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料理
字體大小:
2025年8月10日 -
:
中醫養生肝火旺忌口指南:這5種調味品火上澆油!4道食療方助你滅火養肝
作者:北中醫東方醫院
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主治醫師 李壯
在中醫理論中,“肝火旺”是指肝的陽氣過盛、疏泄失常的病理狀態,多由情緒鬱結、飲食偏嗜或外感熱邪誘發,其症狀包括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痛目赤、口苦口乾、耳鳴耳脹、脅肋灼痛、便秘尿黃、女性月經異常等。肝火旺者,體內已有“熱邪”,需避免助火生熱之物,日常飲食中建議少用以下五種調味品:
1. 花椒: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本藥辛溫藥力走竄,易助長體內陽氣,加重本就鬱滯的熱邪,誘發目赤腫痛、口乾舌燥,甚至牙齦腫痛或皮膚瘡瘍等症狀。
2. 生姜:性微溫,味辛,歸肺、脾、胃經。此物雖能散寒解表,但其辛散之力會“火上澆油”,使肝火更易上沖頭面,導致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如果肝火旺者外感風寒時,不宜用生姜驅寒,可改用蔥白、紫蘇葉等性味較平和之品。
3. 肉桂:性大熱,味辛甘,歸腎、脾、心、肝經。本品屬於大熱之物,直入肝經,易加劇肝陽亢盛,引發血壓升高、失眠多夢,甚至加重高血壓患者的頭痛、眩暈症狀。
4. 大蒜: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中醫認為,凡辛溫發散之屬,皆易耗傷體內陰液。如肝火旺者,常伴有陰虛,如舌紅少苔、五心煩熱諸症,食用大蒜會加重陰液虧損,形成“陰虛火旺”的惡性循環。
5. 咖喱:多含姜黃、辣椒等辛溫香料,性偏熱,其複合熱性會協同作用於肝經,導致肝膽濕熱。肝火旺者食用後易出現口苦口臭、大便黏滯不爽等濕熱症狀,還可能誘發痤瘡、濕疹等皮膚問題。
肝火旺盛者需以“清、潤、平”為飲食原則,適量攝入甘涼滋陰的食材,如清熱解毒的空心菜、生津止渴的黃瓜、平肝降壓的芹菜、潤肺降火的梨、生津化痰的荸薺、清熱解毒的綠豆等。選擇“省酸增甘”之類食物,以養脾氣,如補中益氣的小米、糯米,健脾胃的山藥、清心安神的百合、寧心固精的蓮子、和中益氣的豆腐等。以下推薦4個食療方,起到清肝火,養肝陰,解肝鬱的功效。
1. 海帶綠豆湯
材料:綠豆、海帶、冰糖
做法:綠豆提前浸泡,海帶切絲;二者同煮至綠豆開花,加冰糖調味。
功效:清熱解暑、平肝降火,適合頭痛目眩、口苦口乾者。每周2—3次,若腹瀉時停用。
2. 枸杞菊花茶
材料:枸杞、菊花
做法:枸杞先煮30分鐘,加入菊花再煮3分鐘,代茶飲。
功效:清肝明目,緩解眼乾、頭暈。每日1杯即可,脾胃虛寒者加1片生姜中和寒性。
3. 芹菜粥
材料:鮮芹菜、粳米
做法:芹菜切碎與粳米同煮至粥成,早晚溫服。
功效:降血壓、解肝鬱,改善煩躁失眠。
4. 銀耳蓮子羹
材料:銀耳、蓮子、冰糖
做法:銀耳泡發後與蓮子慢燉至膠質析出,加冰糖調味。
功效:滋陰潤肺、安神固精,調節內分泌。適合晚間食用,改善睡眠燥熱。
溫馨提示:食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