載,劉弗陵從小天資聰慧,比同齡小孩要聰明,也比同齡小孩身材要大得多,再加上"堯母門"的神話效果,漢武帝對他的寵愛,那是更多一些。他天天逢人便說∶"這個孩子,類我,類我!"

話說如此,劉弗陵再像自己,他也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而漢武帝時日不多了,一旦駕崩,劉弗陵將如何單獨面對這個凶險的世界呢?

看來,只能臨終托孤,找一個既忠心、又有能力的大臣,任命他為顧命大臣,來托付自己的後事了。

當然,漢武帝也清楚無比,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在主弱臣長的情況下,托孤都是一場賭博,一場決定天子所有命運的豪賭!

以三國為例,托孤正確了,那就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托付錯誤了,那就是司馬懿,謀朝篡位改朝換代。所以這種事情,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最後,在經過了數次篩選,來回掂量後,漢武帝終於眼前一亮,他找到了那個合適的人選。

這個人,就是漢武帝的貼身侍中——霍光。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選擇霍光呢?首先,霍光這個人一直不出錯。

根據史書記載,霍光十幾歲入宮,侍奉了漢武帝整整二十年。其間從沒有出過一點兒差錯,其謹慎小心,無人可比。

一個人如果兩三天不犯錯,應該可以。兩三個月不出錯,估計就很難了。整整二十年不出錯,就更加困難無比了。因此,霍光不僅在謹慎、穩-重上適合當顧命大臣,他也絕對能夠勝任。其次,霍光這個人,他非常忠心。

中國的一些老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對面不相識;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了解這個人的才能與性格,這個非常容易,但要想判斷他是否忠心,這個就困難無比了。

殊不知,對於這個問題,漢武帝卻能放一百個心。

原來,霍光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他就是那位戰無不勝、英年早逝的霍去病。可見,霍光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一部分是沾了哥哥霍去病的光,享受了皇帝對他哥哥的待遇而已。

因此,對於漢武帝而言,我平時待你不薄,你應該有一顆知恩圖報的心,忠誠度也完全可以。即使要賭,就賭你這顆忠心,我也應該能賭贏。

不管怎的,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在臨終托孤這個問題上,漢武帝就是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了霍光這裏,而且,他還賭贏了。

漢武帝死後,霍光成為一代攝政王,他輔助漢昭帝、漢宣帝兩位皇帝,以"與民休息"的方針來制定政策,糾正了漢武帝時期窮兵黷武、年年征戰的局面,讓大漢王朝再次興盛起來,史稱"昭宣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