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同樣是吃肉,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13日 -
:        
 

作者:微兔分享呀

在人類的飲食習慣中,肉類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所含的豐富營養元素可以為人體提供大量的能量和需要的營養,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餐桌上出現次數較多的往往是一些食草的動物。

比如豬、牛、羊等食草動物的肉類被廣大人類普遍接受並且喜愛,而食肉動物的肉類卻極少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那麼為什麼人類偏好食草動物的肉?是因為它們的肉不好吃還是有其他原因?

一、肉類的重要性

肉類是人們飲食中一種重要的食物,它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和必需的營養素,而且還有助於保持人體的健康和正常功能。

amocity
amocity

  


攝入足夠的肉類可以更好的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因為肉類富含鐵質,這是人體內血紅蛋白所必需的重要元素,它不足的話極有可能會導致貧血,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和功能。

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很多都是能夠從肉類中獲得的,比如負責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促進傷口的愈合和身體對抗感染的,以及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和血液的健康的維生素B12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氨基酸也需要通過食物攝入,而肉類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確保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的生長發育。

當然盡管肉類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過量攝入肉類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合理的攝入所需的食物才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據了解為了滿足能量和營養的需求,人類從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吃肉了,准確的說在250萬年前就已經使用石器餐具來食用肉類。

有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不斷地繁衍下來,吃肉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讓人類獲得了足以維持身體的運轉和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的能量。

比如肉類的營養密度較高,有研究表明吃肉有利於大腦的發育,在開始食用肉類後,人類大腦容量開始增加,這可能是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變得更加發達的一個重要因素。

人類的大腦具有其他動物根本無法匹敵的強大能力,但如果沒有吃肉這種行為的出現,人類很可能就會停留在低級的生存方式中,我們可能仍然過著原始的采集和捕捉食物的生活,

肉類還具有保存的優勢,在食物資源稀缺的時候肉類可以通過醃制乾燥等方式延長保鮮期限,在一些特殊的時候或者地點可能比植物更容易保存。

二、很少吃食肉動物的原因

食肉動物的肉類與食草動物的肉類在肉質上確實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食草動物的肉更加柔嫩,口感更佳。

而食肉動物由於飲食習慣和身體構造的差異,它們的肉質往往更為粗糙,同時也具有更強烈的氣味和味道,這些特點可能會讓一部分人對食肉動物的肉類感到不太喜歡。

但這並不意味著食肉動物的肉類一定不好吃,事實上一些人依然會對食肉動物的肉類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我國的一些地區中,依舊還有一些人們會食用一些野生食肉動物的肉類,也就是說食肉動物的肉類好吃與否主要是看個人的口味和習慣,所以味道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是很少吃食肉動物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大概還是因為“不劃算”,在古代時想要吃這些肉的話需要狩獵,而狩獵就意味著人類可能會被動物所傷,為了安全往往會選擇攻擊力較弱的動物,大部分的食草動物的性格都較為溫順,也沒有對人類構成威脅的攻擊力。

而相比之下,食肉動物通常是捕食者,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和防禦力,人類要想捕獲這樣的食肉動物,需要付出巨大的風險,並可能導致傷亡,在許多的記錄中都可以找到人類與食肉動物搏鬥的紀錄,所以從安全性的角度來看,選擇食草動物是個更為明智的選擇。

同時食肉動物多屬於食物鏈的頂端,它們在自然界中的數量較少,因為它們需要更多的食物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大量捕捉食肉動物作為食物,可能會導致這些物種的滅絕,使得食草動物的數量不受控制,從而破壞生態平衡,而且養殖的話也是食草動物更劃算一些。

無論是野生的食肉動物還是人工養殖的食肉動物,都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來保證安全,而且養殖它們,那麼也需要飼養或捕獲其他動物作為食物,而這樣一來,人類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成本來維持,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直接飼養養殖過程相對比較安全可控的食草動物,過程比較容易,也更受人們的信賴。

馴養食肉動物也是一大難題,食肉動物往往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對於被限制在一定空間內的馴養存在不適應,它們需要更大的活動空間,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

食肉動物的食譜主要是肉類,這導致食肉動物的體內可能會寄生更多的致病微生物,因為肉類往往是微生物滋生的良好培養基,人類的免疫系統可能無法完全適應食肉動物體內的微生物,這就增加了患病的風險。

而且食物鏈中還有一個富集效應,簡單來說就是某些有毒的物質會逐級的積累,比如某種含有毒素的植物被被吃後,這種毒素就會在這個吃了它的體內存積,並最終積累到其他食肉動物的體內。

就算不管安全隱患,單從能量角度來看吃食肉動物也不劃算,食肉動物的肉類消費所需要的投入產出比是十分昂貴的。

食草動物處於食物鏈的中下遊,它們靠植物為生,並將植物能量轉化為肉體能量,簡單來說它們靠吃草就能長肉,而食肉動物則處於食物鏈的更高層級,它們消耗的能量更多,如果人類選擇吃食肉動物,那麼每單位的能量就要通過多次捕食和消耗來獲取。

其能量傳遞過程大概是植物吸收陽光,食草動物吃植物,食肉動物吃其他動物,其中還有一個雜食動物

在這個過程中能量會不斷地衰減,比如一片擁有兩千千克的土地能夠供應兩百千克的食草動物,但是這些食草動物只夠二十千克的食肉動物的生長所需。

同時對人來說只要是肉就行,不管是食草動物還是雜食動物,從中獲取的能量是相同的,所以自然會選擇在相同的情況下能夠獲取更多能量的食草動物。

如果我們用肉喂養食肉動物,然後再食用它們的肉,所需要的資源和能量輸入會非常巨大,這種投入產出比不僅不劃算,也會進一步加劇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壓力。

食草動物能夠進行大面積的人工飼養,如今有許多複合飼料,使得食草動物的飼養成本大大降低,它們的生長周期相對較短,可以在短期內提供大量的肉類資源,能讓我們更快地獲得所需的肉類資源,符合了人類對食物的需求。

amocity
amocity

  


同時因為食草動物大多不具備攻擊人類的能力,圈養起來不會對人類的安全構成潛在威脅,這些都是人類更傾向於選擇食草動物的肉作為食物來源的原因。

三、人類其實也吃食肉動物

人類只吃食草動物這一說法其實也並不准確,也會選擇食肉動物作為食物,事實上不少動物,比如豬、雞和鴨子等,雖然主要是以植物為主食,但它們也會吃肉。

其中是一種典型的雜食動物既吃植物,也吃動物,雞可以吃穀物、種子和昆蟲等,而且在在某些地區的人們還會吃狗肉

雖然人類的主食以穀物、蔬菜為主,但人類攝取的食物類型很多,會根據環境和資源以及考慮個體需求,簡單來說就是能吃的都會吃,只是數量以及頻率的多少而已。

而它們成為最常見的肉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它們容易飼養和繁殖,經過多年的馴化後攻擊性也很低,能夠提供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

魚類也都經常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在人類飲食中占據的了重要的地位,但它們基本上都是以雜食為主,還有很多靠捕食其他小魚小蝦為生的肉食性魚類,但它們雖然人類對食肉動物的肉的選擇相對較少,但並不能簡單地說人類只吃食草動物,也正是這樣人類的飲食才顯得豐富多彩。

那人類為什麼會經常食用魚類這樣的肉食動物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成本,大部分魚都是捕撈上來的,幾乎沒有飼養的成本,還有很多魚類飼養起來也比較簡單,還不會對人類造成太大的威脅。

就像上述提到的對於人類來說只要是肉就行,因為肉類中的營養物質對於大腦功能的提升有著重要的貢獻,植物類食物一般是缺少或者沒有這些營養素的,雖然植物類食物中富含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但是它們無法提供與肉類相媲美的營養密度。

有趣的是,飲食中的出現的肉類不但讓人類祖先的腸道發生了巨大變化,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臉型和咀嚼方式。

人類的腸道逐漸發展出更加高效的消化系統,盲腸結腸變得越來越小,而根據研究,如果肉類占飲食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咀嚼次數將減少減少了13%,這樣一來可以更有效地從肉類中提取營養,減少能量消耗和消化時間。

據了解最初人類吃肉時並不會用火烹飪,大多數情況下是直接生食,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胃部分泌的酸液可以消化生肉,甚至過濾掉病原體。

當然隨著人類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於肉類的加工和烹飪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烹飪肉類不僅能夠殺死病原體,使其更加安全健康,還能夠提高其口感和食用價值,類逐漸將肉類烹飪作為日常飲食的主要方式。

人類選擇食用魚類,也與魚類所提供的營養價值有關,它們同樣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同時成本較低、營養豐富以及肉質鮮美等特點使其成為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從種種跡象來看,人類更傾向於食用好吃、成本低且更容易獲得的食物,而絕大部分的食肉動物都不符合這些要求,所以食草動物的肉才會更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