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唐高宗李治優柔文弱?不,那是你不知道他還有冷酷薄情的另一面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10日 -
:       
 

作者:長安內史

在唐朝的歷史上,唐高宗李治的統治時間並不算很短,從公元649年登基即位到公元683年去世,足足有34年時間在統治大唐。但是唐高宗給人的印象卻遠沒有他的父親李世民那樣形象偉大。唐太宗李世民幾十年間開創基業,休養生息,儼然是一副明君聖主的做派。而唐高宗給人的感覺不但缺少其父親李世民的那樣英霸聖君之態,而且還是一個與世無爭,優柔文弱,寬厚仁慈的守成之主。持此種觀點的人無非都會說高宗即位之前對儲君之位泰然處之,無爭無搶,寬仁無為。即位之後正是因為軟弱有餘專斷不足,初期受長孫無忌等關隴老臣擺布,後期被武則天逐漸架空搶了風頭。

其實這種看法並不盡然,唐高宗並非一個柔弱之君,他的三十餘年執政生涯之中不光是開創了永徽之治,還開疆拓土,東滅高句麗,西滅西突厥,使唐朝的版圖達到了極盛,這豈非一個柔弱之君所能達到的成就?事實上就唐高宗的性格來說,他不僅沒有優柔仁弱,反而在許多的事情上表現得薄情冷酷,甚至是扮演了狠辣的角色。這一點其實是可以經過一系列的事件得以印證的,下面幾件事,估計人人都會見識到唐高宗的殘酷老辣的一面。

第一件事,殺妹滅兄,消滅政治上的潛在對手,鞏固自己的地位。在唐高宗李治剛剛即位之時,他的皇位根基尚淺,並沒有他父親李世民一樣的資歷與威望。因此凡事還需倚重其舅父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老臣。但是在即位不久的653年初,卻發生了一場極為不尋常的政治事件,那就是一次規模巨大的謀反案。事情原委是起初是高陽公主想謀奪大伯哥房遺直的財產而誣告房遺直非禮自己,唐高宗命令長孫無忌徹查此事,結果長孫無忌查來查去卻查出了一個驚天的謀反集團。

這個案子牽連到高陽公主及其駙馬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巴陵公主及其駙馬柴令武(平陽公主與柴紹之子)、薛萬徹、荊王李元景等諸多人。而且長孫無忌還牽連到了無辜的吳王李恪,即唐高宗的異母哥哥。其實這一謀反案是毫無厘頭的。首先,既然謀反,為何高陽公主卻不避鋒芒,反而高調出頭把自己弄成了焦點。其次,謀反可不是一個過家家之事,需要萬全的安排、精密的部署以及可控的實力。這個道理這些風雨走過來的頭面人物不可能不懂,而且謀反帶頭人荊王李元景也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最後,這場所謂的謀反案並沒有詳實的證據和具體的細節過程,在諸多的史料之中也是一筆帶過,這種政治事件如此草率地記載是極其反常的。雖然疑點重重,但是李治和長孫無忌卻還是利用這次事件,將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賜叔叔李元景、哥哥李恪、兩個妹妹高陽公主和巴陵公主自盡。

amocity
amocity

  


其實這一處理也並不奇怪,一方面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為打擊皇室宗族政治勢力和政敵更是不遺餘力地想處死這些人。恰在這時高宗皇帝和關隴集團政治利益相對一致也就注定了這些人的悲慘結局。另一方面這些人和高宗李治並不是一條心,他們對高宗李治即位後被冷落還是多少心存不滿的,而且其中的吳王李恪還曾是李治強有力的皇位競爭對手,擁有巨大的威望,因為有他,高宗險些與帝位失之交臂,這對帝位不穩的高宗來說還是如芒在背的。所以,具體是非曲直並不重要。雖為兄妹同胞,可是李治卻毫不手軟,一並將他們處死,為哥哥李恪和叔叔李元景求情不排除也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因為沒有他最後的允許,縱使關隴臣僚有萬般能耐也不敢處死這些人。

也正是因為這種結果,唐高宗通過長孫無忌之手誅殺同胞兄妹、皇室叔父等一乾人等,鏟除了政治上的潛在反對者和潛在威脅,坐實了自己皇帝位的寶座。

第二件事,廢除王皇後和蕭淑妃,並親自下令處死二人,穩定後宮,震懾朝臣。這件事也是盡人皆知,在這裏不多贅述。可是很多人卻把此事的始作俑者賴在了武則天的頭上。的確,武則天確實是受寵萬分,並與王皇後和蕭淑妃二人勢不兩立,並想置二人於死地。但是如果簡單地認為是由於唐高宗寵信武則天而替武則天出頭就有點太小看李治了。實際上當時武則天並沒有沾染上什麼權力,這事完全是唐高宗一手操縱的結果。唐高宗寵愛武則天不假,並想“廢王立武”也是情由所致,但是更深層次的是想借由此事摸清朝中大臣的政治走向,同時想以此向關隴臣幫挑戰試探,達到自己乾剛獨斷的目的。此事雖然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柳奭等關隴朝臣的強烈反對,但在朝中另一重臣李績及許敬宗、李義府等大臣的支持下廢除王皇後和蕭淑妃為庶人,立武則天為新皇後。

可是武則天並不善罷甘休,她得到後位以後,為斬草除根,想置二人於死地,恰好高宗有一天竟然前去探望二人,這更加堅定了武則天除去二人的決心,於是向高宗說明除去二人的必要性。而高宗此時也全然不顧與二人的多年夫妻之情,下令將二人處死。其實高宗此時做如此殘酷之事,無非是想狠下心來把廢後一事一做到底,堅決不給關隴集團留有任何幻想的餘地,通過處死二人來達到鞏固自己皇權的目的。唐高宗為了維護專斷皇權而殺害兩位多年發妻,一般人還真下不了手。

第三件事,誅除舅父,消滅關隴臣幫,收回權力,塑造新的政治格局。“廢王立武”事件結束之後,唐高宗有了一定的實力和聲望,也摸清了朝中大臣誰支持自己,誰反對自己,開始把矛頭對准了關隴集團。首先清除長孫無忌的羽翼,把褚遂良貶到地方,不久韓瑗、來濟等也相繼遭貶,使關隴集團勢力受到重創。與此同時,朝中倚重李績,提拔重用許敬宗、李義府等支持自己之人。不久,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這次同樣的罪名輪到長孫無忌成了被告。可是高宗並沒有深究具體情況,明知自己的舅父不可能謀反,卻刻意不加反駁,還往謀反的方向上引導,最後“體察聖意”的許敬宗定下了謀反的基調,高宗先是貶黜舅父長孫無忌,後來在異地直接賜死。至此,關隴臣幫趨於瓦解,唐高宗真正大權獨攬,乾剛獨斷。那個曾經擁立自己為君、多年輔佐自己的舅父也因為是外甥李治專權路上的絆腳石而得到了清除。

第四件事,策劃廢除皇後武則天,防止大權旁落奪取權柄,獨攬大權。在外部的異己政治勢力得到清除之後,唐高宗終於踏踏實實地做了一回乾剛獨斷之君。在此期間,讓自己的皇後武則天協助自己處理朝政,武則天也充分展現出了自己優秀的政治才華,同時由於自己身體有恙,武則天更是有了發揮的機會。但是時間一長,高宗感覺到自己大權旁落到皇後手中,於是開始防範武後,於是就發生了宦官王伏勝狀告皇後武則天在宮裏擅行厭勝之術,企圖更進一步有所他求。於是就有了宰相上官儀等大臣發動廢後之事,眼看高宗就要簽署廢後詔書,好在武則天宮中眼線眾多,得知了消息,廢後之事才予以做罷。

amocity
amocity

  


憑心而論,宦官王伏勝狀告武則天私行厭勝之術絕不是他個人的行為,試想一個小小的宦官縱使有天大的膽量也不敢如此行事,除非背後受人指使,而這個人也必定是極具份量之人。可這個人能是上官儀嗎,當然不是,上官儀縱有宰相之位,但卻不太可能會在後宮有所作為,因為朝中大臣很難與宮廷之人有什麼瓜葛,把後宮宦官策反談何容易。況且宦官王伏勝如果行此重大之事,必有百分百的把握和百分百的靠山,因為一旦事情有所偏差,第一個倒黴的就是自己,而上官儀並不能給他絕對的安全感,那麼這個靠山就只有一個,那就只能是唐高宗本人,也只有高宗本人才能指使得了王伏勝。於是宰相上官儀“領會”聖意,草擬詔書,和皇帝一起發動廢後。盡管此事因為武則天及時趕到勸說高宗而最後不了了之,但從此事也可以看出廢後是出自唐高宗的本意之舉,就是因為武則天勢力漸長,恃勢專權,使高宗有了一種被剝奪感,引起了高宗的不滿,盡管是自己的皇後,但為了收回皇權而廢後日後甚至賜死武則天也在所不惜。

第五件事,出賣政治同盟上官儀,殺害親生兒子,消除政治風波。因為宰相上官儀參與此次廢後行動,在武則天的大鬧之下,高宗不好收場,索性將廢後的責任一股腦地都推給了上官儀。加之隨後武則天授意許敬宗誣告上官儀和王伏勝勾結廢太子李忠共同參與了此次事件,因此由於被皇帝出賣,上官儀和王伏勝隨即被誅殺,廢太子李忠也被唐高宗一紙詔令賜死。

事實上無論此事何人參與,都與廢太子李忠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早在四年之前李忠就被唐高宗貶至黔州並廢為庶人,說他參與純屬無稽之談。但是為了平息此次政治風波,這個可有可無的兒子也成為了自己玩弄政治的犧牲品,更何況是臣屬的上官儀和宦官王伏勝?在高宗眼裏只要能夠平息此次事件,什麼政治同盟、貼身宦官乃至自己的兒子都可以被拋棄。

從上述五件事我們不難發現除了皇後武則天之外其他人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了唐高宗權力政治的犧牲品。這些人中不乏位尊權重的叔王李元景、舅父長孫無忌;也不乏榮耀一時的兄弟姐妹、姑父妹婿,如兄長吳王李恪,妹妹高陽公主、巴陵公主,妹婿房遺愛、柴令武,姑父薛萬徹;以至於王皇後、蕭淑妃乃至包括武則天在內的結發之妻一旦成了他權力路上的利用者和絆腳石,都逃脫不了被摧毀或被打擊的命運。縱使是自己的親子,被廢除折騰得可憐巴巴的長子李忠也不能逃脫高宗政治的利用,通過殺子來緩解政治矛盾風波。

所有這些人其被利用程度可謂無微不至,乃至於榨乾了他們最後的肉體生命,方才成就高宗自己的專斷權力與皇權政治,當然在封建帝制的時代裏這是特有的政治現象。皇權政治就是那麼的殘酷與無情,這一點身為皇帝的唐高宗也不會例外。如果說看似寬仁無為的唐高宗是優柔寡斷的仁弱之君,那麼在如此大量的事實面前豈不是笑談滿滿?其實真實的唐高宗李治不排除某些情況有仁慈軟弱的一面,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一個薄情冷酷、果敢狠辣的權術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