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10日 -
:
作者:澈哥聊歷史
太監也叫宦官、寺人,這些稱呼在古代都是官職,指的是在王宮或皇宮中為諸侯王或者皇帝管理宮中雜務的男性侍從,從史書的記載來看,這些稱呼已經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中國歷史上的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宦官了,甚至更早。
先舉幾個先秦時期的宦官來說明:
1、寺人孟子
《詩經 小雅 節南山之什 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在史書上的宦官是西周周幽王時期的寺人孟子,這個孟子不是後來的儒家亞聖孟子,而是與其同名的人,寺人孟子是一位慘遭宮刑的文人,他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巷伯》,被收錄在《詩經 小雅》之中。
宦官
周幽王是西周最後一位君主,烽火戲諸侯的那位,也是一位昏君,寺人孟子不知道犯了何事,被施以宮刑,他在這首詩中明確稱自己為寺人,也就是閹人,而巷伯這個稱呼也是周朝官職名,掌管宮中巷寢門戶,與宦官類似。
2、寺人貂
《左傳 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齊桓公卒。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群吏,而立公子無虧。
這段話中的寺人貂就是太監,寺人也是周朝設置的官職,其職責是掌管宮中的事,
貂是這個太監的名字,寺人貂也就是名字叫貂的宦官(或太監),這個人是齊桓公的手下,為了接近齊桓公,揮刀自宮,成為閹人,在齊桓公去世之後,憑借生前的寵信作亂,插手立繼承人的事,成為奸臣的代表人物之一。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29_01Chu1pZPO8u
寺人貂
3、寺人勃鞮
《左傳 僖公二十五年》: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
有奸臣宦官,自然就有賢臣宦官,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宦官叫勃鞮,也叫寺人披,與上文的解釋相同,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後,晉獻公派出勃鞮刺殺公子重耳,但沒有成功,後來的晉惠公也派勃鞮刺殺重耳,仍然沒有成功,也許是勃鞮故意放水。
公子重耳後來成為晉國國君,勃鞮見晉文公請求效忠,但晉文公不相信他,勃鞮就舉出管仲和齊桓公的故事,管仲原本是齊桓公的政敵,還射了齊桓公一箭,被齊桓公裝死躲過,後來經鮑叔牙推薦,管仲才成為齊桓公的相國。
勃鞮作為宦官知道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憑此說服了晉文公,然後告訴晉文公晉國內部有人准備發動叛亂,成功阻止了晉國再一次的動亂,後來勃鞮成為晉國大臣,輔佐晉文公治理朝政,成為賢臣的代表人物之一。
宦官與皇帝
4、宦官嫪毐
先秦時期,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宦官,他的名字叫嫪毐,嫪毐最初是呂不韋的門客,秦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秦王嬴政即位為王,國政由呂不韋與趙姬負責處理,呂不韋與趙姬原本就是情人,在秦莊襄王去世之後早情複燃。
但是呂不韋懼怕秦王嬴政長大後會發現自己與趙姬的事,所以把具備特殊能力的嫪毐假扮為宦官送進宮中,專門來伺候王後趙姬,嫪毐進宮後並沒有淨身,呂不韋依靠職權掩蓋了,之後趙姬與嫪毐有了私情,並且還生下兩個兒子。
嫪毐因為野心而准備刺殺秦王嬴政,結果兵敗自殺,其三族被誅殺,嫪毐是名義上的宦官,實際上的太後情人,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宦官。
嫪毐
5、宦官趙高
趙高是秦朝最著名的奸臣,沒有之一,他憑借一己之力,毀滅了強大的大秦王朝,趙高因為犯法而被迫當了宦官,但趙高是有女婿的,可以肯定他不是閹人,或者在自宮之前就有生育了,他至少有一個女兒。
趙高從秦始皇去世之後開始禍亂朝政,先是沙丘政變,誅殺扶蘇與蒙恬兄弟,然後蠱惑胡亥殺死所有的兄弟姐妹,最後引誘胡亥殺死李斯,等到趙高掌控最高權力後,派自己的女婿鹹陽令閻樂殺死了秦二世胡亥,妄想自己稱帝,結果滿朝文武不同意。
最終趙高先立子嬰為王,結果小看了子嬰,被子嬰所殺,三族也被誅殺,而此時的大秦王朝也宣告滅亡。
趙高
從先秦及秦朝時期的宦官來看,有以下特點:
1、有的是閹人,有的不是閹人。
寺人孟子遭受宮刑,當然是閹人,寺人貂自己揮刀自宮,也是閹人,但是在成為閹人之前他就已經結婚生子了,寺人勃鞮不確定是不是閹人,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嫪毐則肯定不是閹人,而是假冒的閹人,趙高則不是閹人,他有個女兒。
從這些歷史記載來看,可以肯定先秦時期的宦官或者太監有的是閹人,有的不是閹人,也就是說沒有明確一定是閹人才能當宦官或者太監,沒有必須自宮的標准。
從東漢開始,皇宮之中的宦官必須要先自宮才能進宮,也就是說從東漢開始,宦官就是閹人,已經成為一項標准,直到清朝,延續了兩千多年。
從東漢開始,宦官必須是閹人
2、都參與了政治。
宦官、太監、寺人、巷伯其實都是官職名,所以都參與了政治,只不過參與方式不同,宦官這個官職最初是掌管宮中的雜事,代替諸侯王或者天子處理一些不方便的事,是諸侯王或者天子身邊比較親近的官職。
所謂的宦官乾政其實自古以來就有,只不過後世的朝代格外關注而已,而宦官的職權隨著朝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國歷史上宦官職權最大的朝代是:東漢、唐朝、明朝。
3、職責都是掌管宮中的事。
宦官或者太監的職責都是掌管宮中的雜事,宮中有哪些事呢?太多了,比如侍奉諸侯王或者天子以及他們的妻妾更衣、沐浴、就餐、如廁、買菜做飯、把守內宮門,替天子傳召大臣、宣讀詔書、宣布任命等等。
東漢和唐朝的宦官甚至還能控制禁軍,廢立皇帝,而明朝的宦官則利用特務機構隨意監督、緝拿大臣與百姓,乾涉政治,歷朝歷代都對宦官乾政保持警惕,大多數朝代是嚴厲禁止宦官乾政的,比如三國的魏朝、兩宋與清朝。
宦官是掌管宮中雜事的
既然宦官乾政的問題這麼多,那麼皇宮之中為什麼會有太監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皇宮之中需要太監來做一些雜事。
封建社會一直是家天下的概念,所謂的皇宮其實就是皇帝的家,這個家裏主人就是皇帝,而皇後就是女主人,家裏還有很多的嬪妃與妾,這麼一大家子人需要吃喝拉撒,總得有人來伺候,還有很多的雜七雜八的事,需要人來做,而這些人就是太監。
太監也可以理解為皇帝的家奴,古代的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的家奴,皇帝當然也有,只要是家中的雜事,皇帝都會交給太監來做,從東漢開始,太監就是閹人,雖然被閹了,但還是男人,有力氣,能乾活,比女人強多了。
二、太監本來就是官職,有自己的職責。
在家天下的概念下,家奴也是官職,宦官、太監、寺人、巷伯都是官職,皇帝的家奴同樣是這個國家的官員,太監最早的職責就是掌管宮中的事,這樣官員也被稱為內臣,是處理皇帝家事的官員。
宦官也是官
而朝廷中處理國家大事的官員則被稱為外臣,這是根本性區別,既然是官員,皇帝當然需要有人來做,而太監的來源大多是犯了罪的人或者貧窮人家送進宮的子弟,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動當了太監,而後者是主要當太監,以期望將來能飛黃騰達。
既然太監是官職,那麼就有選官罷官的流程,通過不斷地選擇新人加入,以協助皇帝來管理家務,當然就必須要有太監了。
三、太監必須閹割,不能禍亂後宮。
歷史上禍亂後宮最有名的宦官就是嫪毐,居然跟寡居的太後生了兩個兒子,這在先秦時期不算什麼,那個時候還沒有如此強烈的人倫問題,但嫪毐的事說明,如果後宮之中有真實的男人出入,就有可能導致皇帝的妻妾出軌的事。
為了杜絕此類問題的發生,皇帝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閹割,也就是自宮,這本來是古代的一種刑法,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就是遭受了宮刑,但並不是每個遭受宮刑的人就要進入後宮當宦官,但是,從東漢之後,每個進入後宮當宦官的人必須是閹人,就是為了防止後宮出現桃色事件,要知道後宮中的宦官可有成千上萬人。
宦官不能禍害後宮
四、皇帝制衡文官集團的手段。
宦官從東漢開始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這是因為在東漢,自漢章帝之後的皇帝,壽命都不長,皇帝年幼,那就只能太後當政,太後是個女人,不方便出入外朝,所以太後就請自己的娘家親戚來管理外朝,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乾政。
最嚴重的時候,外戚甚至還能廢立皇帝,比如跋扈將軍梁翼毒殺了漢質帝,獨攬朝政,後來的漢桓帝長大後,發生權力都在梁翼手上,自己作為皇帝卻沒有權力,於是漢桓帝聯合了幾個宦官,誅殺了梁翼,成功奪回了權力,皇帝就成為實權皇帝。
之後皇帝就利用宦官來打擊外戚,每當外戚專權時,皇帝身邊無可用之人,只能利用身邊的小跟班-宦官來密謀,皇帝信任宦官,反而不相信外戚與文官集團,久而久之,宦官就形成一股可以制衡外戚與文官的政治力量。
宦官可以制衡文官集團
到了明朝尤其如此,明朝的政治體制比之前的朝代更為成熟與穩定,但是明朝的文官集團非常強大,經常與皇帝對著乾,嘉靖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就是跟文官集團搞不好,明朝皇帝寧願信任宦官,也不相信滿朝文武大臣,皇帝也喜歡利用宦官(包括東廠、西廠與錦衣衛)來打擊文官集團,只要宦官集團存在,文官集團就不能一家獨大,這是出於權力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