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3月09日 -
:
東漢真正的亂局是從大將軍何進被殺後開始的,因為聽從袁紹的建議,何進一心打擊宦官,不惜把宦官逼上絕路,結果因為大意,何進反而被宦官所殺,何進一死,朝廷群龍無首,袁紹、袁術兄弟趁機率軍誅殺所有宦官,東漢歷史上稱雄政壇一百多年的宦官勢力被消滅。
何進之死引發了亂局,也帶來了更大的威脅,這就是地方軍閥憑借武力掌控朝廷,這在兩漢近四百年的歷史上是首次出現,董卓就是因為被何進招到洛陽,憑借自己手中的兵力與權術,在朝廷群龍無首的時候控制了皇帝,一躍成為東漢政權的實際控制人。
然而好景不長,董卓雖然控制了朝廷,但由於他所依靠的是殘酷的迫害與武力,所以背地裏反對董卓的人非常多,就連董卓身邊的呂布也開始反對董卓,最終呂布在王允的忽悠下殺死了董卓,呂布與王允聯合起來控制了朝廷。
何進
本以為董卓一死,東漢朝廷會再次回到之前穩定的狀態,但是王允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居然在赦免董卓舊部的決定上猶猶豫豫,甚至公開表示不願意招降董卓舊部,這種做法一下子就激怒了董卓舊部,他們在賈詡的鼓動下,聯合起來攻打長安城。
以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賈詡等人為首的涼州軍隊很快攻破了長安城,打敗了呂布,殺死了王允,控制了漢獻帝,本以來董卓被殺後,皇帝可以恢複自由身,沒想到了是才出狼窩,又進了虎穴,李傕、郭汜等人又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那麼問題來了,董卓被殺後,王允只需要招降董卓舊部的涼州兵就行了,這樣就沒有後來的李傕、郭沁反攻長安,王允也不會死,那為何王允不肯招降呢?
董卓
《後漢書》:允初議赦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最初,王允是准備赦免董卓部將的,呂布也勸王允赦免,但是王允卻對群臣解釋道:這些人本來是無罪的,只是跟隨董卓身不由己而犯了錯,現在如果給他們加上惡逆的罪名而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猜疑和恐懼,心理上會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計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王允的這個邏輯讓人難以理解,前面說董卓部將是無罪的,後面又說赦免他們又讓他們產生猜疑,心理上會受不了,這其實是前後矛盾的,如果他們真是無罪的,直接赦免就行了,如果他們真的有罪,你如果不赦免這些人,是會引發動亂的。
王允
要知道當時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差不多有十餘萬人,這些軍隊由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呂布等中郎將統領,除了呂布之外,其他將領都駐守在長安以東的地區,以防範函穀關以東的軍隊,董卓之所以被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長安城中忠於董卓的軍隊不多。
換句話說,董卓是把重兵部署在外,導致內部兵力空虛,而被呂布所殺,即使董卓被殺,但是他的部將幾乎沒有任何損失,成建制的存在,這些人的兵力加起來遠遠大於長安城的軍隊,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呂布都看到了這個隱患,所以建議王允把董卓的財物拿出來分給公卿與將校,從而拉攏人心,但是王允又拒絕了,他認為沒有這個必要,王允甚至直接看不起呂布,因為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而呂布則是出身貧寒,士族與平民之間有著嚴重的階級代溝。
呂布
王允拒絕招降董卓舊部真正的原因就是階級認同。士族在東漢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漢桓帝與漢靈帝統治期間,發生了兩次党錮之禍,大量的士人被定性為党人,並禁止參政,這剝奪了士人做官的權利,引發了士人強烈的對抗。
所以在桓靈二帝期間,士人聯合外戚對付宦官,漢靈帝去世後,以袁紹為首的士人集團聯合了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企圖共同鏟除宦官,但由於何進猶猶豫豫,被宦官抓住機會殺了,袁紹因此而殺盡了宦官。
就連董卓進京的建議也是袁紹向何進提出的,否則東漢歷史上哪有董卓什麼事,董卓控制了皇帝與朝廷,等於是搶奪了士人在政治上的勝利,所以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聯合起來反對董卓,董卓因此而遷都長安,並將重兵部署在長安以東防範關東聯軍。
關東兵
關東聯軍指的是函穀關以東的聯軍,是以袁紹為首的,袁紹出自東漢有名的大家族-汝南袁氏,其家族有著四世三公的美名,多年混跡朝廷參與政治,這是所有世家大族的共同理想,士人們想建立一個所有士族參政議政的政權。
袁紹出自汝南袁氏,王允出身太原王氏,兩人的出身類似,地位類似,理想類似,因此產生了認同感。
《後漢書》:董卓將校及在位者多涼州人,允議罷其軍。或說允曰:“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為將軍,就領其眾,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允曰:“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在董卓被殺後,面對如何處置董卓舊部的問題上,王允一直反反複複的,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將領的兵權,並且取締所有軍隊,同時還想利用關東聯軍去控制董卓舊部。
王允與董卓
有人對王允說道:涼州兵素來忌憚袁紹,畏懼關東兵,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涼州兵,涼州兵就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容易引起兵變與動亂,還不如派皇甫嵩去統領涼州兵,以便安撫軍心。
這個建議也被王允所拒絕,王允認為:關東兵是反對董卓的義兵,是我們的盟友,現在董卓已經死了,如果把關東兵駐守在險惡的地方,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
王允居然以擔心關東將領疑心不重視他們而拒絕了這個建議,這是典型的紙上談兵,雖然這個建議並不完美,但是有關東兵牽制涼州兵的話,涼州兵斷不可能如此容易攻破長安,話雖如此,但是關東兵只是一盤散沙,或者是一個松散的聯盟,根本沒有心思對付涼州兵。
關東將領們只想著如何去搶地盤,當初董卓在洛陽做惡時,關東兵中除了曹操與孫堅真的出兵攻打董卓之外,其他所有將領,包括盟主袁紹都沒有出動一兵一卒,這樣的關東兵根本不會為了王允而對付涼州兵,王允認為自己和關東兵站在同一戰線,多少有點自賣自誇的感覺。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
政治是複雜的,敵人的敵人並不一定就是你的盟友,王允認為董卓的敵人(關東兵)就是自己的盟友,有些過於樂觀了,王允只是從身份地位和家庭出身的角度來看待政治問題,他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和關東兵是同一戰壕的。
事實上,關東兵根本不關心董卓,也不關心朝廷被誰控制,看看關東兵盟友袁紹的表現就知道了,當初關東聯軍反對董卓沒有結果後,袁紹就來到冀州搶地盤去了,他只關心誰能占領河北,根本不關心朝廷是被董卓控制還是被涼州兵控制。
王允沒有看到這一切,一意孤行地認為不能赦免涼州兵,再加上消息傳遞不通暢,社會上起了流言,說王允想要解散涼州兵,殺死所有涼州人,董卓舊部聽到這個傳言後,就陷入了絕望,人在絕望之下就會拼命,涼州兵認為自己橫豎是個死,不如拼命一搏,還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在賈詡的勸說下,涼州兵們聯合起來殺向長安城。
涼州兵
本來這一切都可以避免,只需要王允以皇帝名義下一道聖旨,內容就是赦免所有涼州兵與董卓舊部,只要這麼做,根本就沒有李傕、郭汜等人的叛亂,朝廷就會再次陷入被軍閥所控制的局面,那樣的話,大漢會中興嗎?
東漢走到這一步,永遠不會中興了,只會逐漸衰弱並滅亡。
從何進被殺後,袁紹等人殺死了所有的宦官開始,東漢注定要滅亡,宦官是東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政治力量,是皇帝可以依靠的一個政治力量,在東漢歷史上,每當權臣強大時,皇帝都是聯合宦官來鏟除權臣的,現在宦官沒了,士族控制了政權,那皇帝永遠只能是傀儡。
士族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地方上,他們有莊園經濟,把田地租給沒地的人耕種,藏匿並養活了大量的人口,他們有話語權,有控制輿論的權力。
王允掌權就是士人掌權
在朝廷中,他們有推薦權,能向朝廷和地方推薦自己人做官,他們有政治權力,能讓自己參政議政,並且不同士人之間相互聯姻,形成一個巨大無比的士人集團,這是一個政治利益共同體,其力量強大到能與皇權相抗衡。
王允掌權的時候,漢獻帝仍然是傀儡,朝政還是王允說了算,王允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於大漢中興,那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即使沒有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東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