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如果李牧不死,趙國有可能打敗秦國嗎?為何趙國出了很多名將?


字體大小:
2024年8月02日 -
:       
 

作者:寒山遠殆

如果李牧不死,趙國也沒辦法打敗秦國。李牧雖然是難得的名將,可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已經元氣大傷,連燕國看了都想踢兩腳,可以想象趙國是個什麼狀態了。

李牧的戰略眼光,戰術技巧都是一流的。可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上弱於人,戰場上也必然受牽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士兵再驍勇,也不可能餓著肚子打仗啊。

或許有人說,只要拖到嬴政咽氣,胡亥繼位。到時候秦國很有可能發生內亂,那趙國不就有希望了嗎?

我們先不說秦國不統一天下,胡亥是否還能繼位。單說趙國這一邊,趙國後期的國力,幾乎經不起失敗了。這種情況下,趙國想有一線生機,可以不勝,決不能失敗。

廉頗李牧他們也確實都是這麼做的。李牧的幾次有記載的戰爭過程,和廉頗指揮長平之戰都很像,就是等。我就等時機,只要我有機會勝一次,你就完了。

amocity
amocity

  


可是趙國等的起嗎?李牧的無力回天,只不過是廉頗長平之戰的重演。趙國的國力已經無法支持李牧力挽狂瀾。趙國越艱難,趙王就越等不起。後方等不起,前方再有定力也無濟於事。

打長平之戰的時候,李牧應該還在雁門郡那裏防範匈奴呢。在這個地方,李牧指揮了一次非常漂亮的戰役。

李牧對士兵很好,待遇優厚,還教士兵騎馬射箭。按一般人的想法,待遇優厚,還重視訓練,這是要給匈奴點顏色看看,准備打仗啊。

可是李牧一直沒有和匈奴開戰。他命令士兵細心站崗,多觀察烽火台,還派了很多的偵查人員。可是做了那麼多准備,他卻只防守,不進攻。

李牧下令:“匈奴如果入侵,就趕快收攏人馬,退回營壘固守。誰敢去捕捉敵人,斬首。”李牧的態度讓他的手下都很迷惑,難道李牧他就這麼害怕匈奴嗎?

在匈奴人看來,這個守將就是個慫貨,連和他們打一仗都不敢。可是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在李牧這種奇怪的策略下,匈奴連著好幾年都沒占到趙國的便宜。

這種奇怪的對峙持續了一段時間,趙王坐不住了,把李牧召了回來,用別人代替了李牧。

可是換人之後,趙王和雁門的將士們才發現,這還不如不換人了呢?李牧在的時候,大家雖然憋氣,但沒什麼經濟損失。新來的將軍倒是敢和匈奴打,可是屢戰屢敗。雖然勇氣可嘉,但是損失太多,而且這麼一來,邊境地區都沒法耕地放牧了。

這麼一對比,還是李牧好。趙王只好請李牧再次出山。李牧沒有急著接下命令,而是閉門不出,聲稱自己有病。在古代,大臣稱病,往往不是真有病,而是處於某種原因找的借口,比如心有不滿,比如害怕君王忌憚,比如像李牧這種,趁機提要求。

李牧不出來,趙王只好再次下旨,李牧趁機提要求:“大王,我回去繼續乾可以。但是你得允許我,還像之前那麼乾,我才敢領旨。”

事已至此,自然是李牧說什麼是什麼。所以李牧回去後,還想之前那麼守著邊境,再也沒有人對他的做法提出異議。趙國的軍隊依舊不停的避戰,匈奴依舊是徒勞無功。

幾年下來,邊境的士兵經常能得到李牧的賞賜,可是一直沒有機會立功。時間一長,這些士兵都心癢癢,想打一仗。這倒不是因為浮躁,只是李牧給的實在是太多了。這麼多年,他們收入不少,待遇很好,可是仗一次沒打,生活舒適的讓他們心裏過意不去。

於是他們都去找李牧,要不咱打一仗吧,不然一直沒軍功,這肉我們吃著不踏實。

這一次,李牧答應了。而且出乎大家的預料,李牧一出手,就准備的是大活。他精心挑選了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驍勇善戰的士兵五萬人,善射的士兵十萬人。

李牧駐守雁門郡多年,由於一直沒有戰敗,所以此地的經濟狀況很從容;士兵們訓練了很多年,皆驍勇善戰;而且由於他之前常常派士卒去勘探敵情,所以他對於匈奴軍的狀況也很了解。萬事俱備,開工!

由於李牧多年來一直避戰,所以匈奴都以為李牧懦弱,對李牧毫無警惕。李牧故意讓人許多人帶著牲口放牧,匈奴人看到漫山遍野的牧民和牲畜,非常高興。

一直以來,在李牧的防範下,匈奴人一點便宜沒占到趙國的,現在有機可乘,立刻派人去搶。

李牧繼續示弱,假裝失敗,把人和牲畜都留給了匈奴。匈奴單於不知有詐,果然派大隊人馬前去追擊。李牧利用左右兩翼包抄,圍毆匈奴,打敗敵軍。

這一仗下來,匈奴被剿滅十萬餘人。此後十多年,匈奴都沒敢騷擾趙國。趙國終於免去了北方的威脅。

從李牧的這次戰爭經歷來看,李牧打仗其實相當有特色。他擅長等機會,一旦他得到機會,對手就完了。

後來,孝成王死了,趙悼襄王繼位。趙悼襄王一繼位,就重複上演了趙王的傳統技能,換人。趙悼襄王用樂乘替換廉頗,結果廉頗一怒之下攻打了樂乘,然後自己逃到魏國。

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外逃,李牧成了趙國的頂梁柱。

趙悼襄王在位十年就死了,公元前235年,趙王遷繼位。就在趙王遷繼位的第二年,秦國出兵攻取趙國的平陽,斬殺了十萬趙軍。趙國再次受到重創。

次年,秦軍又從上党出發,經過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兵鋒直逼邯鄲。情況危機,趙王遷把李牧從雁門調了回來,讓他率領全部趙軍抵禦秦國。

李牧帶著趙國的主力部隊和秦軍對峙了起來。李牧還是老策略,拒不出戰。

李牧的原因和當初廉頗在長平之戰時一樣。秦軍士氣正盛,現在打仗,難以取勝。不如避其鋒芒,等秦軍士氣松懈,有了破綻,再伺機出動。

又是熟悉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秦軍舊夢重溫,回憶起了被廉頗支配的恐懼。

這一次,秦軍主將桓齮(音同蟻)打算主動出擊,決不能被李牧牽著鼻子走。他打算攻打肥下。按照他的想法,李牧見肥下被圍攻,一定會出兵救援,趙軍離開營地,自己就可以和趙軍交戰了。

可是,這個桓齮有點太實在了,他把主力帶走了。得知肥下被攻打的信息,趙軍確實有一些將領提出要去救援。可是李牧不是一般人,他清醒的指出,秦軍攻打肥下,就是希望趙軍能去救援肥下。如果趙軍真的離開營地,那不是按照敵軍的安排做事嗎?

amocity
amocity

  


被敵人牽著鼻子走,這可是兵法大忌。所以李牧反其道而行之,你不是傾巢出動嗎?那我攻打你的老巢吧?

就這樣,桓齮把主力部隊帶走,反而方便了李牧偷家。由於趙軍多日以來一直避戰,所以秦軍早就放下了警惕。李牧突然出擊,把秦軍打的大敗不僅虜獲了留在營地裏的秦軍,還獲得了秦軍的輜重。

桓齮得知自己老巢被人端了,趕緊回去救援。李牧早有准備,已經布置好兵力。桓齮匆忙趕回去,一頭紮進了趙軍的懷抱,被打的落花流水。

說起來,李牧還真是桓齮的克星。在不久的將來,桓齮還會敗在李牧的手中,用生命給李牧再刷一次戰功。

這一次勝利不僅是打敗了強悍的秦軍,更是解救了邯鄲的危險。所以這次獲勝之後,趙王遷封李牧為武安君。這是一個榮耀的封號,可實在不是一個吉祥的封號。

在李牧之前有兩個武安君,一個被五馬分屍,一個被賜秦王劍自裁。李牧之後還有一個武安君,最終兵敗自殺。

從李牧的這兩次勝利來看,他確實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將領。他遇到戰爭時不急著求勝,而是先求“不敗”,這樣就不會損失趙國的力量。然後他會耐心的等時機,一旦機會來了,他就會讓對手知道什麼叫“你只能輸一次”。

對於趙國後期的家底來說,李牧是相當有性價比的選擇。他損耗少,發揮穩定,效果顯著且持久。

問題是,趙國後期太虛弱了,即使是李牧這麼有性價比的選擇,對於趙國來說依然難以支撐。

李牧人生的最後一場仗,是和王翦打的。這場仗的起因是什麼?是趙國地震,趙國發生了大面積饑荒。所以秦國才會覺得趙國支撐不住,才會派人去攻打趙國。

打仗是需要後勤支持的。即使趙王遷不聽信讒言,以趙國的國力,又能支持多久呢?

李牧的優勢,在於他耐得住,算的牢,所以對方只要有一絲破綻,就會滿盤皆輸。

在戰場上,李牧是占據主動的人。可是在國力上,秦國才是占據主動的一方。由於秦國對趙國,在國力上有碾壓性的優勢。所以在政治上,趙國才是那個“只能輸一次”的。

趙國多名將,主要是和他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趙國作為四戰之地,民眾習慣於征戰,所以普遍勇武彪悍。趙國的“學習氛圍”比其他國家濃厚,所以就更容易出名將。

再加上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整體戰鬥力也有了明顯提升。士兵驍勇,自然更容易出戰果,能讓將軍們發揮出效果。廉頗去楚國後,依然對趙國戀戀不忘,除了留戀故土,可能也是因為廉頗更適應趙國軍隊吧?

特殊的環境和趙武靈王的改革,鑄造了強勁的軍隊和優秀的將軍,可是趙國末期的趙王,能給將軍職位和兵權,卻不能提供良好的後勤支持;能給將軍權力和榮耀,卻不能給將軍理解和信任。

所以,雖然趙國多良將,但也難以改變趙國的命運。這些良將雖然有能力和抱負,卻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只能隨著趙國的衰落,而匆匆退出歷史,成為一段過往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