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松錦大戰之後,崇禎皇帝又犯了一個大錯誤,兩年後明朝因此而亡。_陳新甲_朱由檢_李自成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25日 -
:        
 

原創

作者:古今千秋原創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崇禎十七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帶領大順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朱由檢在煤山上自縊而死,終年三十四歲。自此以後,明朝作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權宣告結束,血雨腥風的南明王朝拉開了序幕,1683年,降清的明朝將領施琅帶領水師在澎湖擊敗了最後一支明朝軍隊,明朝徹底滅亡。

由於清朝統治者的殘暴行徑和倒行逆施以及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清朝屢屢失敗於外國侵略者,甚至最後成為了"洋人的朝廷",不管是八九十年前,還是現在,清朝總是招人厭惡。厭惡一件事物,就會對站在它對立面的事物產生好感,於是,這些年,逐漸有人開始對明王朝產生興趣,稱贊明毅宗朱由檢的氣節,一時間無數關於朱由檢的小說,漫畫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內容千篇一律,都是為崇禎皇帝惋惜,痛罵李自成和清朝雲雲,總之一句話:“毅宗皇帝啊,大明滅亡不怪你啊!怪你的混賬爺爺,混賬爺爺的爺爺啊!”

然而,在明朝大廈崩潰的過程中,朱由檢真的只是一個可憐的,愚蠢的受害者嗎?

amocity
amocity

  


朱由檢究竟在明朝滅亡的歷史中,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明清雙方的所謂"議和"鬧劇了吧。說實話,楊嗣昌提出的對清廷議和停戰的建議,就是明王朝維持全國局勢基本穩定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因為陝西的李自成,張獻忠,遼東的清王朝,多災多難的明王朝此時已經不可能同時戰勝這兩個強大的敵人,只有穩住清廷,節省出軍費用於對李自成張獻忠的討伐。松錦大戰之後,明朝遼東主力喪失殆盡,內閣首輔楊嗣昌勸崇禎皇帝與清廷議和,此時陝西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而遼東清軍又步步緊逼,只有先穩住一方才能逐步奪回戰局的主動權,崇禎皇帝雖然性格剛烈,但也是明白這個道理,於是議和這個艱巨的任務被交給了陳新甲。

陳新甲(?~ 1642),四川省重慶府長壽縣人(今重慶市長壽區)。萬歷三十六年舉人,授定州知州。崇禎元年(1628),入為刑部員外郎,進郎中,遷寧前兵備僉事。七年,擢右僉都禦史,巡撫宣府。其人其人在邊疆多年,有才乾,有魄力,習邊事,可為文人統帥之典範。在接受這個任務後,背地裏告訴過自己的好朋友傅宗龍。傅宗龍離開京師時,把這事告訴了大學士謝升。謝升後來看到疆事大壞,就把傅宗龍的話講給了崇禎這就很可笑了,一件君臣密謀的事情,最後居然泄露出去,要知道當時朝廷上有一大幫吃飽了沒事乾的言官死死地盯著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內,只要有一點事,這些人立刻就會像蒼蠅一樣圍上去,但此時,事情還不算太壞,因為這事充其量能算一個謠言,底下人一點兒證據都沒有,崇禎皇帝斥責陳新甲,囑咐他絕對不能泄露議和的秘密。

但俗話說:怕什麼就來什麼。

一日,兵部職方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陳新甲置於案上,其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然後大家就都知道了,一時間群情激憤,大有把陳新甲,楊嗣昌生吞活剝之勢。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皇帝的臉面也算丟盡了,崇禎皇帝於是嚴厲地斥責陳新甲,但陳新甲反而作死一般的"邀功",其實這裏,陳新甲實際上是想向皇帝請求保護,正所謂"我為你立過功,你得救我!"然而皇帝被徹底惹火了,一腳就把老陳踢進了監獄,後又迫於輿論的壓力,把陳新甲在鬧市斬首示眾,從此明王朝徹底失去了穩定全國局勢的機會,最後的機會。

amocity
amocity

  


我始終認為,陳新甲事件是明朝中央政權崩潰的一個重要節點,陳新甲被斬首之後,明朝的名臣將相們大概真的對崇禎皇帝心涼了吧?本來議和一事是君臣密謀,結果事情偶然泄密,皇帝居然把陳新甲丟出去背鍋,試問誰還願意為崇禎皇帝盡忠呢?孫傳庭戰死潼關,盧象升戰死巨鹿,崇禎皇帝不明真相,居然連一個諡號都不給,孫傳庭更是被懷疑通敵詐死,更為可笑的是,洪承疇被俘後,崇禎皇帝居然在北京設立祭壇,祭祀典禮進行到一半兒,消息傳來,洪承疇剃發降清了..兩年後,李自成攻打北京,各級文武官員爭相投降,明朝滅亡。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乾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或許真的是有誤國的臣子,但真正應該為明朝覆滅負責任的人是誰?還是他朱由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