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杜甫沒天賦?李白只有天賦?我們都錯了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09日 -
:     
 

作者:鄺志龍

一:兩種誤解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起了這種說法:杜甫寫詩沒天賦。當代人覺得杜甫靠努力,靠積累,更被江西詩派的“杜詩字字有出處”所影響,認為自己只要多積累,自然可以達到杜甫的那種境界。

而李白就更像傳統意義上的才子,思維敏捷,鬥酒詩百篇,文不加點,揮手即就,所以我們大家認為李白不可學,因為我們沒有天賦。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二:子美的詩

我們不妨來看看子美的詩,就拿他那首著名的《望嶽》來說,清朝人沈德潛在他的《唐詩別裁》中便極力稱贊杜甫“齊魯青未了”五字,說他“寥寥五字,已盡太山”。

amocity
amocity

  


而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五歲。

而即使是杜甫二十五歲寫的詩,說實話,很多人努力一輩子,也無法達到到這水平。

在詩歌的國度,如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寫不出一流的詩,後半輩子也別想了。寫詩不是做學問,大學問家往往不一定能寫出好詩,而好的詩人也未必是大學問家,詩是性靈的抒發,必須有所感才能有所發,而有所感這件事,不看積累,看天分。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在文學創作上,不乏她的道理,她本人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能憑借天賦脫穎而出,僅僅是依靠後天的學習積累,是創造不出第一流的作品的。

可杜甫好像似乎也倡導一種“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境界,這難道和我說的矛盾嗎?我所認為的“老更成”,是一種詩歌創作渾然天成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來自於詩人的身世遭逢,庾信年輕時候便是江南第一才子,其天賦早已得到了世人公認,再加上家國破亡的身世之悲,使他詩歌擺脫了早年過分炫技的綺麗詩風,到了晚年,便有了渾然天成之感了。

孔夫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王國維先生論述的詩歌的“隔”與“不隔”,都是在一流作品上的應用,是他們與超一流作品的無情的分割線。

就算是老杜那些說是容易可仿的晚年作品,仔細讀來,天賦也在那裏。

大歷五年,有個表侄去南海,老杜寫了首詩送他。詩很長,簡單挑幾句:

“自下所騎馬,右持腰間刀。左牽紫遊韁,飛走使我高。”

“飛走使我高”的“高”,後人乍一讀,要說不是湊韻,沒人相信。這個突兀的“高”字,或許改成“逃”更加適當?

很自然,我們錯了。

且不論“逃”字是否重複,單單這一個高字,便是絕妙好詞。

仇兆鼇說:“高字拈韻,或疑句稚,不知此正寫真處,公方徒步蓬蒿,欲行不前,忽飛馬高騎可以脫險,故不勝喜幸。”

意思是,別以為“高”是隨手撿的韻腳,就覺得稚嫩,殊不知,這正是真實的寫照。

仔細想想,也對,騎在馬上確實比站在地上高。再想,恍然大悟:原來可以看成倒裝——使我高飛走。一個“高”字,詩人的心思都在這裏面了。

老杜晚年,到處是這樣的詩。真正到達了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隨口一吟即是格律,在某種意義上,後人在押韻上的首要標准,便是----杜甫押過這個韻嗎?

“老去詩篇渾漫與”杜甫這哪裏是在自謙啊,明明就是詩人對自己詩達到一種境界的喜悅啊。

三:太白的詩

“太白的詩可不可學?”

我的回答是“不可”。

“是沒有天賦嗎?”

“不是”。

李白的不可學,在於他的風格。中國歷史上,杜甫那樣憂國憂民的詩人很多,陸遊,白居易都是,而我們只有一個李白。

千人之諾諾,唯他,一士諤諤。

amocity
amocity

  


他是從亞歐大陸的腹地走向我們的,是長庚入夢的謫仙人。他的視野裏永遠是“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明淨高遠,澄澈。他的關注點是詩、酒與馬背,他的詩歌有“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的朔方刀劍,也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肆意灑脫,最讓人吃驚的是,在一個“文章憎命達”的詩人身上,我們居然看到了雍容氣象,“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中國最好的應制詩便出自他的手。

別人都願意做個“祿蠹”,可他被賜金放還之後學範蠡駕舟入江湖,不在意朝堂之事;別人一生困於愛情,困於具體的困頓,但是他的愁思是超脫的。他不會在意自己房子上的茅草,也不會在意千金散盡的現實,他只是愁思人生的終極意義,覽古愁,抱負不展而愁,有可能只是因為沒有喝到隔壁家的好酒和沒有看到昨天晚上美好的月亮,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李白便是這樣的人,一生看慣了挫折和黑暗,卻依舊不願脫下自己羽毛,降落凡俗,做個世人。這個仙字,他當之愧。

盛唐氣象成就了他,而他在一定程度就是盛唐的代名詞。

李白寫“黃雲萬裏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就好,但你這樣寫,就假。因為你家不住長乾裏,你也沒有壯遊過山河,最重要的是,你不在盛唐。離了那個因緣際會的時空,就不可能再有李白了,你如果沒有李白的人生厚度,飄逸的個性,詩,也就是好的句子。詩人寫詩,而不是詩寫詩人。這才是李白之所以後無來者的原因。

詩的王國裏,本來沒有路,李白走到哪兒,哪兒就有了路。大家紛紛贊歎,原來詩還能這麼寫。其實詩一直都可以這麼寫,可惜你不是李白,你的豪放飄逸只能陷入誇張造作的泥淖。

李白,是用來景仰的,不是用來學習的。

四:李杜文章在

聞一多曾經把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比成太陽和月亮在晴天相遇,對於如此前輩,我們任何的解讀都很難抓住他們生活的本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們只“心向往之”,他們的人和詩歌,一個純粹便可以概括。

薪火相傳的儒家精神,無疑教導著我們成為杜甫那樣的人,而人的天性裏都藏著一個李白。

李白是白月光,杜甫是朱砂痣,一個灑入床前,觸手不得,卻總念著千般好,一個攜刻在眉間心頭永遠難忘掉。

於是韓愈說: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

文/扒拉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