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字體大小:
2024年9月28日 -
:
為何仁義的武王打敗非仁義的紂王,也會血流漂杵
作者:蕭家老大
為何仁義的武王打敗非仁義的紂王,也會血流漂杵
大約三千五百年前後,周武王用一仗,終止了殷商王朝六多百年統治。那一仗,從早上打到傍晚,死人無數,流出的血可以把武器漂起來。那一仗,發生在離殷商都城朝歌七十裏的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因此史稱“牧野之戰”。
為什麼要打這麼一仗?周武王在開戰的那天早上,召開了全軍誓師大會,在會上,他莊嚴地宣讀了弟弟姬旦寫的“伐商誓言”,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尚書》記錄了二百四十五個字的《牧誓》。
周武王在誓言中,歷數紂王聽信寵姬讒言,招誘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並宣布戰法和紀律要求,激勵戰士勇猛果敢作戰。
當時,周武王左手拿金黃大斧,右手拿白色旄牛尾現場指揮,他大聲道:古人說:“母雞沒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雞在早晨啼叫,這個人家就會衰落。現在商紂王只是聽信婦人的話,輕視對祖宗的祭祀不問,輕視並遺棄他的同祖的兄弟不用。竟然只對四方重罪逃亡的人推崇、尊敬、信任、使用,用他們做大夫、卿士的官……努力吧,將士們!希望你們威武雄壯,像虎、貔、熊、羆一樣,前往商都的郊外。但不能殺投降的人,他們會幫助我們周國。努力吧,將士們!你們如果不努力,對你們自身就會有懲罰!”
如果對戰爭稍有注意,就會知道歷代戰爭在開打前,都會有誓師大會,這大約就跟“牧野之戰”有關吧。
這場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在公元前1027年(一說前1057年)二月初五拂曉打響的。
當時,周武王在他老丈人呂望(姜子牙)和弟弟姬旦(周公)等輔助下,統率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自鎬京(今西安西)東出,越過秦嶺,浩浩蕩蕩東進伐商。這支隊伍由漢水流域的八百多個部落組成,稱為聯軍。
但從西周青銅器銘文可以得知,當時,一輛戰車配一名車夫,再加上一至二名車兵,車下十名士兵。戰車與步兵的比例,在西周一直是一比十。有人據此推測,武王投入的總兵力是:車夫三百、車兵六百、步兵三千,合計三千九百人。而不是接近五萬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加上後來抵達的諸侯聯軍,這支軍隊總共有四千輛戰車。
實際也是不可能的。武王的盟友幾乎都在四川和青藏高原,他們不可能帶著三千七百輛戰車翻越秦嶺。因此,聯軍總兵力不會太多。
周武王率領的聯軍在路上走了一個多月,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冒日夜不停的大雨迅速東進。從汜地(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渡過黃河後,兼程北上。終於到達戰場。
那個時候,打仗還是很公開的,雙方說好打仗的地方,然後,戰場見。商紂王當時完全有能力在黃河南岸峽穀裏堵截盟軍,可他甚至沒派軍隊到黃河天險上守備。相反,還派使者去找周武王,詢問聯軍計劃哪天前來與自己作戰?自信心爆棚的商紂王,變成了自負的君王,他根本想不到,一個時代會在一天中徹底結束。
《尚書》和《孟子》裏提到,當時,打仗一般秋收前後,秋季國家有錢,戰士也有錢,經濟上合算。但牧野之戰發生在冬天剛過。
當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立即調回。但是,殷商的人口多,已到花甲之年的紂王,調集守衛國都的少數貴族軍隊,又臨時武裝了大批奴隸、戰俘。他認為,遠道而來的聯軍不堪一擊。更況且他是以多勝少。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紂王兵力有七十萬。有人認為,太史公筆誤了,應該是十七萬左右。還有文獻指出,當時,武王的兵力約一至二萬,而紂王另有戰象若乾頭。《尚書.武成》中這麼描寫紂王兵力“甲子昧爽(黎明),受(紂王名字)率其旅若林”說明商紂王的兵力很多。
注:先秦時,中原地區是有大象的。《說文》指出,“豫,象之大者”,“豫”(今河南)。漢以後,大象主要因氣候緣故被邊緣化。成語《曹沖稱象》中的象,是有疑問的。東漢末年的中原已沒有大象了。
言歸正傳,商紂王選擇地勢平坦的戰場,應該是方便他的戰車和戰象驅馳。誰知,戰鬥一開始,姜子牙便親統精銳勇士發起挑戰。聯軍沒有按部署:“走六步七步,停下來整齊一下……刺擊時,超過四次七次,就要停下來整齊一下。”而是利用自己的優質戰馬,突然提速,商軍中能射五十米遠的長弓手,竟還來不及射箭,就陷入了肉搏。
《詩經.大雅.大明》在描述這場戰爭時寫道:“牧野洋洋,檀車(古代車子多用檀木)煌煌(光明),駟(四匹馬拉的車)騵(赤毛白腹的馬)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先鋒姜子牙的動作快如鷹隼,駕戰車直沖商軍“中師”。
商軍前排的長弓手措手不及,紛紛撤退,“攻於後以北”。而他們後面是什麼呢?是戰象,冷兵器時代最容易受驚的兵種!於是,一場商軍的自相殘殺開始了……
更可怕的是,商軍中奴隸、戰俘不堪忍受紂王的殘暴,不願為紂王賣命,早就出現“人心歸周”現象。結果,在周軍猝然猛攻下,商軍“前徒倒戈”,竟為周軍開路,攻擊商朝拼死抵抗的貴族軍隊。聯軍以破竹之勢向前。
周武王披堅執銳,紅著眼驅車廝殺在最前線,全身沾滿了敵人的鮮血。他俘虜了紂王手下的五大名將中的兩個:惡來和費仲(另外三人是飛廉、攸侯喜、崇侯虎)。戰後,周武王把自己生擒的惡來押到刑場,親自扒開他的嘴,往其嘴裏射箭。
商軍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回朝歌。當晚,紂王穿上錦衣,登上鹿台,用四千多塊寶玉環繞周身,自焚而死。後武王沖上鹿台,用黃鉞砍下紂王腦袋示眾。
而引發這場戰爭的重要人物:妲己之死,也有很多傳說。一說當天她被武王所殺;一說她自縊而死;還有傳說講,她和武王是情人相見。能基本確定的是,她也被砍頭示眾。妲己的所作所為,後來演化出一個成語“紅顏禍水”。
《尚書.武成》記錄“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1976年,在陝西臨潼出土了一件文物“利簋”,是西周時期最早的銅器。上面有三十二個字的銘文,記載了武王伐紂之事,是最早記錄這場戰爭的文字,利簋上說,鑄造這尊簋,是牧野之戰後的第七天,周武王賜給一個叫“利”的人銅,這個利,便用賞賜給他的銅,做了這尊“簋”。其主要內容與《尚書》《史記》記錄的一樣。
擊敗商紂後,武王舉行祭社典禮,宣告以周代商,結束商朝六百多年的統治,建立西周王朝,並實行分封制。諸侯國開始出現,以後的東周列國亦是如此這般興起。
明朝有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就是以姜子牙助武王討伐商紂為歷史背景的。
孟子對這場戰爭有自己的評價,他在《盡心章句下》中指出:“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武王說自己是仁義的,仁義之師打敗非仁義的紂王,為什麼還會“血流漂杵”呢?
孟子的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