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1

《天籟之戰》:從空降年度黑馬到爛尾糊底,到底經歷了什麼?


字體大小:
2017年11月14日 -
:     
 
讀娛

文丨琥珀 編輯丨第二阿累

摘要:《天籟之戰2》依然逃離不了綜二代的魔咒。

不知從何時起,綜藝節目開啟「綜二代」及「綜n代」模式——起初的一些綜後代節目,包括《中國好聲音》都還算不錯,但隨著內容趨同,乏味以及越來越多綜藝開掛這一模式之後,綜二代以及後代整體撲街。就如今年上線的《夢想的聲音2》和《天籟之戰2》就是典型代表,其中《天籟》更是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坐了一趟過山車,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魔咒?

1、《天籟之戰1》空降年度黑馬,第2季為什麼糊了?

且先不說《天籟之戰1》節目總導演是嚴敏(曾擔任過《極限挑戰》、《聲動亞洲》的執行總導演),總導演是李文妤、張勁(曾執導過《花樣姐姐》、《媽媽咪呀》等多檔棚內綜藝)。就先簡單回首一下國內音樂綜藝的模式:1.0時代的素人選秀、2.0時代的星素同盟、3.0時代的歌手PK。比來評去,無非就是:「1個跨界、2個要素、3個套路」的簡單排列組合。

而《天籟之戰1》的模式則意味著開啟了「音樂綜藝的4.0時代」——星素大反轉的時代——星素配對,素人用聲音挑戰偶像,偶像用實力證明自己,24小時明星轉型改編後進行星素比拼決勝。

雖然其模式是搬照韓國綜藝節目《神的聲音》,不算創新。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它依然是非常新穎的,而且是國內第一檔素人和明星之間的音樂PK之戰。

amocity
amocity

  


據傳2016年的第四季度,浙江、東方、江蘇都瞄準了「星素PK」這一模式,東方衛視《天籟之戰1》最先試水,首播即以1.41的收視位列第四,第八期更是取得了35城收視率2.34、52城2.17、雙網破2、全國同時段第一的好成績,引得微博熱議同名話題閱讀20億+,網播量超10億,單期最高1.2億,豆瓣7.4分,甚至以「傳遞價值共鳴「的節目內涵而獲得了《人民日報》的高度讚揚,遙遙領先同期其他音樂綜藝,收割大票粉絲,無疑是2016年度空降的一匹綜藝黑馬。

更讓人意外的是,《天籟之戰1》不僅非常受國內觀眾的喜愛,而且根據 YouTube 最熱音樂類綜藝節目單曲排行 Top 50 最新一組數據顯示(數據統計時間:2017/11/10):

1)《我的滑板鞋2016》——華晨宇《天籟之戰1》(2016);

2)《你不是真正的快樂》——鄧紫棋《我是歌手》(2014);

3)還是《齊天大聖》——華晨宇《天籟之戰1》(2016);

6)《易燃易爆炸》——華晨宇 《天籟之戰1》(2016);

38)《如果你是李白》——華晨宇、范媛媛《天籟之戰1》(2016);

42) 母系社會 - 范媛媛《天籟之戰1》(2016);

48) 南屏晚鐘 - 華晨宇、蘇詩丁《天籟之戰1》(2016)。

根據近幾年已有音樂綜藝資料在YouTube 的全網評比,《天籟之戰》前3占2、Top 50占7,在音樂質量上《天籟之戰1》稱得上是首戰告捷了。以至於2017年10月《天籟之戰》第二季喜訊傳來時,更是引得全網熱議。

但結果卻十分差強人意:在《天籟之戰2》首播時csm52城收視率僅0.6%,遭遇滑鐵盧(貓眼數據統計的收視率為0.2%,豆瓣只有91人參與評價,暫無評分)的情況下,《天籟之戰2》第二期更是遭停播,而第四期仍然繼續差評,甚至引得眾怒,罵聲不斷。以至於讓很多觀眾不禁發問:《天籟之戰1》空降年度黑馬,第2季為什麼糊底了?

2、其實原因真的很簡單——「音樂是底線」

1)是在音樂內容上。回顧每一期《天籟之戰1》,即使每個歌手只有24小時備戰,也幾乎場場都有金曲出爐。尤其是當華晨宇被指定「無字歌」《雲宮迅音》(就86版《西遊記》片頭曲的那幾聲「咚咚咚咚」)時候,原本以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經過十禾的詞+華晨宇的曲的改編,最後效果簡直堪稱驚艷,從「為夢放手」、「孤獨行走」、「不懂以柔克剛」、「他的苦衷沒人懂」、「英雄也頭痛」的孤獨英雄,到「昂首向前」,「睡醒走天涯」,「放縱」的齊天大聖,情感層層遞進,讓人聽得熱血沸騰,依然記得當時一個觀眾的評價是:「從裡面可以看到86版里那個大鬧天宮的孫猴子,也可以看到大話西遊里無奈戴上金箍的至尊寶。」

更不要說《我的滑板鞋2016》了,如果說2016年有年度神曲的話,應該只有這首無二了。但是《天籟之戰2》卻似乎並不注重音樂本身,開始講起了故事。而更直接的轉變則是,不會講故事的音樂人大部分的歌被剪掉。

尤其是第四期,拋開提前到周六播,剪的七零八碎,莫文蔚唱Rap等bug,這一期活生生把華晨宇的「開場曲」,注意是「開場曲」,硬生生挪到了倒數的順位,並且剪的只有2分鐘,讀娛君很疑惑,節目中為何會這樣對待為《天籟之戰》帶來大流量大口碑的華晨宇——而顯然,節目組還沒明白觀眾為何而來,完全不顧音樂本身,全是大篇幅的譁眾取寵的「故事剪輯」,弱弱的問一句,《天籟之戰2》的「底線」是什麼?

作為音樂綜藝的觀眾以及行業觀察者,讀娛君認為所有音樂綜藝的「底線」都是「音樂」。

2)而在節目編排上,讀娛君認為《天籟之戰2》的大遺憾之一,就是不拍歌手們「音樂製作過程」了。還記得《天籟之戰1》音樂總監安棟曾解釋為什麼要安排歌手24小時內完成改編並且全程跟拍:

amocity
amocity

  


「一個音樂人,在24小時全力以赴的話,是能夠把屬於他的音樂做出來的。拿到歌曲後歌手考慮改編的初步想法,和編曲團隊討論。之後做出小樣。其中想法進行實踐差不多三個小時。排練一首歌需要一個小時,剩餘的時間都是留給明星自己去創作。這樣大概的一個基本模型就差不多了。」

的確,全程跟拍的「張力」則是給了觀眾足夠的參與感,解讀歌手的「創作心酸史」,滿足「求知慾」:比如,莫文蔚版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來來回回總共改了八個風格迥異的曲風,電音、舞曲、搖滾等等,最終才確定了在舞台上呈現的英式搖滾版本;而華晨宇版的《我的滑板鞋》則經歷了讓他陷入徹夜不眠的「再創作」過程;費玉清則經常打破「老年人」的作息時間,鑽研歌曲到天明。這些觀眾都可以真實的看到,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艱難」,就像《楚門的世界》,歌手和素人的所有情緒都牽動著所有觀眾,所以最後的「驚艷」才能達到「普天同慶」的效果。

而《天籟之戰2》如宕機一般完全省略了這一步,如此一來觀眾既沒有參與感,也不知道是歌手本人在做歌,還是歌手只是在唱歌。

當然,除了沒拍「音樂製作過程」的大遺憾外,《天籟之戰2》「配對」環節「漏洞百出」的設置簡直就是一個讓人尷尬的「活Bug」:無規則、無公平、無技術含量,全靠嘉賓臨場發揮以及觀眾的自己想像選擇挑戰素人。

以及「賽制設置」,即挑戰、二樓、復活賽都是啥?這冠軍最後咋出來?這樣下去循環往復的比下去,感覺有生之年真的比不完了呢(就這樣成了「有生之年」系列?)

最後是素人,第一期出線的四位素人:張珊珊參加過《超級女生》和《中國新歌聲2》,三郎哈姆更是綜藝的常客,參加過《中國新歌聲》、《我是大明星》、《歌從黃河來》、《黃金100秒》等節目……後期節目組甚至還找來了2016年《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李光,以及《誰是大歌神》的冠軍張夢羽——這是嘉賓還是素人?這一季《天籟之戰2》確定還是星素對決嗎?

3、不管是音樂綜藝的幾.0時代——「投票器在誰手上」

讀娛君拿起筆記本認認真真看了4期,就是沒有看到一個讓人驚艷的素人選手,沒有看到一個驚艷的記錄鏡頭,也沒有聽到一首驚艷的改變神曲,更沒有看到「投票器」究竟在「音樂」手上,還是在「故事」手上。看到的只是大篇幅的「炒作」和「故事」的滾滾濃煙,以及「泯然眾人矣」的音樂內容。

一位天籟粉對此感慨:「《天籟之戰2》已經不再是那個『音樂才是主體,內容才是王道,一切用音樂說話』的《天籟之戰》了。而我,只希望能在節目停播前讓我聽到華晨宇改編的《魂斗羅》。沒錯,就是小時候那個遊戲的背景音樂」。

尾聲:《天籟之戰》的成功在於星素對決,在於音樂不凡的改變…..最終鑄就了天籟IP——如果說它成就於第一季,那麼第二季或許就是這個IP的終點吧。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