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字體大小:
2019年12月23日 -
:
原創: 閒雲野鶴蔣長華 溫州古道 今天
宇宙玄妙,星漢燦爛,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峰巒相擠,古寺異洞,仙境奇緣,長壽隱逸。
2019年12月14日,正月初一群部分好友相約楠溪雲嵐「旭」哥家中做客,邂逅「池上蓮花」、「林子」。
楠溪雲嵐,位於永嘉著名風景區「陶公洞」門戶。暖陽高照,大家和樂共聚,於是沿路慢行。
陶公洞古寺門口,一石如天外來客,孤兀地矗立於溪邊,奧妙神奇,即使是寒冬臘月,光禿禿的石壁上,眾多的灌木依然是鬱鬱蔥蔥,其中頂部的那顆樹冠展翼如傘,怪不得將其取名為「登仙石」、「世外蓬萊」。
說起這塊飛石,還真的頗有來頭:
三國時,道士王玄貞與其徒朱孺子在洞中清修,服菊花黃精十餘年。一日,他們看見二隻小花狗在溪邊玩耍,朱孺子追趕過去,小花狗就跑入枸杞叢中不見了。他們在枸杞下挖到了形狀如花狗的枸杞老根。王玄貞把枸杞根放入鍋中煮,要朱孺子堅持守候三天,不得睡著。待三日火候到,枸杞老根爛熟時,取汁與師父飲服。三日後朱孺子見枸杞根已爛熟,鍋中湯汁香氣撲鼻,就把枸杞湯偷喝了。師父王玄貞發現徒兒竟偷喝,生氣地趕了過來。朱孺子自知理虧,就逃了出來,一步躍上登仙石。回頭謝過師父,飛走了。元代永嘉縣丞林清源有詩句:「願得幾間明月屋,自種數畝枸杞園。」就是出自這個典故了。原先大若岩山中多野生枸杞,綠葉紫花,多刺灌木,梗灰白色,其果實成熟時呈紅色,屬滋補良藥之上品。在元代以後,來此挖采野生枸杞的人如潮,以至於現在反而看不到野生枸杞了。
陶公洞對面,碧水盈盈,佛光普照,崖壁上有幾尊小石佛。這些小石佛雕刻,都是宋代以前的作品。陶公洞最早稱為石室,到了五代陶弘景在洞內編著道教名著《真誥》和《神農本草經集注》等書後,改稱為真誥岩。但自隋開皇年間孝琳禪師居洞清修以來,陶公洞就成為佛道合居的場所。到北宋紹聖二年,在洞中建起文昌閣。這裡常常是道士在修煉、和尚在念經、士子在讀書,形成了三教和諧共處的景象。南宋時期,永嘉儒教興盛,科考發達,不少讀書士子在佛道兩教的支持下,在洞中苦讀,科考有成。儒教人士的加入,使大若岩進入強盛時期,美名遠播。
「古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陶公洞,就像一部古書,雖曾多次瞻仰過,但每每到此,心中必有一盞明燈,透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和,情不自禁地邁開雙腿,進洞巡視四壁,這不僅僅是那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而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召喚……。
散淡從容,時空召喚。這次我卻毅然決定攀爬洞前山峰獨行瞭望,去探尋陶公洞那神秘的面紗,後國華、培正兄弟也自然跟上。
陶公洞前山峰有一條修葺過的步行道,但久無人光顧,柴禾茂密,且多處塌陷,慢慢而上坐靠松鶴亭,遙望前方一群峰巒柱石猶如並蒂蓮花一般拔地而起,峰峰相擠,嵯峨有致,環列在一座飯甑形的半圓的山上,這就是著名的十二峰。十二峰群峰嵯峨峭拔,氣勢磅礴,奇峰怪石,各有所似,形象逼真。
十二峰(金簡庵)
天然童子住岩巔,寶冠香爐娛目前。
仙掌高擎天柱崛,蓮花香送展旗邊。
雖貪石筍何知味,靜聽橫琴不奏弦。
卓筆漫題犀角賦,石碑苔綠記名賢。
十二峰東面有一座犀牛狀危的山脊,氣勢如虹,這就是響徹「驢友」界的「刀尖上的山脊」——水雲山脊,也有人稱「磨蛋嶺」、「騎馬嶺」。
十二峰下西南,一峰如金鐘倒罩,峰底異洞幽深,廟宇玄妙簇擁,一帶碧藍溪水緩緩而過。這就是陶公洞!
陶公洞,據說是上古神鳥所啄,高56米,深79米,7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納千餘人。裡面供奉的是胡公大帝,每逢正月初一,那是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洞內有漏米洞、白鯗洞,兩洞相隔咫尺,傳說每天流出的大米正好供香客享用,還有白鯗佐餐,後因道士貪心,破壞了這一神奇。
但最為神奇的是胡公大帝坐像下的那一泓泉水,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多雨枯旱,始終盈盈一池,飲之如甘露。故而,據記載洞內多名高僧、道士活到120歲以上,都是飲用這泉水所致。
仰望蒼穹,穿越凡塵,看天觀心,燦爛澄明:
風過,雲過。
風在,雲在。
天空一如靜好!
俯視大地,山河在目,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一滴露水,
一片草葉,
一棵樹幹,
都有生生息息的希望!
元代詩人林清源有詩云:「神仙有樓不肯住,我輩走馬何時閒。願分半間明月屋,自種數畝枸杞園。岩頭獨坐洗塵耳,消此兩澗聲潺湲。」在這一方神秘的土地上,找一兩間明月屋,坐看山色,臥聽泉聲,追尋人生的真諦,是不是很嚮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