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5月27日 -
:
原創
作者:文史談今生
我國特有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農業的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古代帝王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早至兩漢就制定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封建社會,隨著耕作技術的成熟,播種面積的擴大,糧食的產量也隨之增加,對於地主階級來說,土地和糧食就是他們身居高位的資本。糧食是政權穩定的根本,也是民生得到保障的根本,在考古史上,就發現過不少的糧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還是糧食,戰前准備了多少糧食,戰中糧食能不能得到供應,是每一個軍事首領都要考慮的問題。提到歷史上有名的糧倉,不得不提到隋朝煬帝所建的含嘉倉。作為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一位君主,隋煬帝的傑出事跡主要有四件,即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修築馳道。
隋朝含嘉倉初建於隋朝大業五年(607年),隋煬帝建設此倉的目的是儲藏京都東邊州縣的糧食,含嘉倉的規模為史上稀有,共包括倉窖287座,東西寬600米,南北長710米,總面積達到了43萬平方米!因此又叫做含嘉城。想象各地的糧食絡繹不絕地運往倉內,幾十萬平方米的地坑裏全是糧食,著實令人震撼。
含嘉倉被沿用到了北宋,唐朝時,它的規模達到極盛,被譽為“天下第一糧倉”,據史書記載,公元750年,這裏的糧食占全國糧食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南宋後,漢人政權南遷,含嘉倉失去了其實用價值,而後被棄用。
含嘉倉共有287座糧窖,它們呈東西分布,南北成行,非常規整。其中在編號160的倉庫裏,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未發生碳化的部分糧食,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糧食竟然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還保持著活性。為了進一步研究,一些糧食樣本被送到了洛陽農科所培植,神奇的是,時隔千年的糧食竟然發出了嫩芽。
為何千年後這些糧食還保藏得這麼好?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發現了其中的秘密。首先含嘉倉選址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裏水位很低,能防止地下水的侵入導致糧食發黴,另外,倉窖在修好後四壁用火烘乾的。在囤放糧食時也是也講究的,“草木灰順勢攤在窖底,上鋪木板,木板之上鋪席子,席上墊穀糠後再鋪席子”,也就是說用兩層席子夾一層糠,“席子夾糠”法覆蓋後,糧食距離地面至少有半米,而且糧食與糧食之間有穀糠為隔層,這樣即使一部分糧食壞了也不會影響其他的糧食,也能防止糧食過厚導致穀物發熱腐爛的現象。
正是這一步步巧妙的設計和保護,才造就了含嘉倉得以發生“儲糧千年而不腐”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