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17日 -
:
原創
作者:武成歷史
邁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再回望新中國自成立以後經歷的各個時代,不禁感慨變遷與發展的迅速。
如今的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全面小康任務完成,越來越多的人脫貧致富,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然而,曾經的許多社會與文化現象也在逐漸淡去,每當在寫字樓加班到深夜,從玻璃窗眺望遠方的車水馬龍,總會有人懷念起曾經純真的時代。
一張張糧票堆起來的七十年代,努力只為換取一份簡單的快樂
改革開放的七十年代稱得上是上世紀我國發展軌跡改變最大的時代之一,七十年代本身也因為其包含著新舊兩種生活,而一直被視作時代的分界碑。
或許出生在新時代的年輕人不懂為什麼長輩總談起那個艱難而質樸的年代,但是當他們也去試圖了解七十年代,一切都會變得明了。
七十年代的中國,尚處在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模式下。由於物資匱乏,市場上的一切都被提前分配好,居民可以憑借發放的糧票、布票去換取。
計劃經濟是一種與市場經濟完全不同的經濟體制,如果說市場經濟追求的是交換價值,即各取所需,那麼計劃經濟的追求就是使用價值,也就是自產自用。
由於信息反饋不及時,計劃經濟往往會產生資源錯配,效率低下,進而影響社會發展。因此,從七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就已經提出了向市場經濟發展的目標。
但是無論現代的經濟體制如何相對優越,在七十年代,依然是計劃經濟掌控國民經濟。在貨幣不能夠使用的七十年代,票據就是人們工作、奮鬥的目標,即便是為家裏購置一台黑白小電視,都要花去幾桶油、幾袋面。
當時的“三件套”不是如今的房子車子和票子,而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簡簡單單的三樣東西卻能成為在家改善人們生活、在外有面子的關鍵物品。
相比於如今的天價彩禮、坐在寶馬車裏哭,那個時代的婚姻顯得更加簡單樸素,更多的女孩願意和一個淳樸卻清貧的男人結婚。
上世紀七十年代,電視機尚未普及的時代,市場上最為流行的娛樂設備就是收音機。每天在午後的陽光裏打開收音機,聽著說書人、歌手、主持人的聲音。或者聚在某個相對富足的人家裏,圍在一起“蹭”電視。
而當時的“看電影”,也是一大群人集中在一個房間裏,利用黑白投影儀放一些比較經典的影片。如今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影院,在舒適的座椅上,伴著奶茶與爆米花,欣賞一部部彩色,3D電影。
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東西實在太少,因此人們都有一種容易滿足的簡單感。
在那個經濟相對落後、國際地位不足的時代,每個人胸中都憋著一口氣,想要為國爭光,因而從1958年興起的人民公社依舊發揮著作用。
那個時代的人們都被分配到了各個“生產大隊”,為了簡單美好的理想一起努力。當然,在如今看來,這種制度的落後性是十分明顯的,如今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明顯更能夠適應時代。
但是在“抓革命促生產”成為全民口號的七十年代,每個人都在集體中,哪怕是吃飯,也有單位大食堂的大鍋飯。這種形式的優劣性我們不予討論,但是作為時代縮影的文化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七十年代是結束黑暗,開啟新征程的時代
除了經濟方面的問題,政治上也有許多時代特有的標簽值得我們反思、回顧。
七十年代是一個曲折的年代,因為當時剛剛在長期的鬥爭中,結束了破碎灰暗的那十年。四人幫被粉碎以後,舉國歡慶,中國又一次挺過了挫折與阻撓,以全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現她的先進性與革命性。
那個時代最具特色的政策無疑是知青下鄉,學校的廣大青年都被分配到農村去“插隊”,協助生產。
由於在那十年的動亂中,許多的學生被迫滯留在學校,而在1968年更是出現了全世界獨有的初高中幾屆學生一起畢業的奇觀。
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社會一時間根本難以吸收,於是中央的指令就是,知識青年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一時間,這個號召在熱血上湧的青年群體中激起無比的熱情。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七十年代為主要流行時間,一直持續到1978年左右,全國共累計有1700萬知識青年下鄉插隊。
其中不乏一些依靠精神力量戰勝一切困難的好榜樣,如天津的一批學生徒步千裏來到山西省一個生產隊去插隊;上海更有一批學生先跋涉到北大荒,再輾轉到雲南西雙版納,等他們抵達目的地時,已經是秋季,開學好幾個月了。
這批青年在鄉下參加生產,同時學習知識,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豐富著精神。
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這種模式嚴重限制了廣大知識青年的作為,他們本應該有能力在更廣闊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抱負,卻被長期綁在一片土地上,每天重複著簡單卻沉重的工作。
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能夠在多年的勞作中保持高度的熱情,期盼著回歸的那一天,以一種單純而執著的精神支撐著自己。
相比而言,如今的教育事業更加興盛,培養出的高等教育人才也遠超以往,但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變得輕浮散漫,難以接受一些枯燥、報酬低的工作。
不難理解隨著生存壓力的增長,微薄的薪資不能夠滿足他們的夢想,因此年輕人越來越沉不住氣。
但是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自身,因為往往失敗者才會將理由歸咎於時代、社會,幸福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奮鬥出來的。如果認為時代有問題,那就去努力改變,而不是一直怨天尤人地抱怨,因為這樣子毫無作用。
七十年代的知青就具備一種我們應該學習的品質,沉下心,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而他們的等待也迎來了勝利的時刻。
1977年,在那場具有轉折意義的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上,高考制度恢複,至此,荒廢許久的現代中國教育事業終於迎來了新的春天。數百萬的學生在苦讀多年後,終於迎來了人生最大的轉機,工人、農民、上山下鄉的知青、軍人與乾部、以及高中應屆畢業生,成為了歷史上高考恢複後的第一批考生。
僅1977年就有570萬考生走入考場,而這也是因為高考恢複的倉促。由於高校招生會議開展在暑假過後,早已錯過了招生的正常季節,但是領導人毅然追回早已遞交的招生文件,重新制定了在冬天進行高考的文件。次年,超過610萬人報考,共計錄取四十萬人,兩次高考之間僅僅相隔了不到半年。這也是一種純粹,是求學、開拓視野、走向未來的極度渴望。
七十年代的純真,是從童年就孕育的
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為什麼如此純粹?因為他們的童年就是在簡單的生活中度過的。在七十年代生活的孩子們,在文化與娛樂方面有著與前後時代的孩子都大不相同的地方。
相比於如今我們的孩子有電腦、手機,可以玩網絡遊戲,看電視劇、電子小說等娛樂方式,他們的娛樂卻是在我們眼裏已經成了“懷舊”的內容。
滾鐵環,彈彈珠,扔沙包,抽陀螺,這些讓大人隨便尋來一點材料就能夠制作出來的玩具,卻是他們能夠百玩不厭、永遠歡聲笑語的秘密法寶。即便是離開了道具玩具,他們也能發明出許多新的玩法,跳山羊、跳房子、老鷹捉小雞等,只要幾個孩子抱成一團,就能笑著跑動一整天。
用粉筆頭在地上簡單地畫幾道,就能成為一片遊樂園。甚至找不到粉筆的時候,用小木枝在土地上也能夠劃出明顯的痕跡,只不過弄髒了衣服,回到家裏免不了父母的一頓說教。男孩女孩也有著不同的娛樂方式,男孩子隨便找來一根木棍就是他們“橫掃天下”的神兵利器,女孩子只要一根皮筋就能夠靈巧地玩起跳繩。
玩累了自然免不得尋來一些零食打發饞嘴,在沒有薯片、蛋糕的七十年代,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無非是從糧倉裏挑一籃子的玉米,趕往村口讓燒鐵爐的老大爺做一麻袋的爆米花。
隨著吱吱呀呀的轉軸聲,玉米的甜香就慢慢在空氣中彌漫開來,最後老大爺踩一下氣袋,“砰”的一聲巨響中爆米花就出爐了。孩子們往往顧不得燙嘴,就要先抓起一把塞到嘴裏,一邊咧嘴一邊笑得滿懷。此外,小賣鋪裏面的辣條、果丹皮也都是孩子們最喜歡吃的零食。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簡單便宜,耐吃。
當然,那時候的孩子們也不是老實地趴在課桌上認真聽完一節課的那種,如今的學生喜歡上課偷玩手機,他們也有自己的“偷懶”方法。
幾本傳奇志怪小說,在班裏傳個遍看;一個課本包幾次書皮,偷偷在上面用鉛筆記錄下老師的抽象畫;存上好久的零花錢去買一個新的筆記本,抄一些流行的傷感歌詞;或者存上更多的錢,到鎮上買一個磁帶,一張光盤,在沒有網絡引擎的時代就已經算是高科技玩法了…
而如今的孩子雖然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卻也因此失去了心理和身體的健康。
由於高度依賴電子產品,2020年全國青少年的平均近視率已經超過50%;而多樣的零食也讓孩子們挑食、厭食、肥胖,2019年全國18歲以下人群的肥胖率也在7.9%左右。此外,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導致抑鬱等現象在社會上也屢見不鮮。而這些問題在簡單純真的70年代幾乎是不存在的,我們在時代進步的同時,也應該反思如何讓孩子們的童年保持健康快樂。
七十年代是深深印在新時代人民心中的一份純真
由於當時的教育是十年制,即五年小學五年中學,學生們高中畢業要早上幾年,但是在高考恢複以前,高中畢業生都會被分配到農場、工廠或者農村。
七十年代是我國真正步入國際化的一個重要十年,中國在這段時期陸續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建交,恢複外交關系。而真正讓中國打好國際化根基、改變以往的產業形態的,還是要說到四三方案。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訪華以後,中國啟用了四三方案,這是繼五十年代引進蘇聯支援的156項工程以後,第二次大規模地引進設備。
與上次不同的地方在於,四三方案引進的設備大多服務於民生工業,這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注重重工業和軍工業發展的格局,真正讓工業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一席之地,農業也實現了現代化的飛躍。
四三方案共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達兩百億元。四三方案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化肥、生產用電等資源。這為八十年代的糧食產量暴增打下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農業是產業的基礎,也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解決不了吃飯問題,一切都是空談。
馬爾薩斯陷阱,是指由於人口的增長往往是指數級的,而糧食的生產只能是做加法,因而往往會產生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糧食生產成長速度的現象。
四三方案是我國真正有能力做出改革開放計劃的一個重要基礎,因為如果只有傳統的農業,永遠不能夠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只有工業與農業融合,形成現代化農業,才能夠擺脫馬爾薩斯陷阱,生產出滿足人口驟增所需要的糧食。
七十年代是一個波折與發展、機遇與挑戰共存的時代,我們懷念那個時代,因為它保存著我們從未遺失的一份純真。
每當我們想起七十年代的那些趣事,這份純真就會被喚醒,成為我們在紛亂的世界中,保持安靜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