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11萬明軍對陣6萬清兵,怎麼就在薩爾滸被打得一敗塗地?_楊鎬_明朝_遼東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23日 -
:  
 

原創

作者:見山說史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對大清用兵的戰略轉折點,戰後明與清的攻守之勢易位,明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大清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遼東之地盡數歸入大清,明軍則退守遼西。另外,明朝對大清用兵的朝鮮聯軍,此戰後開始保持中立,使明朝失去一臂。

很多歷史愛好者,把明朝薩爾滸敗因歸結於主帥楊鎬,認為他把11萬明軍(當時號稱47萬)兵分四路,降低了兵力上的優勢,使努爾哈赤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擊破。但是,評價任何一場戰爭都不應只是戰略上的考量,戰略背後的東西更為重要。

1、“兩大亂”埋下失敗種子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率6萬八旗兵發動戰爭。明朝匆促應對,亂象叢生,其中“兩大亂”直接埋下失敗種子。一亂:亂中選帥;二亂:亂中出兵。選的帥是毫無大兵團作戰經驗的楊鎬;出的兵七拼八湊,未經休整備戰就迫於財政壓力出兵。

amocity
amocity

  


楊鎬本是書生。從知縣做起,擅長開墾荒田,梳理民政事務。唯一拿得出的戰功是曾率兵偷襲擊蒙古炒花部,但這場勝利的含金量明顯不足。在萬歷二十五年援朝抗日中,原本破敵在即,楊鎬為讓摯友李如梅立功,錯失戰機,導致兵敗朝鮮。

努爾哈赤起兵後,楊鎬被認為熟悉遼東軍務出任經略。應戰明軍由遼、川、甘、浙、閩等地人馬組成,七拼八湊,缺糧少餉。雖有朝鮮、葉赫策應號稱47萬,但士氣不振,將帥掣肘。朝中一幫文人以部隊久駐財政無法負擔為由,催著沒有休整磨合的明軍出兵。

2、將帥失策,是直接敗因

楊鎬兵分四路,選出的將領分別是左路山海關總兵杜松;右路遼東總兵李如柏;北路開原總兵馬林;南路遼陽總兵劉鋌;楊鎬坐陣中軍。那麼,11萬兵力是如何分配的?杜松3萬、李如柏2.5萬、馬林1.5萬、劉鋌2萬(含朝鮮援軍)。

楊鎬分兵,使原本碾壓式的兵力優勢不在。四路大軍如果協同作戰還可一勝,但杜松冒進,勇而無謀;劉鋌孤軍深入,獨木難支;馬林如驚弓之鳥,應對失措;李如柏龜縮不前,所為如同清兵臥底。楊鎬初變時無所作為,後又亂下指令,方寸大亂。

有人評價薩爾滸之戰中的明軍將帥,是“書呆子指揮莽夫、傻子的戰爭”。這裏的書呆子毫無疑問是指楊鎬,莽夫是指杜松、劉鋌、馬林;傻子則指李如柏。重點說下李如柏:此人在戰爭中表現如同臥底,全軍而退後因倍受譴責和質疑,最後自殺以明志。

3、萬歷怠政是根本敗因

amocity
amocity

  


要論薩爾滸之戰的根本敗因,當歸於萬歷怠政。明神宗朱翊鈞10歲即位,在位48年,年號萬歷。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因為立太子一事與內閣進行了10多年馬拉松式爭執,30年裏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萬歷一朝“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並行,國本之爭後是党爭、梃擊案,很多大臣當官一生居然沒見過皇帝。史載,遼東後金迅速崛起,於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為平定遼東,明朝每年耗銀400多萬,只好3次加派“遼餉”,使民生凋敝。

在這種政局下的薩爾滸之戰,只能收獲如下戰果:將領陣亡310餘人,士兵陣亡45800多人,馬匹、兵器等輜重損失不可計數。戰敗後,楊鎬被彈劾,萬歷帝依舊不理、不朝。等遼東之地盡數失守,多名言官再次彈劾,楊鎬才被押進詔獄,9年後被處死。

最後說個小段:薩爾滸無疑是明朝的最大心痛。不過,這裏也曾因一次勝利大長過明軍的士氣。崇禎元年(1628年),大清和碩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副總兵劉興祚率2萬大軍進攻東江,被毛文龍擊敗,劉興祚投降。

隨後劉興祚獻計,毛文龍派大將耿仲明、曲承恩夜奔薩爾滸,與劉興祚之弟劉興賢、劉興治等裏應外合,攻破薩爾滸,殺八旗兵3000人,生擒69人。東江大捷後又迎來薩爾滸大捷,這是毛文龍一生中的兩大戰績。

圖據網絡,文為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