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春秋霸主之一、南方超級大國——楚國稱王始末


字體大小:
2024年7月30日 -
:       
 

作者:朱雲山

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西周),獲取了原殷商所領有的大片唐土地。對於東方殷地遺民及其他附庸方國的統治就成了周武王幸福的煩惱:如此廣大的疆域,僅憑原周國不到二十萬的“國人”(指周國平民以上各級自由民及各等級貴族男子)是遠遠不能掌控的。

為了鞏固統治,周武王、周公旦先後兩次大規模分封宗族子弟及功臣,把東方廣大的土地封給自己的同族或支持者,及前代帝王後裔,以屏藩周王室。史書記載“周兼制天下,立國七十一,姬姓獨居五十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所以也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皆為天下顯侯”的說法。西周以“封建”制度,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

周初大封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區別等級(另有附庸一級,不在五等封內),按爵位高低劃分封地大小、禮儀制度、宮殿規制、軍隊多寡。西周中晚期之前,這個制度被嚴格遵循,各國基本上依據這一制度,各安其位,依“周禮”的規定進行日常交往和尊奉周王室朝貢義務。

周王室則以“禮樂征伐”來管理、統治各諸侯國,上下有序,尊卑分明,在二百年的時間裏,很好的維持著分封制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內堪稱完美的制度。

諸侯國的國君,按照所受封的五等爵位,各稱某公、侯、伯、子、男。起初,西周時期,有資格稱公的諸侯國君,只有炎帝後裔姜姓焦國、黃帝後裔伊姓薊國、帝堯後裔祈姓祝國、帝舜後裔媯姓陳國、夏禹後裔姒姓杞國、殷商後裔子姓宋國;這六國是前代帝王後裔。另外,周室宗親----文王姬昌兩嫡弟虢仲、虢季,分別受封東虢、西虢,也是稱公,文王叔父仲雍的後代虞仲,受封虞國,也稱公。所以西周時期,有資格稱公的諸侯,一共九家。

amocity
amocity

  


另外,還有戴、權、州等國,也在初代國君受封時為公爵,但是之後的歷代國君沒有繼承公爵爵位,降等承襲,所以初開國國君之外,沒資格稱公。(東周初期,衛國在衛武公時因護駕周平王東遷有功,所以晉封公爵,但是也僅限於衛武公本人,嗣後國君還是侯爵)。

自西周初到東周初這大約三百年間,各諸侯國君的爵位,就是以周天王所冊封時授予的等級稱謂,幾乎不得隨意更改。直到西周因犬戎入侵,周幽王死在驪山下,周平王被迫東遷(前770年),周王室實力大損,無力維持對諸國的宗法制管理,各諸侯國才慢慢開始按照己國的意願擴充實力,並吞四周。

但這個時候的周天王威望還在,各國尚不敢明目張膽僭越制度,國君稱謂繼續維持五等封爵名稱。

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19年),周平王去世,繼位的周桓王與新興的鄭國積怨已久,最終導致兵戎相見。但是在作戰中,鄭莊公大敗周桓王,鄭軍還射傷了周桓王肩膀,王軍一敗塗地。自此以後,各國再也不將周王室放在心上,只是保持禮儀上的尊敬,國家大事皆由己所出。五等封爵也流於形式,稍有實力的諸侯國,國君都在本國內直接稱公。

當然,對周天子朝貢進行禮儀往來時,中原各國還是以原有所封爵位自稱,以示對周王室的尊重。如齊、晉、燕等國,國君在國內稱公,對周王室則稱齊侯、晉侯、燕侯;秦、鄭、等國,更是對周王室稱秦伯、鄭伯。中原各諸侯國,大抵如此。

而周王室,也默許了各國的這種做法,只要不是當面僭越,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且在諸國國君死後,其稱謂經過周王室允許(其實也是走個過程),可以正大光明的在諡號上稱公,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

但是,之前所說的“西周中晚期之前,這個制度被嚴格遵循,各國基本上依據這一制度”、和“自西周初到東周初這大約三百年間,各諸侯國君的爵位,就是以周天王所冊封時授予的等級稱謂,幾乎不得隨意更改”這兩句話裏面有“基本、幾乎”的字眼,是因為這一制度沒有百分百的被遵循,還是有敢於突破、挑戰的人,而這大膽冒犯禮法制度的,就是諸侯國裏的異類:楚國。

楚國,是帝顓頊的苗裔,火正祝融的後代。始祖季連,得姓羋。約在夏或商交替時期,季連的後裔為了躲避中原政權更替產生的激烈傾軋,被迫全族南遷到今天的江漢平原一帶。當時這裏還是蠻荒之地,文化落後,風俗與中原截然不同,南遷的季連部入鄉隨俗,從當地蠻俗而生活。

久而久之,季連後裔的中原文化習俗傳承式微。所以中原諸夏一直視楚國為“楚蠻”、“蠻荊”,多有歧視,不大承認他們是華夏分支後裔。

商周更替時,季連部落中的主體鬻熊氏族審時度勢,主動投靠周文王,史書記載鬻熊本人還是周文王的老師,為周室滅商貢獻過力量。周立國後,鬻熊成為周第一代火師。他的兒子、孫子即以熊為氏,稱熊麗、熊狂,都作為楚人的首領,侍奉於周室。

周成王在位時,感念當年輔佐文王、武王的諸位大臣們的功勞,所以封授他們的後裔,鬻熊曾孫熊繹因此被周王室封為子爵,建國於南蠻之地丹陽。因鬻熊之妻當年生熊麗時難產而死,巫師以楚“荊棘木條”包裹遺體下葬,為了紀念氏族的先代,熊繹以“楚”作為國號,這就是楚國的由來,熊繹也是楚國開國之君。

楚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國土依照周室分封制度,只有方圓五十裏,地小民弱,諸事草創。熊繹即使身為國君,一樣要親力親為,為向周王室貢獻方物而四處奔波,艱辛異常。史載:“昔我先王,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

熊繹的時候,楚國每年都要帶著好不容易置辦的桃木弓、棗木箭,作為貢品,風塵仆仆地穿越漢水、秦嶺,前去朝貢周天子。而在諸侯朝會的儀式上,中原諸侯國君都可以進入大殿與周天子一起參加宴會儀式,而楚國的“子爵”熊繹,則沒有這個資格,只能和來參加朝貢的、同屬“夷狄”之北方鮮卑首領一起,在門外守護儀式象征的“火燎”,同時還要負責用楚地所特有的貢品苞茅葉給祭祀用酒過濾。這就是楚國最初建國時候,國君地位真實映照。

熊繹之後,子孫熊艾、熊勝、熊楊先後繼位,楚國在江漢大地逐漸發展,擴大疆域,周邊“漢陽諸姬”開始感受到蠻楚威脅。周王室原本與漢陽諸國都是宗親,又加上周室所需要的青銅原料礦石也大多出於南方漢水流域。為了維護王室威嚴,安撫漢陽諸國,壓服蠢蠢欲動的楚國,周昭王繼位後多次出兵征伐南方包括楚國在內的蠻族,多有勝利。

但是,周昭王十九年(前977年),在親征荊楚途中,因為楚人在其所乘舟船上做了手腳,導致周王室六師大軍舟側溺水,基本全軍覆滅,周昭王本人也溺亡於楚地。史稱“昭王南征而不複”。

到第六代楚君熊渠繼位,勇武有謀略,極具進取精神,持續開拓疆土,對外征伐,先後伐庸國、驅逐楊粵、占據鄂地,整個江漢平原,都成為了楚國的勢力範圍。

熊渠野心勃勃,師夏以強夷,楚國化夏為夷,不用中原諸夏禮儀制度、不奉周室宗法,自命蠻夷,在他的治理下,楚國興起於南方,並建立起華夏文化中獨特的、具有相當獨立性的荊楚文明。

amocity
amocity

  


在中原諸夏、諸國以楚國不尊周禮,不行禮制而詰問、責怪楚國,加以鄙視的時候,熊渠振振有詞、底氣十足地回答:“我蠻夷也 不與中國之號諡!”意思是說:你們不是罵我是蠻夷野人嗎,我還就是蠻夷怎麼著,你們那一套禮法制度,我就不遵循!

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楚國反其道行之,以自認是蠻夷的理由,擺脫了原本周王室所制定的禮儀制度約束,超越虛名,將實用主義貫徹地淋漓盡致。所以熊渠在楚國實力增長、文化半獨立的情況下,肆無忌憚地破壞了周室廣建屏藩、拱衛王室的分封制度,不僅不尊奉周室規制,還僭越禮儀,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

楚國在西周諸侯中第一個稱王,周室憑借禮儀宗法統治天下的制度受到嚴重打擊,自此天下進入大爭之世。

之後,西周歷史上有名的暴虐之君周厲王繼位,治國嚴苛、禦諸國狠烈,熊渠雖然對於周室不屑一顧,但是此時的西周實力尚強,楚國正面對抗風險不小、為了消除威脅,暫避周軍南侵之禍,熊渠取消了諸子的王號,不再提起。但是在心中,楚人從來也沒有視自己為周王的臣子,獨特的國家地位已經深入人心。

周平王三十年(前741年),楚國第十七代國君熊通繼位。之後不久,楚國即主動出兵,攻打周王室設置於漢水北部、南陽地區的城池,雖然沒有攻克,但是敢於主動進攻周王室,這就表明了楚國藐視王室的心態。

熊通在位中期,楚國攻滅權國,設立權縣。權國國力不弱,幾代楚國先君都沒有能吞並它。熊通能夠滅掉權國,說明楚國國力蒸蒸日上,對外開拓進入了更強的狀態。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國征討隨國,隨國是江漢地區最強的姬姓諸侯國,周王室同族,長期以“漢陽諸姬”之首的身份與楚國對峙,互有攻伐。雖然這時候楚國已經強盛壯大,實力雄厚,但是隨國國力依舊較強,對抗楚國不落下風。熊通為了避免消耗過大,沒有直接出兵攻打,而是要求與隨國談判。

隨國也巴不得和楚國媾和,於是同意談判。在此期間,楚國於談判中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挾隨國,在將來隨侯依照制度赴周王室朝見周天子的時候,為楚國國君請晉封爵位,並以此作為依據,正大光明的參與之後中原諸國間的交往及國家政事。

因為這件事不損害隨國的實際利益,所以隨侯就答應了。(為什麼楚國不親自向周王室請求,因為這個時候,楚國與周王室已經斷絕關系了)。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等候了兩年的熊通終於等到了隨侯的回複。在回複中,隨侯不無幸災樂禍的轉述說:“天子言:授封諸侯,各有其命。無人臣妄言得以幸進。且楚國封爵,先王已授其楚子,無功者何得晉封。楚子輕侮王室有逾年,未加其罪已顯王恩,豈有更加封爵之理。此請不允!”

熊通聞訊大怒,發狠說:“寡人先祖鬻熊,是文王師。先君熊繹,是成王所封,竟然只封子男之土,且遠在楚地。歷代先君侍奉天子畢恭畢敬(這個就有點扯淡了),荊楚各蠻夷都因此順服於楚。天子不顧念楚國辛勞,提升楚君爵位,寡人只好自建尊號,以安內外!”於是,熊通立即自加王號,並追諡兄長熊眴為“楚厲王”。熊通是楚國第一個公開稱王的國君。

熊通生前稱王,死後其子熊貲追諡其為“楚武王”。自楚武王熊通稱王以後,歷代楚君依其傳統,都以王號自稱,這即是在東周春秋時期,諸侯皆稱公,而楚國獨稱王的緣由所在。雒邑周王室衰微無力,對楚國僭越稱王之舉無可奈何,只能被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