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字體大小:
2020年8月11日 -
:
優質創作者
走過盤龍城,在偌大的城址之間盤桓,看著暑氣蒸騰中的曠野、荷塘、白鷺,從前的兵戈殺伐之氣一掃而空,只剩下一片蟬鳴和風語,歷史歸於塵埃,就是這種感覺。
1983年,孝感地區下屬的黃陂縣劃歸武漢,當時的決策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下子把武漢的地區歷史向前移了三千年。
清同治九年(1870年),黃陂一本《張氏家譜》記載:“宋元鼎革之際,吾祖德一攜弟國四,由江右饒州餘幹遷徙楚黃陂,落住陂南盤龍城。”在張氏家譜上,還附有一張地形圖,詳細地描繪有盤龍城的四個城門以及東邊的盤龍湖和西北的護城山。但在元代,誰也沒有把這裏和商代歷史聯系起來。
盤龍城不是一座文明和平的城市,而是一座向外擴張和掠奪的城市。商朝人作為青銅民族,覬覦南方豐富的銅礦蘊藏,不惜屢屢發動戰爭。在商代,誰控制住了銅礦,誰就控制住了天下的命脈。商朝是一個青銅王朝,而湖北多銅礦,為了這個重要戰略物資,商朝人駕起戰車,越過江河阻隔,在長江與灄水交匯處,興建城池,鎮撫蠻夷,南金楚銅,絡繹北輸,於是就有了這座盤龍城。《詩·商頌·殷武》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荊。這座城市也許就是武丁南征途中專門修建的。
今天抽空去了一下盤龍城遺址,城池四四方方,分東南西北四門,城中東北角落是宮寢,前後兩進,前面是一個方形大殿,後面是長方形庭院,再後面是一個四室宮殿,牆都是土夯,中間用毛竹夾土作為牆的筋骨,四周散水,還埋有陶制下水道,在那個時代應該算很高檔、很高科技的房子了。
古代《考工記》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茅茨土階,通過遺址現狀來看,所言非虛。
盤龍城是一座方城,巧妙利用本地的水澤以為護城河,城牆寬度可以輕松行駛一輛汽車,城池最高的東北角修建宮室,一是可以躲避南方常見的洪水,二是可以瞭望城外,在那個鐵器沒有出現、青銅器非常珍貴、大部分人還在使用木器和石器的時代裏,要攻破這座城市是根本不可能的。
盤龍城北門外有一條壕溝,壕溝旁有一座丘陵,商人墓葬區就在這裏,有人生,有人死,一代一代,累骨成丘,說明這座城池的運作並沒隨著南征結束而放棄,商朝人和他們的軍隊在戰爭結束很多年後依然在駐守。
我們的歷史書上,將我們華夏民族描述成為一個文明禮儀之邦,描述成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但是從黃帝到夏商周三代,其實我們是一個崇尚戰爭和武力的民族才對。
黃帝造戰車,所以被稱為軒轅氏;周人稱天子為王,王這個字,本意是大斧頭。可見我們老祖宗是非常好戰也非常熱衷於武力征服的。
江漢地區的歷史,因為楚人的興起才見諸史冊,如果沒有這座盤龍城,我們會一直以為在商周時代的江漢地區,沼澤四布、鱷魚橫行、人煙稀少,不與中原互通往來,看了這座盤龍城遺址,感覺古代的江漢地區應該很熱鬧,有城池、有采礦業、有戰爭和掠奪,只不過沒有文字記載罷了!
走在盤龍城遺址之上,想著這座孤懸商朝領土千裏之外的城市,我非常地好奇,這樣一支軍隊是如何抵達這裏,又是如何維系軍事後勤供應,又是怎麼處理與被占領地區土著居民之間的關系。如果更多的考古發掘能夠告訴我們答案,我們華夏文明的早期歷史可能也要重寫。這就是盤龍城對我們的重要意義。
盤龍城是一個特別適合徒步的地方,沿著城牆遺址曲折而行,城池內的居民只有野樹荒茅,城池外,漢口高大的樓影靜默無語,立在淡淡的煙霾當中,咫尺之遙的長江水淺如盤,行舟像螞蟻一樣爬過。我走過一片苦楝樹林,群鵲飛過,這太陽還是遠古的太陽,這城池還是遠古的城池,當初那些身披皮甲、駕駛戰車、手揮銅鉞、幹戈南指的武士們都到哪兒去了呢?雄赳赳地來,又是以什麼樣的姿態走的呢?
作者:共聚西窗記
圖片:西窗記
來源:俞倉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