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0
字體大小:
2020年4月04日 -
:
禹治水成功,使他在華夏部落聯盟中的威望愈加提高,夏部落的勢力也隨著壯大起來。而此時的舜,已是80多歲的老翁了,他不得不考慮推薦誰來作自己的接班人。
按照華夏部落聯盟的傳統,「讓位」給接位的人,必須經過聯盟中議事會的通過。而且必須事先徵求四岳的意見,四岳「曰可」,才能「告於天受命」。但是這時期的議事會中,四岳已不存在。所以舜就直接推薦禹為華夏部落聯盟中領袖的接班人,並得到了各氏族、部落酋長們的同意,於是「帝舜薦禹於天,為嗣」 (《史記·夏本紀》)。
舜告祭於天,以禹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正式向天下宣布讓位給禹,禹也按照聯盟中的傳統,舜還在時,形式上也和堯薦舉舜為接班人一樣,堯還在時,只是個「攝行天子事」的攝政「大臣」。
這時期我國古代社會已經處於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前夕。因為這時的社會生產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社會財富有了更多的積累。這主要反映在社會經濟的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發展上。
古書中雖然缺乏這方面的記載,但是考古發掘為人們提供了我國新石器晚期的物證。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和耕作技術的提高,必然獲得比以前更多的農產品。
從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的龍山文化遺址中,證明了耒已普遍使用,這就使得開墾土地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的發現,說明了農作物收穫量增多。
而陶器中酒器的增多,表明在這個歷史時期飲酒盛行。古代的酒都是用糧食釀造,沒有富裕的糧食,不可能生產大量的酒。
伴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畜牧業也有較大的發展,尤其比較明顯的是家畜飼養業。我國傳統的六畜:馬、牛、羊、雞、犬、豕已家庭飼養化。這些家畜的遺骨也見於龍山文化的各種遺址中。
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制陶業可以說是手工業部門中較大的一個。在這時期的遺址中,出現了大量的陶器,在製作方面也比從前精細,制陶技術已經發展到快輪製作。在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黑澤光亮的陶器,質地細膩,胎壁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陶」。
這個時期制陶的一個明顯特點是過去那種在氏族村落外的公共場所生產,被有生產經驗的家族所代替。在河北邯鄲澗溝發現的兩座制陶遺址,都是在房屋邊上。除了陶器外,玉器、骨器的生產也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業。
青銅的冶煉和青銅器的出現,說明人類社會由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時代。它標誌著社會關係的巨大變革和社會性質的飛躍。我國自什麼時候開始有青銅器,這是關係到我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問題。
古書中就有在夏代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的記載(《史記·封禪書》)。而與黃帝同時的蚩尤也曾以銅製造兵器。
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一個銅片,比半坡遺址稍晚的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也發現了一個黃銅片。
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相當於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甘肅東鄉林家的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刀。
到了龍山文化時期,在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中,出土了兩件鑄造而成的黃銅錐。在黃河上中游廣大地區內,有的文化遺址還發現了銅渣、石范等。
總之,大約距今6000到4000年左右的歷史時期里,在黃河流域廣大的地區,都先後不同的進入了金石並用的過渡時代(也有學者認為是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在夏禹建國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在一些氏族、部落中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對於原始社會時代的人們來說,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以及飼養的家畜是主要的財富。對於這些財富占有的多少,可以看出貧富的差別。
這一現象,從我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就有突出的反映。其中,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可作典型。
大汶口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是1959年在山東大汶河兩岸的寧陽堡頭和泰安大汶口發現的。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存分布很廣,不僅在山東境內、還延續及江蘇和安徽北部。在河南和遼東半島的一些地方也有發現。它延續時間很長,約有2000年左右(約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左右)。考古學家大體把它分為早、中、晚三期。
從早期墓葬來看,隨葬品雖然有一些差別,但懸殊不是很大。在曲阜西夏侯發現的一座中期大墓,隨葬品就多達119件,反映出墓主是一個富有者。
在大汶口還發現一個氏族制晚期的墓葬群。從發掘的133座墓中來看,有8座無隨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這其中的45座還有豬的下頜骨隨葬,少的一二個,多的四五個,最多的一座有14個豬頭隨葬。有少數墓中還有玉器、象牙器、骨雕製品等貴重物品隨葬。說明當時貧富分化已非常明顯。
一部分富有者不僅占有較多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畜群,而且還占有在我國古代象徵著權力、身份、地位的貴重的玉器、象牙器這一類的豪華奢侈品,說明墓主人並非一般的氏族成員。
在古代社會,手工製品的私人占有和交換的出現,是私有制產生的標誌。隨著產品的增加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加速了氏族成員或氏族間的貧富分化、階級的形成,最終導致氏族制的瓦解,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度產生了。
考古資料證明,我國最早的奴隸,產生在父系氏族社會的父權家長制的家庭中。在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的墓葬中,最早發現成年男女合葬墓,但為數不多。到了父系氏族階段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這種合葬墓就多起來了。
從晚期的墓葬中來看,有的墓中男性在墓穴正中,女性則置於正穴外的小坑中。男性的隨葬品多,而女性的隨葬品則很少,說明男女地位有了差別,女性只居於從屬地位。
從大汶口文化到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從甘肅、青海的馬家窯文化到齊家文化,這種墓葬逐漸增多,其中有的還是一男二女的合葬墓,也有成人和小孩的合葬。這種墓葬中反映出的男女不平等,是階級產生後的一種必然現象。
這些合葬墓中,有的女性有二人,甚至是二人以上,明顯地反映了一夫多妻的情況。這些妻妾的身份地位十分低賤,她們生前是男性家長的奴隸,也是財產。男性家長死後,便被當作殉葬品埋於主人的側面,以繼續供男性家長在「陰間」享用。這種一夫多妻制,是奴隸制度的產物。
我國奴隸制度,就是從這種家內奴隸的發展而形成的。因此,我國最初的階級對立、階級壓迫從原始社會中的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就開始了。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是「亂葬坑」的發現。
河南陝縣廟底溝和鄭州大河村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中,就有人畜同埋在一坑的「亂葬坑」。但更多的「亂葬坑」,還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如在河南有洛陽王灣(三期)孟津小潘溝、登封王城崗、陝西西安客省莊(二期)、河北邯鄲澗溝等遺址的灰坑中,都發現有少則二三具多至七八具散亂埋在一起的人骨架,有的當中還有狗骨架。
邯鄲澗溝遺址中發現一口廢井,埋有五層人骨架,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身首分離,有的作掙扎狀。其他遺址中發現有的人骨架缺腿或斷手,都是殘缺不全。像王城崗小城堡遺址中,有夯土基址下填埋了七具人骨架。這些考古學上叫做「灰坑」的,也就是古人填埋廢棄物的垃圾坑。
這充分證明灰坑、廢井、基址中發現的人骨架,他們生前都是被奴役的,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隸。因此才被屠殺後拋到灰坑中同狗一起填埋,其中也有作掙扎狀的,可能是被活埋的。有的是被殺殉,用作奠基或祭祀天神地祇。
這些資料說明,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國的奴隸制度已經逐漸形成,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也發展到一定程度,階級社會已經來臨。
從我國古代史的資料來看,階級的產生並不等於國家的產生。作為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作為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的國家,在夏禹之前還不可能產生。
雖然在古文獻中有「五帝」之說,但這是傳說中上古的五個帝王。按其時代來說,還是處於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階段。在夏禹建國之前的堯、舜,儘管古書中稱為「帝」、「天子」,但是從他們的事跡來看,仍然還是處於「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大同」時代。
後世所稱的堯、舜、禹三代「禪讓」,正說明堯、舜還是處於地域性的部落聯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堯和舜只是華夏部落聯盟的領袖。舜推薦禹作了華夏部落聯盟領袖以後,又經過幾十年的鬥爭,禹才在華夏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夏王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才能首先在中原這個階級矛盾已經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區應運而生。
(編者註:為了更好地普及我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歷史,我們將從夏商時代開始,對中國歷史做一個連載。本篇系經典中國通史《夏商史話》連載04,歡迎閱讀,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夏商史話》作者為孟世凱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