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5月28日 -
:
原創
作者:語慕枳
縱觀上下五千年,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君王並不多,世人多以為秦始皇算一個,但在偉人口中卻還有一位,那就是“秦皇漢武”中的大漢王朝;大漢王朝的強盛自不必說,雖時隔兩千多年,但至今仍能從古墓中窺得其諸般繁華。就在上世紀70年代,在今天的北京“大葆台”出土了一座漢代古墓,並發現一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黃腸題湊”;說起這“黃茶題湊”已經算得上是重大發現了,可還有一對玉器更讓專家費解,以至於它的真實用途,直到今天還是一個爭議話題。
說這事還要回到上世紀70年代的1974年,當時正值全國各地大搞建設,“葆台村”也在興建一座現代化工廠;就在挖掘儲油罐地坑時,鑽探機械竟從地下帶出了許多木屑和古錢幣,很顯然,這地下應該隱藏著一座古墓。不僅如此,鑽探機械在地下打了好幾個洞,居然都發現了土中有古錢幣等物,這也充分說明了古墓的規模還不小;隨後消息傳出,一支上百人的專業考古隊浩浩蕩蕩的進駐了“葆台村”,而這座大墓的真容也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保護性發掘的有序推進,首先映入眼簾的居然是一堵“木牆”;說是“木牆”,其實是由一根根打磨光滑的條木堆砌而成。一般人或許不知道這是什麼,但考古專家見了卻極其興奮,這些木條就是傳說中的“黃腸題湊”。這裏說明一下,早在1974年,我國的考古專家也僅在古書中看到過“黃腸題湊”的介紹,但實物卻並未目睹過;而這次居然發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黃腸題湊”,專家們自然欣喜不已。說到這兒或許有朋友不是很理解了,究竟什麼是“黃腸題湊”,它的價值又在哪裏呢?
所謂“黃腸題湊”,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漢書·霍光傳》,書中記載“老臣霍光死後,漢宣帝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後人又解釋“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說白了,“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柏木,按向心方式積累成的厚木牆;這種形式起源於什麼年代,今天已無從考究,但在西漢卻盛行一時,僅為帝王才能享此待遇,當然“霍光”是個例外。再回過頭看“大葆台漢墓”的黃腸題湊,其均為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共計14000餘根堆砌而成,僅是柏木木材就有122立方米之多;不僅如此,這些柏木還都要求必須是“黃心”,這樣的木材可不是隨處都有的,說“一兩黃心,一兩金”也不過分。
這堵“黃心柏木”堆砌而成的木牆高約3米,厚0.9米,總長超過了42米;用專家的話說,這樣的規模相當於一片柏木“森林”,而且還都是“百年老樹”。暫且不說其價值多少,僅從其規模就能想象墓主人生前的崇高地位;後經專家反複鑒定,最終確定這就是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據史料記載,劉建乃是漢武帝之孫,但曾有謀反之舉,隨後泄密自殺;這樣的人一則生前是諸侯王,二則曾有“謀反”之事,怎麼可能享有“黃腸題湊”這樣的崇高待遇呢?
這一點也是專家對“大葆台漢墓”的爭議之處。有專家認為:《漢書》曾有記載,當時的諸侯王與漢庭百官同制京師,也就說明諸侯王也可以享用“黃腸題湊”這樣的天子葬制;但劉建身份特殊,畢竟曾作下“忤逆之事”,即便是一代諸侯王,按理說也沒資格享有與皇帝一樣的待遇。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當時的“漢宣帝”仁慈,即便劉建罪大惡極,可畢竟是皇室宗親,因此破格賞賜其“黃腸題湊”,這也是至今較為主流的觀點,至於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調。
劉建能不能享有“黃腸題湊”,這問題還沒解決就又出現了新的疑問,也可以說是兩件不知名的玉器。當然,“大葆台漢墓”發現的眾多精美玉器也是一項重大發現,其中的代表就有“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透雕螭虎玉佩”和“鎏金嵌玉龍頭枕”,這三件玉器都堪稱是國寶級文物;除此之外還有兩件精美玉器最為“奇怪”,器身微微彎曲,頭部則是一只回首顧盼的“鳳凰”。
之所以說它“奇怪”,因為專家也搞不懂這究竟是件什麼東西。古人多喜愛玉器,這點並不奇怪,但說它是“玉釵”吧,以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釵”多為圓柱形,周身筆直;這樣比較容易插入頭發,也不至於把人弄疼。可是這兩件玉器卻是近乎於扁平,而且周身彎曲,如果用這東西固定發型,不僅很難插入頭發,而且很容易把人的頭皮弄疼,這明顯不符合古代“王公貴族”的尊貴理念。
之後就有專家聯想到了“玉觿(xī)”。所謂的“觿”,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當時指的是一種類似野獸尖銳牙齒的東西,因此形狀多稍稍向裏彎曲;古人用牛皮等包裹重要財物,之後再綁上極其複雜的“繩結”,這就是最原始的“鎖”了,而“觿”就是用來挑開繩結的工具,也相當於今天的“鑰匙”。隨著時間的推移,“觿”的形制逐漸演化,又衍生出了木質、石質,之後還發展出了玉質;在春秋早期,人類並未完全脫離原始社會,因此很多地區還在沿用“繩結”,而“玉觿”也在此時盛行過一段時間。
但“大葆台漢墓”乃是西漢時期的產物,此時已基本脫離了原始社會,況且當時尊崇禮儀,“獸齒”普遍被認為是“愚鈍之物”,即便是玉質的飾物也多會被人嫌棄;如今這對玉器雖然做工精美,但明顯不應該出自一位諸侯王的墓中,也正因如此,至今很多專家依然不承認這就是“玉觿”。當然,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考古學家又陸續發現了類似的“玉觿”;但其年份卻多早於劉健墓,因此“大葆台漢墓”中這兩件精美玉器,直到今天依然是專家們的爭論話題之一。
不管怎麼說,1974年這場考古發掘還是成績斐然的,共出土各類珍貴文物400多件;今天還建成了“大葆台博物館”,有興趣的朋友倒是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