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14日 -
:
優質創作者
但是為何恐龍在稱霸地球上億年的時間裏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文明,而短短兩百萬年的人類卻產生了文明?假設恐龍存活到現在,它們能產生文明嗎?
01 恐龍為何沒有產生文明?
一個物種產生文明的根基是什麼?大腦的發達程度
!雖然文明的定義各不相同,但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以使用工具為起源
後發展起來的文明,最後可擺脫先天物種本身的限制。一個文明誕生的最基本條件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只要曾經大規模存在過,就會變成化石證明其產生過文明。即使某天人類文明消失了,留下的建築和塑料盒會變成化石證明地球曾存在過文明。
然而在出土的成千上萬、數百種恐龍化石中,沒有發現有工具or建築的痕跡,伴隨的只有殺戮其他動物的證據。
目前關於恐龍的一切都是來自化石,而大腦的軟組織無法保存幾千萬年,但科學家依然有方法推算出了恐龍的腦容量大小。據研究資料表明,整個恐龍家族成員的大腦平均只有一個核桃大小
,與其龐大的身軀不成比例。其中腦容量最大的恐龍是傷齒龍
(Troodon),相對其他恐龍而言,其大腦較大、臂長、爪子也靈活,被譽為是中生代最聰明的恐龍。
為推斷出恐龍的智力有多少,科學家根據腦容量與體型之比設計了一個“EQ”模型。這個“EQ”不是情商,而是“腦形成商數
”(Encephalization quotient)。結果顯示:人類的系數為5.0到8.0之間,瓶鼻海豚3.6,黑猩猩2.5……傷齒龍為0.7。後來在科幻作家的描述下,傷齒龍最後演變成“恐龍人”。
但進化的本質不是為了產生文明,而是生存。對於支配其他動物恐懼的恐龍來說,它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當時的環境,目之所向,沒有對手,只有自己和同類。食肉恐龍只要體型夠大,就能夠碾壓一切;只要速度夠快,就能分一杯羹;反之,草食恐龍也一樣。而在溫暖、食物充足的中生代,到處都是巨大且緩慢的草食恐龍,隨便一抓就能吃飽。所以與其浪費能量用在發展智力上,還不如長得更大或更快,打敗競爭對手和獵物就好了。還有這種軍備競賽是無止境的。
換句話說,恐龍大多是一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的巨獸。
其實在小行星撞下來後,恐龍並非瞬間全滅絕的,幸存的恐龍也經曆了百萬年的掙紮。撞擊後環境劇變,導致食物減少,於是恐龍也開始往小型化發展。但它們小型化的過程中碰上了哺乳類,恐龍的“粗放型”狩獵能力對上哺乳類的“精細型”捕食能力,被碾壓得一無是處,根本原因源於智力不足。最後地球也沒有給恐龍“OT”的機會,只能黯然退出歷史舞台。
02 人類為何能發展出文明?
人類的誕生可以說是一種偶然的必然。在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開始興起
。而在侏羅紀時期,當時地球的植物大多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比如銀杏、蘇鐵和松柏等等。也因蕨類、裸子植物營養較低,在消化時間長和消化效率低的情況,草食恐龍的腸道空間需要更大,體型也隨之增大。科學家表示,如果草食恐龍的主要食物是被子植物,那恐龍的體型可能會普遍小型化。
那被子植物的出現跟人類有什麼關系?有,因為被子植物會開花結果,令靈長類動物進化出雙手。
在史前時期,沒有爪子、天然的盔甲或毒腺,靈長類似乎注定會永遠成為受害者。在空曠的大草原上生活十分殘酷,需要時時抬頭警惕隱蔽的掠食者,這種習慣促使靈長類養成了直立的習慣。而被子植物的開花結果,令靈長類無需冒險進入大草原覓食,只要采摘樹上的果實即可。
環境的選擇壓力下,靈長類進化出具有抓握功能的前肢。不過要想摘到樹冠上的果實,對身體的攀爬活動能力及手的分工、精細動作要求更高,進一步對靈長類大腦皮層的刺激。加上群居的習性,交流、協作產生了語言,導致雙手塞滿了棍子和石頭……最終導致了現在的我們。
03 如果恐龍存活至今,會產生文明嗎?
至於如果恐龍存活到現在是否會產生文明?大概率不會。因為被子植物的興起,開花植物較容易消化,恐龍的體型可能會變小,一樣會撞上了地面上的哺乳類。但不會影響到樹棲的靈長類,它們的生態位不會發生沖突,最後還是會出現人類。隨著人類遍布全球,恐龍可能會猛獁象和其他一些大型動物一樣,在長矛和石頭的圍捕下,不可避免地遭遇沉重打擊。
不過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曾發表於《自然史》雜志上的一篇研究稱:“如果小行星沒有使恐龍成為歷史,那麼意識就不會在我們的星球上進化。自三疊紀以來,哺乳動物就一直存在。如果不是因為滅絕事件,我們的毛茸茸的祖先仍將生活在灌木叢中。”不過他同時也補充,恐龍不會發展智力,因為超出了爬行動物的本身能力。
當然,這些說法只是假設,我們永遠證實不了。
結語:
很多人認為,人類的出現是個偶然,但其實也是必然。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是一個漸變的複雜化過程。基因的複雜化,提供了更多突變的可能性。而突變是偶然的,最後肯定會出現必然,畢竟偶然和必然是對立統一的。
但如果靈長類一開始就具備了鋒利的爪牙或毒腺,人類也許永遠不會出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