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6月24日 -
:
作者:曹振
商鞅、李斯、呂不韋,還有很多類似的人才願意為秦國效力,原因都差不多:在本國得不到重用,秦國統一天下已成趨勢。
首先,他們在中原諸侯那裏,處於社會的中低層,得不到重視,一身才乾得不到施展。比方說商鞅,作為一個破落子弟,在本國衛國明顯混不下去,只好到鄰近大國魏國去,在魏國也只是做到了國相府中庶子的位置,到秦國後,很快做到了左庶長、大良造,最後更是分地封君;李斯以前只是一個倉庫保管員,連官員都算不上,到了秦國後,先在呂不韋那裏做門客,和嬴政交流後,很快就得到了高官後爵。
其次,秦國日益強大,統一天下漸成天下共識,在本國沒前途,缺乏安全感。商鞅變法後,秦國快速崛起,到秦昭襄王中後期,秦國統一天下基本上成了天下有識之士的共識,只是時間問題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自然不願做亡國奴,只有最強大的秦國才能安身立命,才會有安全感。
最後,春秋戰國士子流動頻繁,家國情懷還沒有那麼濃厚。最有名的就是孔子了,在魯國不得志後,就開始到其他國家去了,一方面是為了求官,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長學識。其他士子也類似,比方說吳起、張儀、蘇秦等等,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現在要是加入其他國家來攻擊祖國,常被罵做漢奸,那時候倒不用考慮這個因素。
秦國為他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他們為秦國出謀劃策,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倘若沒有外國優秀人才的加盟,秦國君主即便有一腔熱血,也很難有大的作為,比方說秦獻公,個人智慧、魄力、經驗、心智都非常優秀,可終其一生,作為有限。
綜上所述,像商鞅、李斯、呂不韋之類的大才,在本國既混不下去,也缺乏安全感,所以紛紛到急需人才、重視人才、能夠提供安身立命的秦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