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4年12月28日 -
:
原創
作者:王大斌
“中華上下五千年”似乎眾所周知,但嚴格來說,但目前“五千年”歷史還是有爭議的,理由很簡單,缺少文字和實物證據;今天看來,不僅是遙遠的夏商兩代,即便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也不完整。正是這個原因,每每發現西周或春秋戰國古墓,其文物大多被定為國寶級;上世紀五十年代,黃河整修時也曾出現一座春秋大墓,專家還發現了一把“殘劍”,卻意外被定為國寶級文物,今天想看一眼還要靠“運氣”。
1955年的河南三門峽,當時正值“大建設”時期,黃河大壩的整修區域也包括了三門峽一段;說起三門峽,此地不僅風光秀美,而且是古都洛陽和長安之間的交通要道,自然也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理論上,三門峽地下也埋葬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當時的科學院和文化部聯合成立一支“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並在三門峽地域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考古活動;公正的說,考古是一項技術含量高且十分枯燥、累人的工作,以這次考古活動為例,從開始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結果收獲甚微,即便有古墓出現,要不等級不高,要不已被前人“光顧”過。
考古隊來到三門峽上村嶺湖濱火車站一帶,一段久已廢棄的古車道下地面發生了塌陷,而且被周圍莊稼或荒草等常年掩蓋;一般人看到這種情形或許會繞著走,但對考古隊來說,越是這樣的地方,反而越容易有所“收獲”。果不其然,經勘測和試發掘,專家最終確定地下有古墓存在,而且規模不小;簡單的說,這次考古發掘收獲頗豐,雖然地面塌陷對古墓造成了一定破壞,但考古隊還是出土了石戈、青銅器、銅鐘、車馬器、兵器、玉玨、石壁等文物,其中一組7鼎、6簋、6鬲青銅禮器也說明了古墓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等級。
說到這或許有朋友已經猜到了,鼎、簋、鬲等流行與西周,“周禮”規定:天子用9鼎8簋、諸侯7鼎6簋,以此類推,隨等級逐步減少數量;如今出現的7鼎6簋,說明其墓主人應是周代的一方諸侯,同時考古隊還發現了一件青銅戈,似乎也證明了這一推斷。戈在先秦時代既是武器,同時也是禮器,如今這件青銅戈上還有“虢大子元徒戈”的銘文;當然,這是翻譯成今天的文字,專家推測“虢”應為歷史上的虢國,“大子”指的應該就是太子,連起來可知,這座古墓應該是“虢國太子墓”。
說到這熟悉歷史或喜歡“三十六計”的朋友應該會想到“假道滅虢”這一典故;其實目前的史料對虢國記載並不多,尤為著名的就是“假道滅虢”和“唇亡齒寒”這兩個典故了,因此如今發現虢國太子墓,這在考古史上也是一大發現。關於虢國歷史,這裏簡單的說兩句,史載虢國曾十分強大,不僅是拱衛周王室的主要力量之一,還是中原諸侯“崇拜”的對象;但隨著時代發展,晉國逐漸強盛,於是就有了稱霸的想法,但想要吞並相鄰的虞、虢兩地並不容易,不僅是虢國的強大,虞、虢兩國的關系還特別好。
為了逐個擊破,晉國先“贈寶”虞國,然後又提出“借道伐虢”的要求。公正的說,當時天下大亂,各諸侯都有稱霸的想法,虞、虢兩國的友好也僅是表面現象;而且“虞公”又得了好處,自然希望借晉國之手滅掉虢國這一潛在對手。乍一看似乎挺“完美”,卻受到了大臣的反對,由此出現了“虞虢相鄰,唇亡齒寒”的典故;後面的故事想來也不用多說了,晉國“假道滅虢”轉頭又消滅了虞國,但這段記載畢竟是後世所寫,是否真實還需要實物證據。
雖說專家暫時未發現“假道滅虢”的相關文物,但考古隊卻發現了一柄“殘劍”;初發現時,這把“殘劍”插在牛皮鞘內,外露“劍柄”以青田玉石制成,這也證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崇高。令人失望的是,或由於年代久遠,這把劍早已斷為數節,鏽毀程度也很高;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是其他文物有這樣的鏽蝕程度,基本會以“報廢”出來,但這把“殘劍”的結果卻很意外,專家更是表現的如獲至寶。原因也不複雜,就因為這把劍的大部分材質是“鐵”;說到這或許有朋友要笑了“還以為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就一段生鏽的鐵器,至於讓專家如此激動嗎?”
當然,如果類似鐵器出現在漢代以後的古墓中,專家肯定不會這麼激動,但出現在先秦時代,這就顯得“稀奇”了;熟悉歷史的朋友或許知道,漢武帝之前的大部分金屬器物都是青銅制成,且不說貴族禮器、用具等,就是以消耗品出現的“冷兵器”也均為青銅材質。追溯漢代歷史,北方匈奴猖狂,雖說在今天看來漢朝十分強大,但面對凶悍且以騎馬速度為主的匈奴,漢兵仍顯力不從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武器太重,同時容易磨損和斷裂,直到漢武帝時出現“鐵制兵器”,雖不能作為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但“鐵器”的歷史地位是不用忽視的。
史料記載漢武帝時期,冶鐵技術還成了“國家機密”,甚至壟斷百年之久,這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王朝的強大;當然,或許有朋友會說“鐵早在春秋戰國就已出現,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大的影響?”這裏說明一下,“鐵”的確早在先秦時代就已出現,但幾乎沒有實質用途,因為冶鐵技藝不夠成熟,那就別說制成戰場征殺的武器了;發現這把“玉柄鐵劍”之前,專家甚至認為鐵器的出現時間就是漢武帝時期。而今發現的“玉柄銅芯鐵劍”在考古史中意義非凡,如果站在兵器史的角度看,其地位甚至不亞於“河姆渡碗”;它也是迄今唯一一把“公元前九世紀,人工冶鐵制成”的器物,因此其才被定為國寶級文物,有人也稱之為“中華第一劍”。
“玉柄鐵劍”就珍藏在河南博物館,但由於鏽蝕太嚴重,一般情況不對外展出;因此今天想看一眼“中華第一劍”的真容,或許還是件靠“運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