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苦熬300年,秦國終於拿到房本,沒想到攤上了個厲害的鄰居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3日 -
:     
 

作者:李興平

從周到秦,以周武王分封諸侯開始,到秦始皇掃平六國為終。800年的跨度,如果不知道最後的劇情,任誰也想不到,真正拿到主角劇本的,居然是開局毫無存在感的秦國。

本系列就以主角的鏡頭,來看一看秦國是如何在春秋戰國實現讓人瞠目結舌的逆襲。

一、艱苦卓絕的少年時代

1、卑微的出身

子曾經曰過:最耀眼的主角,往往有著最卑微的出身。

周武王經過牧野之戰,戰勝商紂王,建立西周,開啟了800年的基業。隨後,武王開始分封諸侯,幫助自己治理天下。

這分封的標准是啥呢?自然是血緣近的、功勞大的、信得過的諸侯可以得到更多肥沃的土地。而關系差一些的諸侯們,封地就要往偏遠地區挪一挪啦。

amocity
amocity

  


好地段都給了自己人

那麼在這個時間點,我們的主角秦國在乾什麼呢?答案是,秦國沒有趕上西周這一場分封盛宴。

有史記載,秦國最早的首領叫秦非子,是商朝飛廉之子惡來的後人。飛廉和惡來父子二人都是商紂王麾下有名的猛將。

《史記·秦本紀》曰:“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

而這個惡來,在周朝代商之時,敗亡於周武王的手下。

從這個背景關系,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作為惡來的後人,嬴氏部落並不是周武王的自己人。相反,雙方祖上還是明確的敵對關系。

第二,秦國尚武的基因是有源可尋的,畢竟是惡來的後人嘛。如果大家對惡來此人不熟悉,那應該聽說過三國時期的猛將典韋,他就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

這樣的結果就是,秦國只能以部落的形式繼續駐紮在西陲邊境,大約在今天的甘肅天水附近。一方面與孫悟空做同行----替周天子養馬,另一方面也抵禦著西戎的攻擊。

年輕人,好好上班

如同一位倔強的少年,在艱苦的環境中一邊放牧,一邊和西戎作戰,秦人骨子裏的悍勇被逐步激發了出來。頑強和進取融入每一位秦人的血液,並且烙印在靈魂上,成為與生俱來的一種精氣神,代代相傳。

就這樣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905年。由於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秦人養馬的工作表現讓周天子很滿意。

(周天子:小夥子不錯,得加工資了)

剛才說的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都城在秦邑,也就是今天天水的清水縣東北。

注意哈,這個時候的秦還不是一個正式的諸侯國,僅僅是西周的附庸。不過對秦這位少年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雖然還不能正式入學,但至少獲得了在窗外聽課的資格。

《史記·秦本紀》: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複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還記得周天子給秦國的兩個任務嗎?一是養馬,二是抵禦西戎。養馬的活兒做得不錯,周天子准備給秦國加加擔子了。

西戎是當時整個西北方向夷狄的統稱,他們不斷襲擾關中地區,讓周天子不勝其煩。到了周宣王時期,甚至占領了鎬京附近的犬丘,大約在現在鹹陽興平這一片。

周宣王怒了,找到秦國的首領秦莊公,給他7000精兵,去教訓教訓西戎。

秦莊公一聽,好嘞領導!咱爺們兒平時乾的就是這個活兒,您就瞧好吧!上去“乒乒乓乓”一頓好打,把占據犬丘的西戎揍跑了。

西周時期 西戎讓周天子非常頭疼

周宣王掙了面子,大喜,重賞了秦莊公。封他為西陲大夫,並且把犬丘也作為秦的封地。這樣秦就有了兩塊封地,一個是西邊的秦邑,一個就是鹹陽這片。當然,西邊的那一片依然是重心。

到了這個時候,秦算不算是諸侯國呢?還不是!他只到了“大夫”這個級別,離諸侯還差一個級別。

沒關系,凡事一步一步來嘛!秦這位少年也不氣餒,畢竟有了大夫的稱謂,就有資格進教室聽課了,哪怕是拿個小板凳,坐在最有一排也沒關系。

2、平王東遷,秦國正式冊封

憨厚的秦國就這麼不怕苦、不怕累,一步一個腳印地繼續向前走。又過了五十年,周朝發生了一件大事----平王東遷。

所謂東遷,就是將都城從鎬京搬到洛邑,也就是從長安到洛陽。從西周時候開始,“長安---洛陽”這一條黃金連線,影響了之後一千多年的歷史進程。

周平王:皮皮蝦我們走!

弱弱地問一句,鎬京地段不好嗎?乾嘛要搬家去洛陽?周平王會含淚告訴你:人家都是坑爹,我是被爹坑!

周平王的老爹是周幽王,大名鼎鼎“烽火戲諸侯”的那位。為了博心愛的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居然多次下令點燃烽火台。

原本烽火台是周天子和各路諸侯約定好的通信系統,一旦烽火台點燃,就表示周天子受到犬戎的攻擊,諸侯們要趕緊來幫忙。

這裏要提一句,能看得到烽火、來得及趕過來的諸侯,必然是離鎬京不遠的諸侯。像齊國你就壓根兒指望不上,等他從海邊趕過來,黃花菜都涼了。這麼算起來,我們的主角秦國大概率也會在趕來的路上。

諸侯們急沖沖地去救周幽王,到了地方卻發現啥事沒有,原來是周幽王在戲弄大家。看著諸侯們灰頭土臉的樣子,褒姒開心得咯咯直笑。

《狼來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喊多了就沒人信了嘛。等到犬戎真的來了,周幽王再點烽火,都沒人搭理。

(眾諸侯:周幽王那老小子又點烽火了,誰愛去誰去!)

結果鎬京被犬戎攻破,褒姒沒了,周幽王沒了,西周也沒了~

這個故事能得出一個道理:領導不要透支員工的信任,將來遲早要還的。

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流傳太廣,其真偽一直存在爭議。西周的滅亡是不是由這個偶然性事件直接導致,也有著不同的說法。

對於我們絕大部分的歷史愛好者而言,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考證每一個細節,畢竟太多的信息都湮滅在悠久的時間長河之中了。

我的觀點是,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現在。畢竟時光流轉,客觀的環境一直在變化,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很多規律是不變的。如果能從歷史中汲取一些經驗、一些道理,能夠對眼下的生活有所幫助,那這歷史讀得就值了。

言歸正傳,周幽王怎麼沒的,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他兒子周平王繼位之後,覺得鎬京太不安全,指不定哪天又被人闖到家裏來,於是他打算搬到洛陽去住。

天子要搬家,這可不是小事。最起碼的,周平王一路上的安全如何保證?要是被麻匪給劫了怎麼整?

周平王:人呐,怕就怕這個突然~

關鍵時候秦襄公站了出來,拍著胸脯說:領導你放心去吧,我們哥幾個保證平平安安把你送到洛陽。

說到做到,秦襄公和衛國、晉國、鄭國合力,派人護送周平王去洛陽。

領導一看,小夥子不錯呦,肯賣力,有前途!於是將秦襄公封為諸侯,地盤就是岐山以西,差不多是關中平原西邊的一小塊。

這一年是哪年呢?公元前769年。花了兩百多年的時間,秦終於正式成為了一個諸侯國,雖然只是三等伯爵,但也是諸侯。從此以後,可以稱之為秦國了。

《史記·秦本紀》: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有朋友會問,這個周天子的冊封很重要嗎?春秋戰國不是比誰拳頭大嗎?

答案是,很重要!

誰拳頭大就可以搞定一切,這個規矩在唐朝以後行得通,但在那之前真不行。想要參與到爭霸天下的遊戲中,必須要有一個法理上說得通的身份。要麼是天子給的,要麼是祖上傳下來的。如果沒有,編也要編一個,否則連上牌桌的資格都沒有。

而在周朝,周天子的冊封當然是含金量最高的認證。有了這個,秦國可以挺直腰杆說:我老秦也是正經的諸侯了。

反面案例就是楚國,在沒有周天子承認的情況下,自己給自己升職,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稱王,結果被中原幾大諸侯排斥了幾百年。

問:身份和身份證哪個重要?

答:你先拿到身份證再說吧!

秦國:初來乍到 請多關照

秦國這邊終於拿到入學通知書,樂得屁顛屁顛。但凡事就怕比較,我們來看看其他幾位重要配角的分封情況:

晉國----公元前1033年建立,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

齊國----公元前1046年建立,首任國君是剛忙完封神榜的姜子牙。

魯國----公元前1043年建立,首任國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的兒子。

宋國----公元前1114年建立,這個更牛,在西周之前就存在了。

看得出來,與周天子關系親密的諸侯國都是在西周建立的前後就獲得了冊封,而且地理位置優越,都是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的好地方。

相比之下,整個西周時期,秦國都沒搭上車,一直在西邊養馬。而且地理位置真算不上多好,看上去岐山以西面積不小了,可實際上這片地方基本上都被西戎占據。周天子畫了個餅,你秦國有本事將西戎打跑,打下來的土地都是你的。

這話放到現在沒人會信,但秦國這個笨小孩不挑食,有啥吃啥。靠著一副艱苦環境下鍛煉出來的好身板,秦國吭哧吭哧地開始了發展之路。

就這樣,春秋時期的花名冊上,多了秦國的名字。可與其他諸侯相比,秦國是毫無懸念地輸在了起跑線上,人家西周都過完了,你這才剛起步。

起點如此之低,秦國還能趕得上其他人嗎?

3、向東向東

從秦襄公開始成為正式諸侯國之後,秦國乾勁十足,經過數代國君的努力,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古代農業社會,一個國家要變得強大,只有一個方法---獲得更多的土地。土地越多,就意味著糧食越多、人口越多、戰車和兵器越多,國家也就越強大。

秦國雖然非常努力,但受先天條件限制,隴西的山地糧食供給能力有限。要變得更強,唯有一條路可走:向東攻略關中平原!

有朋友會說,不對啊,向西還有空間,有河西走廊,還有西域呢。

可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想開通西域副本,這難度簡直比姜子牙封神還要大!孫悟空那麼大能耐,不也得到了唐朝才開始西遊記嗎?萬一去早了,路上找個妖怪都難,上哪兒去湊九九八十一難?

這個時候秦國的地盤,就是已知文明世界的最西端。咱們還是先不考慮西遊記的事,老老實實把中原的主線任務完成吧。

孫悟空再牛 也得到了唐朝才能去取經

秦國的利好消息是,自從西周將鎬京放棄之後,整個關中地區處於一個相對空虛的狀態,沒有形成強大的勢力。公元前677年,秦國將都城遷到了雍城,大約在今天的寶雞市,位於關中平原的西部。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動作,意味著秦國將戰略中心從隴西山區轉移到了關中平原。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逐步東擴,將整個關中納入秦國的版圖。

二、第一個鄰居---晉國

年輕的秦國朝氣蓬勃,不知疲倦地向東擴展,跨過洛水,臨近黃河,一點一滴地將關中平原插上黑色的旗幟。

直到有一天,秦國碰上了人生的第一個朋友,也是第一個對手----春秋霸主晉國。

“晉國”這兩個字的分量有多重?這是一個貫穿春秋始末,在二百多年內讓秦國無法東進一步,並且對戰國時代產生深遠影響的重量級角色。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晉國的特征,那就是----“強”!

具體強在哪兒?有三方面可以看出來:

1、領先在起跑線

前面我們說過,晉國首代國君是周武王的親兒子,含金量十足的“二代”,和周邊很多諸侯國都是血親兄弟。

有朋友會說,這叫啥優勢,一開始分封的時候誰不是沾親帶故?幾代人之後,關系疏遠了,還不是連狗腦子都打出來了?

這話沒錯,大家是不是姓“姬”,確實不是決定誰是最後贏家的決定性因素。到了後面的戰國季後賽,姓什麼壓根不重要,拳頭大才重要。

但是在西周的預選賽和春秋的常規賽時期,親戚多還是有優勢的。因為還有很多大國是外人呢,比如齊國,比如楚國,再比如秦國。

兄弟之間關系再怎麼不好,面對外人的時候,還是會本能地傾向於自家人。這一點在晉、楚爭霸時期表現得格外明顯,很多“姬”姓小諸侯國,對晉國的向心力明顯大於楚國。

而且春秋時代的主題是什麼?是爭霸!是選大哥!那些小諸侯國可能也就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但投票的時候那就是實打實一票。

因此,家裏親戚多,讓晉國在春秋時期吃足了紅利。

晉國周邊親戚很多

2、疆域龐大,資源豐富

一個很明顯的道理,周武王會把自己的親兒子分封到老少邊窮地區吃苦嗎?

所謂分封,一方面是協助周天子治理天下,另一方面是讓自己人幫忙拱衛都城鎬京。那這黃金地段自然是以中原為圓心的人口稠密地區啦!

晉國的新手村設在現在的山西,和西周的鎬京就隔了一條黃河。經過西周時期的默默練級,晉國的疆域不斷擴大。粗略計算,南北長約700公裏,東西寬約400公裏,疆域覆蓋現在的山西、以及一部分河北、河南的平原地區。

這種體量在春秋時期,除了南方的楚國,沒有誰能穩壓晉國一頭。

地方大,土地多,這就帶來兩個好處:

第一,晉國具有戰略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晉國位於當時天下的正北方,背靠內蒙古高原,且擁有“表裏山河”山西這個戰略制高點。無論是向東進攻地處平原的齊國,向西進攻關中的秦國,還是南下進攻楚國,晉國都擁有居高臨下的俯攻優勢。

而山脈縱橫的山西,讓晉國核心區域易守難攻。太行山、中條山、呂梁山、恒山、五台山、太嶽山等等,一座座山脈將來自各個方向的威脅化解於無形,讓晉國進可攻、退可守。

在晉楚爭霸的關鍵戰役----城濮之戰的前夕,晉文公遲遲下不了決心,大臣狐偃說了這麼一句話:

戰而捷,必得諸侯; 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大白話意思就是:我們和楚國交戰,如果能打贏,我們成為霸主;如果打不贏,楚國也打不進來,有什麼好怕的?

這一句話讓晉文公下定決心,城濮之戰晉國大勝楚國,成為諸侯霸主,晉文公走上人生巔峰。

第二,地盤大,資源就豐富

晉國和齊國、燕國共同擁有著華北平原,其中富庶的河內地區為晉國獨享,而在黃河以南的中原,晉國也擁有一部分土地。加上山西境內的汾河穀地、運城盆地等,晉國的糧食生產是很有保證的。

同時在河東地區,晉國有著比較豐富的鹽鐵和銅礦資源,這讓晉國的商業和冶煉業都非常發達,兵器裝備領先於他國。

amocity
amocity

  


人口稠密、糧食充足,且兼有鹽鐵,晉國擁有古代農業社會所有的關鍵資源,形成了完善的經濟體系。

形象一點來形容春秋時期的晉國:吃喝不愁,身強體壯。

晉國擁有強大的糧食生產能力

3、戰績彪炳

以上兩點是晉國的先天客觀優勢,而晉國真正的強,還在於那響當當的成績。晉國的一代代國君用一把好牌,打出了讓人心服口服的戰績。

根據粗略統計,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大約有600次,其中有晉國參與的差不多有150次,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

而其中重量級的戰爭有57次,與晉國有關的共17次,晉國獲勝的有11次,勝率超過60%。著名的城濮之戰、殽之戰、鄢陵之戰等等,在與秦、楚等強國的直接碰撞中,晉國都保持著戰績優勢。

由此可見,貫穿整個春秋時期,晉國始終保持了極高的活躍度和參與度,對周邊諸侯國有著巨大的輻射影響力。雖然齊、晉、楚、秦等國輪番成為霸主,但晉國的咖位始終在第一梯隊,無論誰稱霸,都繞不開晉國的態度。

晉國,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一哥!

在春秋 晉國是誰也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所以,我們的主角秦國遇上這麼一位強悍的朋友,真不知道是福還是禍。

秦國如果想要做大做強,沒有其他選擇,勢必要向東,越過晉國這座大山。而作為老牌勁旅,晉國也能看得出秦國這位新銳的巨大潛力,必須要趁他還在萌芽階段就牢牢地壓制住。

那麼,秦、晉兩國直接較量的戰場在哪兒呢?

在河西!

三、河西對秦國意味著什麼?

1、開局條件極佳的關中

要理解河西的重要性,那就不得不先了解關中。

關中平原,又稱渭河平原,是一片東西長約300多公裏的扁長型沖積平原。是歷史上和“中原”同樣久遠,第一批出現的地理概念。

在古代,一個地方如果有河流、有平原,就非常容易形成發達的農業。而關中恰好符合這些前提條件,有著非常肥沃的土壤。在古代記載中,關中的土地條件是古代九州之中最肥沃的,被評為“上上”。

《尚書·禹貢》---“厥土唯黃壤 ,厥田上上”

在我們的印象中,西北地區似乎更加乾燥、寒冷,發展農業的客觀條件並不是頂級。但事實上,兩千多年前的關中氣候並不是這樣。

根據記載,從春秋時期開始,我國的氣候進入了新一輪的溫暖期,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那時候的關中氣溫,會比現在高上1-2℃。

可不要小看這區區一兩度的溫差,反應在地理氣候上,就會是明顯地降雨量增加,從而形成更加溫暖濕潤的生態環境。

得益於降水量的增多,關中地區的河水水量比現在要多很多,黃河、渭河、古洛水等河流讓兩千多年前的關中水資源非常豐富。

尤其是渭河,它延伸出的很多支流縱橫交錯,讓古代的長安地區有著“八水繞長安”的美稱。

而水資源的充沛,不僅讓糧食生產有了保障,而且讓關中的森林非常茂密。古時候的關中甚至有著“陸海”的稱呼,史書記載“林木蔚然”、“蔥蘢鬱秀”。

在鼎盛時期,關中憑借全國總量三分之一的耕地,以及30%的人口,產出了當時天下超過60%的財富,乃是不折不扣的膏腴之地。而由於秦國的緣故,這裏又被稱為“八百裏秦川”。

關中古代有“陸海”的美譽

除了物產豐富之外,關中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那麼重要的戲份,是因為它還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天賦----易守難攻。

從地圖上看,關中平原處於山脈之間,東邊有崤山,西邊有隴山,南側是秦嶺,北側是黃土高原。四周的崇山峻嶺如同鎧甲一般保護著中間的平原,讓整個關中不必擔心周邊勢力的攻擊。

而這些山脈間的關鍵節點,就是大名鼎鼎的“秦之四塞”。被四大關隘所包圍,這也是“關中”一詞的由來:

東|函穀關: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如雷貫耳的一個名字,是“關中”和“中原”之間連通最主要的一條路線,也是當時人們心理上的東西分界線。

南|武關:秦、楚的分界線,武關以外既是南陽盆地。再向南可以直達楚國的核心---江漢平原,張儀騙楚懷王的“商於六百裏地”就是這一片。

西|大散關:關中最西端的雍城(寶雞)一帶,由關中通往巴蜀的最主要通道---陳倉道,就是以大散關為起點。

北|蕭關:論名氣不如其他三關,戰國時期也沒有太多鏡頭。但等將來開通河套副本、草原副本和西域副本的時候,蕭關的重要性將急速上升。

關中四塞

玩過策略遊戲的朋友都知道,想要有好的遊戲體驗,一塊易守難攻的基地是十分必要的,要不然就會被四周的敵人弄得焦頭爛額。如果這個基地還擁有豐富的資源和稠密的人口,那就完美無憾了。

恭喜!關中平原可以滿足您對“新手村”的一切要求!

說了這麼多優點,那關中真的就完美無缺了嗎?當然不是!

2、關中防禦圈的缺口--河西

在關中的防禦體系中,有一塊地方沒有山脈的保護,那就是關中平原的正東偏北方向,與黃河直接接壤的河西之地。

這裏要解釋一下,春秋戰國的“河西”概念與現在理解的不一樣。

眾所周知,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整體走勢呈一個“幾”字形大彎。而右側的這一豎,成為了山西和陝西天然的分界線。這一段黃河由北向南沖出黃土高原之後,一直到潼關直角轉彎的大約120公裏河段,兩側都是適宜種植糧食的平原。

東側是運城盆地和汾河穀地,這塊區域形成了一個同樣重要的地理概念----河東,從戰國開始一直到唐朝,都有著極重的戲份。而黃河西側則是關中平原,古洛水和黃河之間的這一片三角形地區,就是本文的聚焦點----河西之地。

要特別說明的是,此時的“河西”概念僅針對秦晉、秦魏時期的交鋒地區。從秦漢以後,由於中國疆域的不斷擴大,加上西域副本的解鎖,後來理解的“河西”,指的則是河西走廊地區。而為了以示區別,戰國時期的“河西”更多的時候會被稱為“西河”。

戰國時期的“河西”概念

從秦國的視角看,河西之所以是必爭之地,不僅是因為這一片面積可觀的土地能夠帶來更多的糧食,更因為只有占據河西,將邊境推至黃河一線,憑借黃河天險防守,秦國才算擁有完整的關中。

否則一旦讓晉國越過黃河踏入河西,那麼之前所說的“秦之四塞”將全部失效,關中就會如同一個破了洞的口袋,被來自黃河對岸的晉國予取予求。

商鞅曾經將河西之地對於秦晉、秦魏雙方的意義闡述得非常直白:

《史記·商君列傳》:秦之與魏 , 譬如人之有腹心疾 , 非魏並秦 , 秦即並魏。………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 病則東收地。

可見河西這塊地方對於秦、晉雙方都是心腹之地,任何一方奪取,必將對另一方產生決定性的戰略優勢。

因此,河西的爭奪戰沒有和解的可能,必須有一方先倒下。

遺憾的是,當秦國的國境線逐步東移至古洛水之時,發現河對岸的河西之地已經在晉國的控制之下。那麼秦國會怎麼做呢?

是硬拼,還是智取?

請看下集

歷史步行街 七雄歸一系列---01 如果覺得不錯,那就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