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仙女在上帝的鏡子裡舞蹈


字體大小:
2019年11月19日 -
:        
 
飛碟99

在我八天6400公里的自駕旅程中,茶卡鹽湖是重要的節點之一。有人說這麼安排太趕了,沒辦法,因為提前半月定了去杭州的機票。這就是在酒桌上定下的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從青海湖到茶卡鹽湖的路上盤桓而上,風光很美:遙遠的雪山、閒散的牛羊、星點的帳篷、機警的藏獒,這一切在藍天白雲下像一幅極美的油畫,近似不真實的展現在你的面前。

茶卡鹽湖與塔爾寺、青海湖、孟達天池齊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們稱為中國「天空之鏡」,被國家旅遊地理雜誌評為「人一生必去的55個地方」之一。

amocity
amocity

  


茶卡鹽湖的年平均溫度為4度,不能稱之為避暑勝地。因為八月的茶卡鹽湖很冷,冷到穿上隨行的所有衣服還是忍不住有些瑟瑟發抖。進入景區第一感覺像個國營老廠,這個感覺不能說錯,因為他的原身就是個國營的老鹽場。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茶卡鹽極易開採,只要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撈取天然的結晶鹽。據《西寧府新志》記載:「在縣治西,五百餘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早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西漢時期,當地羌族人就已經知道採鹽食用。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始,官方就已有組織地對鹽湖進行大規模開採,並定有鹽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立了丹噶爾廳鹽局,標誌著茶卡鹽納入了有序經營的管理軌道。解放前,國民政府財政部西北鹽務管理局在茶卡設立鹽場作為食鹽基地。當時的生產方式十分落後,主要是人工挖鹽、氂牛馱運,到1949年,年產量只有1300噸。解放後,採鹽實現了船采、船運、洗滌、加工機械化。產品有原鹽、再生鹽、洗滌鹽、粉洗鹽、加碘鹽、營養加鋅鹽等暢銷全國。當年生產運鹽用的小鐵道成了當今的旅遊車。

茶卡鹽湖屬於那種回歸自然的荒野之美,景點並不多,但是路線很長,所以來到這裡一定要乘坐一趟小火車,不然無論時間還是體力都值得考慮。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鹽雕,為這裡增添了人文氣息。

茶卡鹽湖中的眾多雕塑是由被譽為「沙雕兄弟」的張偉康、張永康偕其他六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雕刻藝術家完成的。他們以茶卡鹽湖中聞名遐邇的「大青鹽」為原料進行創作,造就了在我國頗為罕見的大型鹽雕群景觀。

amocity
amocity

  


其中的成吉思汗雕象。長五十米、寬三十米、高八米,耗鹽四千八百噸。據介紹,這尊鹽雕開創了國內戶外創作大型鹽雕藝術品的先河,填補了國內鹽雕旅遊景點的空白。

茶卡鹽湖夾在祁連山支脈完顏通布山和崑崙山支脈旺尕秀山之間,兩山終年積雪,雪山倒映在湖面,形成水天相交、鹽湖與雪峰相融的青藏高原獨特自然風光。所以也有旅行者把這裡稱為上帝的鏡子,或者是天空之鏡。

在寒風瑟瑟的茶卡鹽湖,姑娘們依然本著「美麗凍人」的原則,穿著裙裾飄逸的長裙走進了湖水,在上帝的鏡子裡恣意徜徉、翩翩起舞。茶卡鹽湖是一種不能替代的美,被評為「人生必去」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