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李世民為何會認為渭水之盟是恥辱?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05日 -
:     
 

作者:趣聞秘史雜貨鋪

“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舊唐書》

公元626年,李世民與突厥頡利可汗在便橋相會,宰白馬,立盟約。頡利可汗在結盟之後,還獻上數千馬匹和上萬口的羊群給李世民,這是《舊唐書》中對“渭水之盟”的史料記載。

從這段記載來看,渭水之盟期間,李世民明顯占據上風。但令人疑惑的是,李世民卻將渭水之盟視為奇恥大辱,這是為何?

大兵壓境

626年8月28日,突厥頡利可汗陳兵20餘萬於渭水河畔,兵鋒直逼長安。彼時,長安城中兵力空虛,無法在正面戰場上戰勝敵人。李世民當時又處於立足未穩之際,明知頡利可汗此次用兵乃落井下石之舉,卻也無可奈何。

唐朝與突厥之間的淵源頗深,早在隋末年間,李淵便與突厥有交情,而且還是那種處於下風的地位。突厥是遊牧民族,利用隋末大亂之機,迅速擴大勢力,號稱“控弦百萬”,一時間軍事實力空前強大。

amocity
amocity

  


隨著突厥的軍隊實力大增,突厥可汗的野心開始不斷膨脹,隋末的混亂正好可以被他利用,當時許多勢力都向突厥表示臣服,每年為了結交突厥所花費的金銀不計其數。這些人之中不乏王世充、竇建德、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

李淵起兵之時,並非全然沒有後顧之憂,突厥的態度是他能否參與到爭霸天下格局中的重要因素。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李淵與突厥達成了一個不光彩的協定:

“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

金銀財寶的魅力,令李淵得到了東突厥的支持,免去了李淵的北顧之憂,爭取到了經營關中的時間。為了避免東突厥反悔,李淵還向突厥可汗表示,“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這是一個極其卑微的承諾,討好之意不言而喻,此舉果然令突厥可汗十分高興,在支持李淵的同時,趁機拿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但突厥的野心卻並不止於此,每年拿著唐朝大筆財物的突厥,得知李世民登基,又想趁唐朝混亂之時趁火打劫,令李世民怒不可遏。因為突厥早年就對李淵百般搜刮,此時又趁他立足未穩,對他進行欺辱。

李世民雖然心中有怒氣,但突厥軍隊的實力確實不是當時的唐朝可以抗衡的,加上頡利可汗選擇的用兵時間恰到好處,令李世民只能忍氣吞聲,前往渭水之畔面見頡利可汗。

李世民從頡利可汗駐兵渭水之畔的舉動中,看出了頡利可汗心中的猶豫不決,便決定采取“虛張聲勢”的策略,騙退突厥大軍。

8月30日,李世民僅率6人前往渭水見頡利可汗。兩者隔水相望,頡利可汗見李世民僅帶6人前來,面對他的20萬大軍毫無懼色,不禁凜然。

李世民自知此次與頡利可汗會面不能露怯,兩人見面後,李世民擺出強硬姿態,怒斥頡利可汗背棄盟約。談話之間,唐朝軍隊陸續趕到,軍容整齊,再次震撼到頡利可汗。原本就理虧得頡利可汗,被李世民當面斥責後,又得知執失思力被擒,原本的慌亂逐漸轉變為恐懼,最終向李世民請和。

“頡利見軍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懼,遂請和……”——《舊唐書》

李世民忍辱負重

從史料記載來看,渭水之盟乃李世民以高明的方式斥退突厥20萬大軍的經典戰例,又獲得突厥方面賠付的萬餘馬羊,為何李世民仍認為渭水之盟是奇恥大辱呢?

其一,頡利可汗率重兵直逼長安,已成騎虎之勢,若非得到令他滿意的好處,豈能輕易罷兵?從頡利可汗收兵的情況來看,他在渭水之盟中,應該是得到了一定的好處,並非是被嚇退那麼簡單;

其二,頡利可汗在渭水之畔遭到李世民斥責,他固然有些理虧,卻不至於因此罷兵,畢竟隋末唐初時期早已不講究春秋時期那一套,誰的拳頭大誰有道理,自然不會靠陣前講道理爭勝;

amocity
amocity

  


其三,在突厥大兵壓境之際,唐朝處於弱勢,兩者之間談判,若想達到令突厥退兵的目的,應該是唐朝一方付出好處給突厥才對,怎麼會是突厥撤兵的同時,還要獻給唐朝上萬數量的馬羊呢?

這一點,筆者在《新唐書》中尋找到了蛛絲馬跡,原來突厥獻上的這批馬羊,唐朝最終並沒有收到。按照《新唐書》的記載,李世民拒絕了馬羊,而是讓突厥將劫掠去的邊民送還。

“帝不納,詔歸所俘於我。”——《新唐書》

突厥寇邊,由來已久,劫掠的財物和人口已經不計其數,歸還俘虜也必然是敷衍了事,不可能全部歸還。李世民登基不久,不具備征討突厥的能力,為何擺著萬餘馬羊的實惠不要,而選擇讓突厥送還以前俘虜去的邊民呢?

一來,李世民是一個有雄心的君主,他不要馬羊要邊民,這是一種在邊民心中建立好形象的辦法;二來,突厥勢大,雙方雖然簽訂合約,但唐朝終究是弱勢一方,給對方提供的金銀尚且擔心不足,怎麼能要對方給的馬羊呢?對方給面子是好事,但真收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這幾點來看,史料對渭水之盟的記載很可能是采用了春秋筆法,以保全李世民的形象。事實上,渭水之盟期間,李世民應該還是處於一個委曲求全的位置,向對方提供了滿意的條件,這才求得突厥的暫時退兵。所以,李世民才會覺得渭水之盟對他而言是奇恥大辱。

但李世民是雄主,他受委屈也只是暫時的,渭水之盟結束沒多久,突厥就發生了內亂。僅僅過了數年,李世民的唐朝軍隊就大破突厥,俘虜頡利可汗,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