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字體大小:
2024年3月18日 -
: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
優質內容值得傳播
推薦轉發評論留言
歡迎標注來源轉載
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1968 年,美國生物學家和保護學家雷蒙德在《一個不同類型的國度》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多樣性”。20 世紀 80 年代後,這一概念逐漸在科學和環境領域得到廣泛傳播和使用。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目前,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類福祉和未來。
生物多樣性由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組成。遺傳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也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
1962 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環境保護的熱潮。1972 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第一次在全球範圍內討論環境問題,探討全球環境的保護戰略。1987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國際社會逐漸認識到需要通過國際協定,來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1988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成立了生物多樣性問題特設專家組,1989 年又成立了技術和法律特設工作組,最終在 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上,《生物多樣性公約》文本獲得通過。我國於 1992 年 6 月 11 日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是最早簽署和批准該公約的國家之一。
《生物多樣性公約》為生物多樣性行動提供了全球性的法律框架。其締約方大會(COP)是最高權力機構,每兩年召開一次或視需要召開,審查公約的實施情況、確定優先事項和落實工作計劃。科學、技術和工藝咨詢附屬機構(SBSTTA)負責就公約實施的技術問題向締約方大會提供建議。公約的日常事務由秘書處完成,總部設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資金由全球環境基金(GEF)負責。截至目前,共有 196 個締約方,每個締約方會設置國家節點,負責公約的履行,我國的國家節點設在生態環境部。此外,公約還通過了《卡塔赫納安全議定書》和《名古屋議定書》,我國也是這兩個議定書的締約方。
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理解不同,《生物多樣性公約》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它還有另外兩個目標:生物多樣性組成成分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遺傳資源的商業利益和其他形式的利用。三大目標之間的平衡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展的基礎。
那我們究竟為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生態支撐和生態服務,包括供給服務(食物、淡水、燃料、纖維、基因資源、生化藥劑)、調節服務(氣候調節、水文調節、疾病控制、水淨化、授粉)、文化服務(精神與宗教價值、故土情節、文化遺產、審美、教育、激勵、娛樂與生態旅遊)和支持服務(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初級生產、制造氧氣、提供棲息地)。具體來說,全球範圍內,魚類為近 30 億人提供了 20% 的動物蛋白,超過80% 的人類膳食來自植物。而在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多達 80%的人口依靠植物制成的傳統草藥來獲取基本的醫療服務。
穩定的生態系統能夠保證健康持續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實現,對於人類生產生活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人與自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改變了75% 的陸地表面,影響了66% 的海洋環境,超過85% 的濕地已經喪失,25% 的物種正在遭受滅絕威脅,近 1/5的地球表面面臨動植物入侵的風險。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肆虐,東非國家遭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這些都不斷地警示人類,必須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需要“變革性措施”,來扭轉生物多樣性不斷惡化的全球挑戰。
國際社會也認識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2010 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愛知縣舉辦,會上通過了 2011—2020 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其中的 5 個戰略目標及相關的 20 個綱要目標被統稱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年 9 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 2011—2020 年定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希望各成員國采取行動,推動實現 2020 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但2020 年 9 月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顯示,在全球層面,20 個愛知目標中,沒有1 個目標完全實現,6 個部分實現,14 個未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愛知目標的設定幾乎是失敗的。
為此,全球範圍內需要制定新的生物多樣性目標。即將於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15),將審議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制定 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明方向。國際社會對於此次大會的召開寄予了厚望,希望新的框架和目標能夠扭轉目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 1993 年 12 月 29 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天,根據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建議,1994 年 12 月 19 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 12 月 29 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後來考慮到 12 月 29 日正處於聖誕和元旦假期,為了更好地開展宣傳紀念活動,根據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五次會議的建議,聯合國大會又做出決定,從 2001 年起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 12 月 29 日改為 5 月 22 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文本通過的日子。
每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社會各界都會組織相關活動,包括很多走進校園的分享和交流活動,大力宣傳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知識,提高公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 “呵護自然人人有責”。讓我們更多地了解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付諸行動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地理環境與植被
知識構建
知識精析
一、植被與地理環境各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相互作用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對植被的影響
植被對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據地形分析植被種類多少:山區植物種類比平原地區豐富根據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帶性越顯著,垂直帶譜種類越多根據植被狀況分析坡向(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一般情況下,(陽坡)熱量條件好,(迎風坡)水分條件好,植被相對茂盛;(陰坡)熱量條件差,(背風坡)水分條件差,植被相對稀疏
根據植被覆蓋分析地質作用: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流水和風力作用較小,不利於外力地貌的形成
氣候
根據氣候類型判斷植被類型:不同氣候條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類型,根據氣候可判定該地區的植被類型
植被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降低氣溫日較差和氣溫年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據植被狀況分析水源條件:植被生長好的地區,水源條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響水生生物。洋流影響氣候,進而影響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河流含沙量小判斷河流徑流量變化: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河流徑流量相對穩定,季節變化小
土壤
根據植被生長狀況可判斷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質等。如茶樹生長地區的土壤為酸性
植被生長可改變土壤性質,如水稻土的形成
二、植物的分布與環境
植物在生活的過程中始終和周圍環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環境影響著植物的分布。影響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條件是氣候,因為氣候條件決定了植物所得的熱量、光照和水分的數量。
熱量是決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從赤道到兩極,熱量分布是不均勻的,這就為在地面上形成各種不同的植物帶奠定了基礎;同樣道理,在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熱量分布也不均勻,所以也為高山地區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帶奠定了基礎。
光照是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綠色植物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生長得好,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馬尾松。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陽光就能生長得好,這叫做喜陰植物,例如冷杉。熱帶雨林中的藤本植物盡量地向上生長,以爭取太陽光,這是植物爭取生活條件的一種表現。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根從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從葉子上蒸騰掉。提供營養的無機鹽類,只有成為水溶液才能從土壤中輸入植物體內。雖然在潮濕地區和乾旱地區都有植物生長,但是植物的個體形態,隨著水分供應情況而大有差別,例如,在沼澤地上生長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碩大而鮮綠的葉子,但是根部系統並不發達。在沙漠地區生長的植物,葉子很小,有的葉面上還覆蓋著薄薄的蠟層,或者是葉子變成了細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發達的根系,以便從土壤的深處或廣大面積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於植物生長對周圍環境的依賴性很大,因此它對其生長的環境往往有明顯的指示作用。比如,鐵芒萁(qí)的生長反映了紅壤等酸性土壤環境,而堿蓬的生長則反映了鹽堿性的土壤環境;駱駝刺的生長反映了乾旱環境,蘆葦的生長則反映了水濕環境。可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環境的一面鏡子。許多自然帶的名稱用植物分布類型的名稱來表示,如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等,原因即在此。
三、植被破壞的影響
1.從整體性角度看植被破壞給乾旱、半乾旱地區帶來的影響
植被減少→調節氣候的功能減弱→氣候變得更加乾旱(大陸性增強,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增大,降水變少,極端天氣多現)→風化、風力作用增強→沙塵暴多發,加劇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質堆積物,土壤變得貧瘠甚至欠發育→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
2.“植被破壞”對自然環境影響關聯示意圖
②若該地區的森林遭受嚴重破壞,會對地理環境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為:
a.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增大,易發生水旱災害;含沙量增大。
b.動物:棲息地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
c.氣候:降水減少,氣候變乾;晝夜溫差和年溫差增大;災害性天氣增多。
d.土壤:土壤侵蝕加劇,土壤肥力下降。
e.整個地理環境: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平衡遭受破壞。
四、植被(自然帶)差異的原因
自然帶的表現主要是植被、土壤類型,其差異主要靠結合氣候類型來識記,但形成原因分析則與區域白然環境都相關,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為: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差異、地形起伏→水熱差異→植被、土壤差異;②積溫→溫度帶,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乾濕狀況。
五、植被豐富原因
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熱條件,植被豐富,說明水熱資源豐富且差異大,導致水熱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跨海陸廣→水分差異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熱差異大;生物生存空間廣、森林、濕地面積廣;受人類活動影響小等;
高考例析
(2018年海南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如圖所示區域的水土流失進行了大規模治理,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於400毫米的地區,林草植被得到較好恢複。在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的地區(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乾土層),人工連片種植的樹木普遍生長不良,樹乾彎曲,根基不穩,枝葉稀疏,總也長不大,被當地人稱為“小老頭樹”。
分析當地出現“小老頭樹”的環境條件。
答案降水量少(低於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樹木生長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乾土層,影響樹木根系發育和下紮。風大,易動搖樹木根系。
解析本題難度較小,將“小老頭樹”的形態特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降水量低於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乾土層、冬春季節多大風相結合即可。
(江蘇卷)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種數大增,有些物種在新環境中急劇繁殖擴散,嚴重危害當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成為外來入侵物種。下圖為“我國各省區外來入侵植物種數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外來入侵植物種數在我國的總體分布格局是
A.高寒及荒漠地區少 B. 東部由低緯向高緯減少
C.面積大的省區較多 D. 邊境省區比較多
2.雲南省和廣東省成為我國入侵植物種數最多省份的原因是
A.位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
B.地形複雜,環境多樣
C.地處亞熱帶熱帶,水熱條件優越
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答案
1.AB 結合圖11可知,我國外來入侵植物種數,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地區較少,故A項正確;讀圖可知,東部地區外來入侵植物種數由低緯向高緯不斷減少,故B項正確;面積較大的西藏、青海等省級行政區分布較少,C項錯誤;新疆、西藏、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區都屬於邊境地區,但是入侵植物種數較少,D項錯誤。
2.BC 雲南省並不臨海,A項錯誤;雲南以山地、高原為主,廣東以丘陵為主,兩地均地形複雜,環境多樣,適合多種外來物種生存,故B項正確;兩地均地處亞熱帶和熱帶的交界地區,該地區降水較多,水熱條件好,故C項正確;雲南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人口稀少,D項錯誤。
典例分析
溫帶雨林是地球上由針葉樹或闊葉樹組成的森林植被類型。與熱帶雨林相比,溫帶雨林也有高大的喬木、茂盛的灌木和眾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種類少。下圖示意世界上溫帶雨林的分布地區。據此完成下列各題。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1.溫帶雨林一般分布在
A. 受西風影響的中緯度大陸西岸 B. 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帶
C.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降水豐沛區 D. 暖流經過的沿海地區
2.與熱帶雨林相比,溫帶爾林生物種類少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環境單調,自然條件惡劣
B. 冬季氣溫偏低,水熱組合欠佳
C. 多雲霧降水天氣,光照熱量不足
D. 有機質來源少,土壤發育程度低
3.南,北美洲溫帶雨林呈狹長狀分布,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 洋流流向 B. 地形格局 C. 大氣環流 D. 海陸分布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讀圖結合圖例可知,溫帶雨林分布地區多位於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的溫帶海洋氣候區,全年受西風影響,加之地形抬升的影響,使得降水較為豐沛,而並非所有的中緯度大陸西岸及高山地帶,且南美洲的溫帶雨林分布區沿岸為寒流流經,故選C。
2.與熱帶雨林相比,溫帶雨林的熱量條件較差,冬季氣溫偏低,所有生物種類較少,故選B。
3.南北美地區的溫帶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受東部高大山地的阻擋,降水較多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西部,且呈南北條帶狀分布,影響分布狹長的原因為地形格局,故選B。
點睛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1.緯度位置。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附近降水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陸位置。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況下,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肉植物指植物的根、莖、葉管養器官中至少有一個器官肥厚多汁、儲存著大量水分,在土壤中水量減少時滿足植植物生存需要,等待雨季的到來。非洲的納馬誇蘭地區生長著1000多種當地特有的多肉植物,一年中一些時間植物在休眠,但只需幾場冬雨或大霧,就萬物複蘇、百花齊放。
(1)分析納馬誇蘭地區的多肉植物數量大且種類多的自然原因。
(2)判斷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節並說明原因。
(3)圖中甲地的多肉植物葉片不及納馬誇蘭地區的肥厚,試分析其原因。
(3)如果該地大量多肉植物被引進到我國乾旱地區,推測可能給兩地帶來的環境後果。
答案
(1)數量大:多肉植物營養器官肥厚,儲存大量水分,可以維持旱季的生存;旱季較長,其他物種難以生存;受寒流影響,多大霧天氣,有利於多肉植物吸收水分;有短暫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適宜地區面積廣。種類多:緯度跨度大,範圍廣;區域內地勢起伏大,適宜多種多肉植物生長。
(2)夏季,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少;進入休眠,生長緩慢,減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維持生命。
(3)甲地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光照強,易使葉片灼傷;全年乾旱少雨,不能滿足多肉植物對水分的需求。
(4)原產地:加劇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輸入地: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生態,可能會造成病蟲害傳播。
解析
(1)納馬誇蘭地區的多肉植物數量大的原因,主要從植物生長習性、當地環境特征分析。多肉植物營養器官肥厚,儲存大量水分,可以維持旱季的生存。該地旱季較長,其他物種難以生存。冬季受寒流影響,多大霧天氣,有利於多肉植物吸收水分。夏季有短暫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多肉植物適應性強,適宜生長的地區面積廣,所以數量大。種類多的原因,主要從所跨溫度帶、地形特點分析。多肉植物分布區緯度跨度大,範圍廣。區域內地勢起伏大,適宜多種多肉植物生長,所以種類多。
(2)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節是夏季。主要因為夏季氣溫高,蒸發旺盛,該地降水少,水分條件不能滿足植物生長需要。進入休眠,生長緩慢,減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維持生命。
(3)比較兩地區的氣候差異,從氣溫、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甲地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高溫,光照強,易使葉片灼傷;全年乾旱少雨,不能滿足多肉植物對水分的需求。
(4)如果該地大量多肉植物被引進到我國乾旱地區,可能導致原產地的植被破壞,加劇原產地的荒漠化程度,生物多樣性減少。對於輸入地,外來物種入侵,可能破壞生態環境,可能會造成病蟲害傳播。
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為研究氣候變化對雲杉生產力的影響,需要對不同環境中的雲杉生長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采樣分析。圖中天山北坡的甲乙丙三地是某科研人員選取的部分采樣點,調查顯示自西向東,雲杉分布的海拔由低到高。
(1)天山北坡的雲杉針葉林被稱為“荒漠中的衛士”,試說明理由。
(2)分析甲、乙、丙三地的雲杉針葉林分布高度差異的原因。
(3)調查結果鼎示,近年來氣候變暖使雲杉的生產力有所提高,請分析其原因。
(4)野外調查時,為能反映雲杉生產力與自然環境要素關系的真實性,需要對采樣地點進行挑選。請你設計一個比較恰當的采樣點挑選標准。
答案
(1)雲杉對附近地區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作用;該林區地處兩大乾旱荒漠盆地的中間地帶,有力地維護調控荒漠地區的生態平衡;雲杉保護山區農林生產和牧業基地的生產活動。因此被稱為“荒漠中的衛士”。
(2)甲位於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開口的河穀地帶,是來自大西洋暖濕西風的迎風坡,降水量較大,水分條件優越,所以雲杉分布的海拔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東,位於大陸內部,來自大西洋的水汽越來越少,相同海拔高度上的降水量越來越少,水分條件越來越差,所以雲杉的分布越來越高。
(3)在比較寒冷的環境下,溫度的升高可以促進植物代謝過程,增強植物光合作用;溫度的升高可以促進有機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溫度的升高還能延長植物的生長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更多的光合產物,從而提高生產力。
(4)雲杉分布比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林地沒有明顯人為或自然的破壞和乾擾;林地附近有氣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長時間序列的氣象觀測資料。(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
(1)天山北坡的雲杉針葉林被稱為“荒漠中的衛士”的理由主要從雲杉林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特征進行分析。由於天山所處地區總體降水量較少,氣候乾旱,土地荒漠化比較嚴重,所以雲杉對附近地區具有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作用;該地區地處兩大乾旱荒漠盆地的中間地帶,有力地維護調控荒漠地區的生態平衡;雲杉還可以保護山區農林生產和牧業基地的生產活動生態環境效益明顯,因此被稱為“荒漠中的衛士”。
(2)甲、乙、丙三地的雲杉針葉林分布高度差異的原因主要從影響降水的因素角度分析。讀圖可知,甲乙丙為自西向東,由於該地位於西北內陸地區,降水主要來自西風帶來的大西洋水汽,所以自西向東降水量逐漸減少,甲位於天山北坡的西段,是天山朝西開口的河穀地帶,是來自大西洋暖濕西風的迎風坡,降水量較大,水分條件優越,所以雲杉分布的海拔較低;乙地和丙地位置偏東,位於大陸內部,來自大西洋的水汽越來越少,相同海拔高度上的降水量越來越少,水分條件越來越差,所以雲杉的分布越來越高。
(3)近年來氣候變暖使雲杉的生產力有所提高的原因主要從氣溫升高對於植物生長的作用角度分析。在比較寒冷的環境下,溫度的升高可以促進植物代謝過程,增強植物光合作用;溫度的升高可以促進有機物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溫度的升高還能延長植物的生長期,使植物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更多的光合產物,從而提高生產力,從而使得雲杉林的生產力提高。
(4)反映雲杉生產力與自然環境要素關系的采樣點的選擇方法主要從林木分布、人類活動的乾擾、氣象條件穩定等方面考慮。從林木分布看,應當選擇在雲杉分布比較多,能形成成片的天然林;從人類活動的影響看,應當在林地附近沒有明顯人為或自然的破壞和乾擾;從氣候條件看,林地附近有氣象站,能提供可靠的長時間序列的氣象觀測資料。
點睛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以下規律:
①基帶為當地典型的植被帶。
②在各森林地帶內,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與隨著緯度的增加,植被類型的變化大題一致,垂直帶可以看作水平帶的縮影。但二者存在差異。如落葉闊葉林帶在典型的亞熱帶以南退出各垂直帶,寒溫帶針葉林也只限於亞熱帶以北的山地。另一方面,一些山地植被帶,如高山灌叢帶和高山草甸帶是水平帶中所沒有的。
③植被帶中每個植被帶的下限海拔高度向兩極逐漸降低,森林帶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類似規律。
④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寬度互不相同,且隨氣候差異而變化。
⑤山體越高,垂直帶譜越完整。
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幾種高大桉樹,主根深紮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這幾種桉樹適應性強,生長迅速,3~5年即可成材,統稱“速生桉”。我國西南地區某地引種速生桉作為造紙原料。下圖中a、b分別示意該地速生桉種植前、後的變化。
(1)讀圖a,分析當地沼澤獲得穩定水源的原因及過程。
(2)讀圖b,分析種植速生桉後當地其他植被的變化及原因。
(3)簡述我國西南地區引種速生桉發展造紙業的理由。
(4)就降水條件簡述我國西南地區不適宜大面積種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
第(1)題,圖a沼澤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說明沼澤的水源自地下水。其穩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穩定,植被能涵養水源;其過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滲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氣降水。
第(2)題,從圖b中可以看出植被較移植前稀疏、沼澤的面積較移植前縮小。從圖中地下水水位的變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樹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第(3)題,引種桉樹發展造紙業的理由主要從原料、就業、經濟的角度來分析。
第(4)題,該問本質上是考查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差異。
參考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叢能涵養水源。
過程:截留大氣降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雨水下滲,(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積地帶,)(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為沼澤提供穩定的水源。
(2)植被變化:天然次生林和灌叢退化;沼澤萎縮。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適應性強,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紙原料。發展造紙業能增加就業,創造產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4)(我國西南地區屬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低於熱帶雨林區;(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時間較長,降水較少。
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苔原主要分布在環北冰洋的大陸沿岸及島嶼上,而距離北冰洋遙遠的長白山之巔也擁有這類極地植被,實屬珍稀,長白山也因此被稱為“北極的飛地”。
長白山保存著完整的從溫帶到極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觀,7月份,在海拔2 100米的無林地帶上,花瓣潔白的寬葉仙女木、有著藍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葉杜鵑競相開放(如圖7),大地宛若色澤明豔的花毯,山地苔原成為令人心馳神往的空中花園。圖6示意長白山苔原帶分布位置。
圖6 圖7
(1)簡析長白山之巔有利於山地苔原帶形成的自然條件。(8分)
(2)推測長白山之巔苔原帶植被的主要特征。(6分)
(3)分析長白山能夠保存完整的從溫帶到極地的垂直植被景觀的原因。(8分)
答案:
(1)長白山緯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長(2分);海拔高,夏季涼爽,常年氣溫低(2分);降水豐沛,全年濕度大(2分);成土時問短,土壤發育程度低,土壤較為貧瘠(2分)。
(2)植株矮小,貼地生長(2分);植物根系淺而發達(2分);植物花期短(2分)。
(3)長白山面積大,物種豐寓(2分);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2分);山地海拔高,水熱條件垂直變化顯著(2分);長白山開發較晚,植被受人類破壞程度小(2分)。
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海藻森林是由巨型海藻所構成的海底森林,許多魚類生活在海藻森林。蒙特雷半島(見下圖)海域分布有世界著名的海藻森林。在蒙特雷半島上有一種原生植被——輻射松,其乾形差、分枝多、生長緩慢,經過漫長歲月的蔓延,總面積也僅有數千公頃。
材料二 輻射松在1859年落戶新西蘭後,水土適宜,生長速度快。20世紀20年代後,新西蘭興起強大的輻射松造林高潮,大量的人工林在不適合集約農業利用的火山台地、海岸、河岸、沙丘和貧瘠的丘陵地帶興起,新西蘭由一個森林危機國家轉變為針葉林木材出口第一大國,大量原木、人造板、紙漿等源源不斷供應國際市場,中國已逐漸成為新西蘭針葉材原木第一大進口國。
材料三 “蒙特雷半島”位置示意圖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列舉蒙特雷半島海藻森林的生態意義。
(2)結合材料分析輻射松在蒙特雷面積難以擴大,而在新西蘭迅速蔓延的原因。
(3)指出新西蘭引種輻射松所帶來的土壤改良效益。
(4)推測中國成為新西蘭針葉材原木第一大進口國的原因。
答案
(1)為魚類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間;淨化海水;有利於維護生態穩定性。
(2)蒙特雷為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水熱條件較差;新西蘭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新西蘭有大片不適合集約農業利用的土地,適合輻射松生長;新西蘭興起強大的輻射松造林高潮。
(3)植被覆蓋率提高,枯枝落葉和動物遺體、排泄物增加,有利於增加土壤有機質來源;有利於保持水土,減少土壤侵蝕,保持土壤肥力。
(4)中國經濟穩步發展,林木產品需求量增加;林木砍伐程度高,再加上生態保護等措施的實行,林木供給量不足;新西蘭林木資源因造林變得豐富,大量出口。
解析
(1)海藻森林的生態意義,可遷移所學知識(陸地森林的生態意義),從為魚類提供食物和棲息場所、淨化海水、維護生態穩定性等方面回答。
(2)本題要從兩方面分析,首先是輻射松在蒙特雷面積難以擴大的原因,即地中海氣候,水熱條件差;其次是在新西蘭迅速蔓延的原因,即水熱條件好、適宜土地面積廣、輻射松造林高潮興起。
(3)新西蘭引種輻射松所帶來的土壤改良效益,可主要從增加土壤有機質(枯枝落葉和動物遺體、排泄物)和保持水土等方面考慮。
(4)中國成為新西蘭針葉材原木第一大進口國的地理背景主要從中國市場需求量增加而國內供應能力不足、新西蘭林木大量出口等方面考慮。
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長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冰川、凍土、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區。源區從東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灌叢、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植被類型。源區內根據植被生長狀況及土壤水熱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冰凍期(10月中旬一次年4月上旬)、生長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長期(5月下旬—8月中旬)、生長後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區內不同時期,尤其是凍結期和生長期之間日均蒸散發量(水分蒸發和散發量的簡稱)差異顯著。
植被淨初級生產力(NPP)是指綠色植物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內所累積有機物數量,是由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質總量減去自養呼吸後的剩餘部分。長江源區NPP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性(下圖),整體分布呈現從東南向西北減少的趨勢,研究區植被NPP的分布與該區域的植被類型和水熱條件的地帶性分異規律一致。
(1)分析長江源區不同時期蒸散發量變化特征及原因。
(2)試分析長江源區NPP空間分布呈現從東南向西北減少的原因。
(3)近年來,長江源區高寒草地面積呈減少趨勢,分析該地區高寒草地面積減少的原因及其影響。
答案
(1)冰凍期,氣溫低,地表水和土壤凍結,蒸散發量小;生長前期,氣溫回升,凍土融化,蒸散發量快速增加;生長期,氣溫高,降水增加,蒸散發量大幅增加,並達到最大;生長後期,氣溫快速回落,蒸散發量急劇減小
(2)由東南向西北部海拔升高,熱量條件逐漸變差;由東南向西北降水逐漸減少;東南部以高寒草甸,西北部以高寒草原為主,植被覆蓋率由東南向西北下降
(3)自然原因:全球變暖引起區域暖乾化;(或青藏高原鼠害嚴重,植被破壞;)人為原因:人口增加,過度放牧導致草地破壞;影響:草地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
解析
(1)據材料可知:源區內根據植被生長狀況及土壤水熱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氣溫低,地表水和土壤凍結,蒸散發量小的冰凍期;氣溫回升,凍土融化,蒸散發量快速增加的生長前期;氣溫高,降水增加,蒸散發量大幅增加,並達到最大的生長期;氣溫快速回落,蒸散發量急劇減小的生長後期。
(2)據材料結合圖示可知:長江源區NPP由東南向西北部海拔升高,熱量條件逐漸變差;由東南向西北降水逐漸減少;東南部以高寒草甸,西北部以高寒草原為主,植被覆蓋率由東南向西北下降。
(3)導致近年來,長江源區高寒草地面積減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全球變暖引起區域暖乾化;(或青藏高原鼠害嚴重,植被破壞)是引起該地區高寒草地面積減少的自然原因,而人口增加,過度放牧導致草地破壞;影響:草地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是造成該地區高寒草地面積減少人為原因。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松松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並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系注明來源或刪除,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