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吳國擁有荊州後按理應該實力大增,為何還會被魏國壓著打?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14日 -
:       
 

作者:歷史滄海笑

一、荊州之於東吳

首先要明白一點:得到荊州,對東吳意味著什麼?

實際上,在魯肅、周瑜等人的戰略構想中,荊州的確非常重要,甚至關乎到江東的立國之本。也正因如此,孫權、呂蒙等人才不惜背棄盟約,冒著得罪劉備的風險,也要將荊州拿下。

具體而言,荊州對江東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防守,江東擁有強大水師和發達的造船業,《太平禦覽》有形容:“舟揖為輿馬,巨海為夷庚。”意思是說,人走上船上,猶如駕駛馬車一樣平穩;哪怕水面波濤洶湧,也猶如平地一樣。

有此“黑科技”,江東自然要把戰略重心放在長江上。於是,孫權提出了“據長江以守”的基本國策。長江中下遊的荊州,正是東吳用來扼守長江的一條主要路線。曹魏想要南下,就得從荊州過來。

而江東占據荊州,不僅能發揮其水軍的強大優勢,也能將戰場提前轉移到荊州,從而避免江南地區免受戰火侵襲。這不僅是孫權需要的,也是江東豪族的一個要求。可見荊州的防守功能,起到了主要作用。

amocity
amocity

  


除此之外,荊州也可以成為東吳進攻北方的一條通道。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因為荊州北部的襄陽、南陽仍在曹魏手中。

襄陽城牆高大、易守難攻,是古代著名的城關;關羽進攻曹魏,便是將目標直指襄樊。至於南陽,則是荊州北上的必經之路,就算孫權拿下襄陽,曹魏那邊把北大門一關,他也無能為力。

這便意味著:荊州對東吳來說,更多作用在於防守,而不是進攻。所以,江東數次出兵,大多都是奔著江淮地區的重鎮合肥去的,很少以荊州為方向。

可合肥也非常難攻,這就導致東吳屢次出兵,皆無功而返。在此情形之下,吳國又哪裏來的底氣能反超魏國呢?

二、荊州早已殘荒

荊州,一度淪為曹操、孫權與劉備的爭奪的焦點。這處“四戰之地”,地理位置的確非常優越,加之劉表的治理,讓其積攢下了大批人才與豐厚的物質基礎。

也正因如此,它才會淪為漢末主戰場之一。自建安初年以來,荊州不僅是孫策、孫權與廣陵陳登、江夏黃祖的戰場,也是曹劉孫三家的大戰場。劉備入蜀期間,更是抽調轄內三郡之賦稅,方才“足兵足食”。

經過常年戰爭與消耗後,荊州縱使還有相當不俗的戰略地位,但它具有的一些先天優勢:如人口數量、人才質量、物資儲備等,早已損失過半,不複以往輝煌。

基於此,就算東吳得到了荊州,對於其實力而言,也沒有太大增幅。畢竟其主要家底,還要看江東豪族的供給。

三、東吳自身劣勢

東吳為什麼不能進取中原,蓋壓曹魏?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荊州顯然無法彌補。

首先是人口數量。雖說從地圖上看,魏蜀吳三國差不太多,但毫無疑問,曹魏的實力是最強大的。因為在那個時候,北方仍為全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天下之州,曹魏已獨占十之七八,吳蜀兩國加一起,也不過是三四州之地,難以與之抗衡。

最重要的是人口。西晉一統時,曹魏人口四百來萬,東吳二百萬左右,蜀漢只有九十萬。就某種程度而言,人口數量的多寡,決定了其軍事實力的強弱,進而影響國家的綜合實力。顯然,在這方面上,東吳是遜色於曹魏的。

其次是軍隊質量。東吳的軍隊不僅數量比不上曹魏,質量也不如。誠然,江東水師的確不俗,但北方多平原地區,哪裏又是水軍逞凶的地方。相反的是,曹操能快速平定北方,便得益於其麾下強大的騎兵。

反觀東吳,是沒有能力大批培養出騎兵的。

——一個是地理位置不好,多山地、丘陵、水澤、江河,不利於訓練騎兵;另一個是先天條件不足。盡管如程普、韓當、周泰等淮泗武將皆善騎射,但很明顯,江東沒有地方產馬。盡管遼東、交州與蜀漢都曾為江東輸送戰馬,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amocity
amocity

  


再次是經濟實力。這與前面說的人口問題相似,一是人口數量不足,二是當時江南地區也才開始興盛,其創造的經濟總價值,只能做到自給自足,這可以讓東吳偏安一隅,卻無法讓其逆襲北上,擊敗曹魏。

君不見,單是夷陵之戰帶來的損失,都讓東吳休養生息很久。這還是贏了的情況,倘若輸了,又當如何?最後,則是江東豪族的不配合。

四、地方豪族保守

孫權少年登位,在張昭、朱治等人的幫助下,與江東豪族達成合作關系。於是眾多公族子弟紛紛入仕,從而壯大了東吳國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孫氏與江東豪族之間,便沒有分歧。

實際上,對於“爭天下”與“守天下”,雙方有不同的看法。於孫權而言,他自然要進取北方,但他並不是這塊料,這一點他哥哥孫策臨終前說得再清楚不過。也正因如此,江東豪族對孫權的用兵並不看好。

而且,對他們來說,自保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孫權的武略能像孫策那樣,讓江東豪族看到希望,說不定他們就敢於放手一搏。但隨著孫權幾次進攻合肥,無功而返不說,還損失頗多,故這些看重利益的江東豪族,便轉而選擇自保。

孫權執政中期,與張昭、江東豪族生出嫌隙,這就是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張昭以外,哪怕是陸遜這樣的帥才,在對外戰爭上也很消極,不願主動出戰,以盡量避免自家損失。

隨著孫權晚年的一系列“騷操作”,江東豪族的代表陸遜憂憤而死,江東豪族與孫氏之間的關系也降到了冰點。如此一來,他們甘心“躺平”,不再過問朝堂紛爭。

在此情形之下,早已完成豪族化的江東政權,勢必會遭受重創。這麼一來,東吳想要維系下去都尚且不易,更別提反攻中原、蓋壓曹魏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建康實錄》《太平禦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