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明降將變節投敵,不念明朝半點恩情,掉頭就給明朝沉重打擊_後金_漢軍_遼東


字體大小:
2024年11月12日 -
:        
 

原創

作者:武成讀史

降將群體對後金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對明戰爭勝負的幫助,同時也體現在對軍政制度的創建和一定程度上穩定後金的局勢。降將群體為後金問鼎中原提供了武力保障。

如孔有德與耿仲明來降,帶來將官、兵士以及他們的家屬、水手、壯丁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人。這些人當中有通曉火炮使用的專業軍事技術人才。還帶來了大批的戰略物資以及先進的武器,這些東西極大地提高了後金與明朝爭奪天下的底氣。

一、協助創建與完善後金的軍政制度

1.參與創建官制及建設地方政權

amocity
amocity

  


參建中央官制的主要降將是馬光遠,他建議皇太極設六科,垂拱而治天下。“崇德元年五月,開始設都察院,班次在六部的上面。“以張存仁為承政,並授世職一等梅勒章京。”之後張存仁便參與了後金官制的創建與完善。在這一過程中,開始重視人才。

崇德三年正月,張存仁提出在奴隸中選拔人才。疏言:“臣等竊謂奴仆宜令與試,但限以十人為額。苟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之?”可以看出隨著後金各項制度的完善,對人才的需求極度增長。因此加大了對漢族人才的選拔任用,而這一過程通過一些降將去完成,無疑是加重了降將在後金制度建設中的作用。降將在軍政方面的作用:第一、鎮壓農民起義,“順治元年,孔有德、耿仲明率“天佑軍”隨多爾袞入山海關征李自成農民軍,自成率軍敗退。”

第二、平定地方反清勢力,統一中原。“順治三年,中南地區抗清勢力方熾,清廷授有德為平南大將軍,與仲明等率所部南下湖廣等地征抗清勢力。”第二年便平定了大部分地區。“八月,攻取武岡,俘獲明將劉肇基,湖南底定。”第三、駐防地方,“命孔有德、耿仲明率舊部及新增兵及家眷分赴廣西、廣東駐防。”可見入關之初清廷對降將群體的依賴程度。

第四、作為地方軍政大員治理地方,“喬芳督陝西十年,破滅群盜,降其脅從,前後十七萬六千有奇,西北大定。”故張存仁在大淩河之戰歸降後,在順治初年被任命為閩浙總督,後改任直隸、山東、河南總督。任內卓有政績,屢遇恩詔。可以看出降將在後金入關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參與創建漢軍八旗

漢軍八旗創建之始是在天聰五年,當時皇太極一方面用剛歸附的漢人鑄炮,一方面積極地組建以火器為主的漢人軍隊,隨著戰爭的進行,滿人軍隊的損耗嚴重,為了補充兵員。皇太極為組成一支新的漢人部隊,在天聰七年將分隸滿洲各旗的漢人,每十人抽出一人披甲入伍,得到一千五百八十人組成了這支軍隊,漢將馬光遠作為這支新的漢人部隊的統領。

皇太極在崇德二年將一旗漢軍分為左右兩旗。左旗由漢將石廷柱統領,右旗由漢將馬光遠統領。“至崇德四年,又將這二旗漢軍擴為四旗漢軍。崇德七年,由於漢人軍兵歸附日眾,又將四旗漢軍擴編為八旗漢軍。”這次漢軍八旗首領的任命中有許多大淩河歸順的降將。“其中祖澤潤、祖可法、祖澤洪、祖澤遠四人為祖大壽子侄,張存仁、裴國珍等是祖大壽部下。”“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的部隊也歸屬漢軍建置。”可以看出將不僅深度的參與了制度的制定,而且也深入的實施了制度。

漢軍八旗的主要來源之一是遼東地區的軍隊,因為存在吃空餉等問題,所以歷朝對遼兵的數量的統計並不是十分准確。明初遼東地區的軍隊數量應當在十四萬到十六萬人之間,包括屯軍和戰兵。明中葉以後,遼東地區的軍隊大概只有七到八萬左右。

主要是因為屯田敗壞、軍士逃亡等原因導致兵員數量銳減,遼東地區的軍隊這時雖然與後金展開了一系列戰爭,但兵員損耗嚴重,但是明朝也從內地調來了大量的兵力。遼東都司所屬士兵的和以蒙古兵混合組成的部隊構成了明末在關外的遼軍。

因此關外遼軍將領除了原來的遼將,如祖大壽等人外,還有西北邊鎮出身的將領,這些人不是早年從軍遼東,就是在歷任經略麾下參加對後金的作戰而進入遼東戰區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雖然遼東地區的遼軍有所損耗,但在蒙古兵等混合組成的部隊幫助下,依然保存了不俗的實力。遼東地區的明朝軍隊是漢軍八旗士兵的主要來源之一。

分析資料我們得出,漢軍八旗是以降將為基礎組建而成的。這樣,後金的軍隊就有了滿八旗、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擅長火器,蒙古、滿洲八旗擅長野戰、騎射,互相配合,大大地增強了後金的軍事實力,與此同時,明朝的軍事優勢卻在降低。

二、為後金開疆拓土

1.對抗明朝

在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投降後金之前,只有崇禎二年的北京奔襲戰後金軍主動進入了明朝的統治腹地。但在在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投降後金之後,後金幾乎每隔一年就要與明朝開戰,而且還不是小規模的。後金對明朝的軍事行動明顯增多。

動用的軍隊數量也從以前的幾千上萬變成現在的數萬甚至十數萬,這一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後金經過發展自身的實力得到了增強,有能力發動戰爭。另一方面是將群體給予了他巨大的幫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精神上指的是降將群體為後金君臣樹立了與明朝對抗的信心和決心。

降將對明軍的熟悉,使他們在這些戰役中對後金幫助很大。清軍進入中原後,由於滿洲八旗軍的兵力不足以及不適合在南方征戰,所以在南征中,清廷更依賴於漢軍兵將。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在與明朝對抗的過程中,降將的作用是巨大的。對於明朝而言,“祖家軍”也就是後來的“祖氏家族降將群體”這一勢力是抵抗後金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寧錦防線最主要的兩個點就是祖大壽守的錦州和吳三桂守的寧遠,而吳三桂是祖大壽外甥,因此明廷不得不拉攏祖大壽來維持局面,保住寧錦二城。清太宗皇太極曾說:“明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清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也曾認為:“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

清太宗認為明朝重視祖大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族党甚強”。因此祖大壽的主要價值就體現在他是“族党甚強”的“祖家軍”的首領。因此就後金而言,拉攏到他就能一定程度上打破遼東的軍事均勢,所以對他展開了積極的拉攏,最終明朝的“祖家將”變成了後金的“祖氏家族降將群體”,同時遼東的形勢也朝著有利於後金的方向發展了。

2.出征朝鮮

1627年初,總兵李永芳等人率大軍征討朝鮮。可以看出降將李永芳參與了征討朝鮮的行動。出征前皇太極對阿敏等人道:“朝鮮理應征討,但不是一定要攻取,凡事見機而行。”後金軍接連攻克鐵山、定州、安州、平壤,渡過大同江。

amocity
amocity

  


朝鮮國王李像逃到南漢山城。李俅遣使請和,諸貝勒歷數其罪,答應只要朝鮮派大臣會盟,便班師回國。朝鮮使者走後,後金軍繼續進軍,駐兵黃州,李侏又派人告知已派大臣前來。這時,阿敏要攻打南漢山城,李永芳道:“我們此前曾說朝鮮遣使會盟便即班師,如今卻要食言,是為不義。不如暫且駐兵,等待朝鮮會盟的大臣到來。”但阿敏不聽,於是率軍攻打平山。

由於進展不利,後來,阿敏還是采納了李永芳的建議,命劉興祚、庫爾纏前去面見李傺,締結盟約。可以看出李永芳在出征朝鮮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見降將群體的一部分參與了皇太極對朝鮮的征伐。對於小國朝鮮來說他們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但他依然會對明清戰爭產生影響,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因此後金對朝鮮的征伐,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有利於後金對明朝的戰爭。

三、為後金帶來先進的軍事技術

從軍事技術的角度來看,明清戰局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崇禎四年(1631)發生的吳橋兵變。一直以來後金的技術和軍事裝備都落後於明朝。後金前期軍事裝備簡陋,主要是弓箭和刀槍,取得勝利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野戰,因為後金的騎兵在野戰中能夠發揮出弓箭的優勢,相對而言明軍的火器則在野戰中受到限制。

因此袁崇煥吸取與後金作戰的經驗教訓,在“寧錦之戰”和“寧遠之戰”中率領明軍采取固守城關的策略,借助先進的武器裝備,充分發揮大炮的威力,讓後金大軍慘敗而歸。戰後皇太極總結經驗教訓,認識到先進武器是未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當此之時後金缺少先進武器的問題迫在眉睫,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快辦法便是利用降將。

“天聰六年四月,孔、耿以船百艘載男女一萬兩千餘人,連同軍器、槍炮等,從鴨綠江口鎮江堡登陸降金。”“包括在登州之役中孔有德擄獲七乾名士兵、十萬兩餉銀及三百餘門火炮。”而後金雖然“在漢人佟養性的督造之下鑄成紅夷大炮,但數量有限且操作技術不精。”火炮對於戰爭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場戰役中看出來,孫元化在山海關城頭四周設滅虜炮兩千餘具和紅夷炮五十餘具,使後金軍隊不敢攻打山海關。

明軍在崇禎三年五月恢複灤州的戰役中利用大炮的威力大獲全勝,孫元化曾總結道:“攻灤首功為黃龍營,龍營得力在西洋炮。”火炮帶來的一系列勝利不僅使後金軍隊全面地撤出關內,同時也使明朝備受鼓舞。在這種情況下孔有德、耿仲明的攜炮投降,無疑彌補了後金的短板,使明朝和後金的實力此消彼長。

後金利用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帶來的西洋大炮武裝了自己的軍隊,並積極地研究新型武器。至此明朝武器優勢喪失,先進的武器為以後金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們可以看出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四、總結

首先,降將群體協助在完善後金軍事制度,參建中央官制,創建漢軍八旗的過程中提供了經驗智慧,為後金軍政的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降將群體在為後金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招徠武將。最後皇太極對降將的成功爭取,為最終入主中原奠定了重要的軍事技術保障,使後金在與明朝交戰的過程中再無明顯的短板,大大的增強了後金的軍事實力。

皇太極對明朝降將的成功爭取,使明朝在軍事上優勢逐漸喪失,而後金則獲得明清戰爭的主動權。後金通過“松錦大捷”打破寧錦防線,破壞了明朝在遼東地區對後金的限制,在清入關前後,降將群體發揮了重大作用。皇太極對降將的爭取是這一切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