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物

《父親的生物學意義》:我的老父親,可能和我想的不一樣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23日 -
:       
 

這是紀錄片的第一個實驗,實驗的結論是寶寶能對父親的聲音做出反應,對於我來說,這個實驗是個很不好的開頭,以父親和母親作為變量,而父親和母親還有以懷孕人和非懷孕人、男人和女人等其他因素影響結果,以及先後順序是否會影響結果等。以及父親是自從胎兒進入孕育狀態便開始呼叫是否是重要原因呢?

當然可能因為時長的原因不可能全面的展示,盡量以主持人表達觀點,但這是錯的,於我而言這部紀錄片將增強它的說教意味,而降低它的權威性。

實驗二、嬰兒是否影響父親的泌乳雌激素的分泌?(女性化)

實驗內容:通過收集血樣測試激素含量。

實驗組:單獨收集父親的血樣

對照組:讓父親懷抱嬰兒5分鐘,再收集父親的血樣

實驗結果:激素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補充條件:這位父親是受訪男性中百分五十五產生擬孕而發生惡心、嘔吐現象的。

異議:另外百分之四十五並無樣本。

實驗的結論是父親因為嬰兒的到來大量分泌雌性激素使自己去和母親感同身受以幫助嬰兒的誕生而養育,但父親作為一種人類的身份,是否是因為其他問題而導致的嘔吐,例如不好聞的?

場景:產房中的男性

場景展示:在男性的親撫下,女性誕生了孩子。

展示原因:產房中的男性為女性提供了愛情荷爾蒙(催產素)的分泌,減少了子宮收縮的痛苦;如果男性狀態不好(焦慮等)反而會增加生產過程的痛苦。

在一段漫長(思維上的)的敘述裏和鏡頭語言裏,我們被灌輸了一些知識,在填鴨式的視頻裏。

實驗三、父親尋找父系象征

實驗內容:通過腦部掃描測試腦區域的活躍性。

實驗組:給父親看未見面孩子的照片——腦決策區活躍

對照組:給母親看未見面孩子的照片——無反應

該實驗以父親和母親對自己基因的延續的確認為方向,通過掃描腦部的方式去證明父親存在尋找父系象征的現象。

這是我比較能接受的知識內容,因為我可以通過日常去佐證,即使是很短的畫面,也給予了我思考方向。

不過是否存在因為本能性的去識別危險的行為的天賦,存在疑慮。

實驗四、父親對待孩子態度的變化(女性化)

實驗內容:通過觀察對比父親和單身男性的表現

實驗組:父親抱著自己孩子毯子包裹的玩具寶寶,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進入日常狀態,之後播放嬰兒哭聲查看反應,再從父親手中接回。——父親表現得耐心、且關注玩具寶寶、嘗試安撫玩具嬰兒。

對照組:單身男士抱著毯子包裹的玩具寶寶,在實驗人員的幫助下進入日常狀態,之後播放嬰兒哭聲查看反應,再從單身男士手中接回。——不能使嬰兒舒適,且厭煩嬰兒的哭聲。

異議:毯子是第二個變量,以及父親懷抱嬰兒是作為一種技能學習得到的。

我是個哥哥,我有過懷抱嬰兒的經曆,我不認為這種技能是天生的,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是單身男性的原因,所以我對實驗的結論很排斥,極力的想去否定它。

場景:奶爸集會

”直到累趴下“群體裏,父親在這裏交流育兒經驗。

實驗五、父母親對待和孩子的遊戲態度(男性化)

實驗內容:在實驗室內讓父親、母親和孩子分別玩耍,觀察現象。

實驗組:父親帶孩子在實驗室玩——追逐遊戲、成人語言、盡量擴大安全範圍。

對照組:母親帶孩子一種並不投入的許可式遊戲。

實驗的結論是父親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遊玩和更多的語言學習,父親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們認為他是一個有趣的家長或者說年長的遊戲夥伴。

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並且這喚起了我許多關於過去的記憶——那些比較深刻的記憶。

可能因為人種特征或者角度問題,我看到的是相對強壯的父親,如果是文弱些的父親是否也會有這樣的行為呢?我存在疑慮。

場景:單身父親的撫養

一位單身父親攜帶自己孩子的日常。

場景:足球場

一場由爸爸與少年組織的活動。

實驗六、探討沖突的緣由(男性化)

實驗內容:通過觀察親子的探討沖突來源的交流方式

1號家庭:

實驗組:父親——反對(律師的爭辯)

對照組:母親——我理解你

2號家庭:

實驗組2:父親——規定(公司合夥人開會)

對照組2:母親——從人際關系出發

1號家庭和2號家庭分別是女兒和兒子,實驗的結論是父親更加的尋求理性而母親更加追求感性的交流方式。

這是所有實驗裏,我認為最好的實驗。

這個實驗不由讓我和上一個實驗聯結起來,幼年時,父親盡力擴大安全限度,以幫助孩子解決生物方向的學習;成年後父親不斷縮小安全限度,以幫助孩子解決社會方向的學習。

實驗七、是否缺失父親的女兒的合成照片

實驗組:A

對照組:B

因為對歐美人面貌不熟悉,不做贅述。

實驗的結論是缺少父親會讓女孩的各方面更加的快速成熟。

實驗八:父親是否影響女兒的擇偶觀(男性化)

實驗內容:通過讓志願者做關於丈夫和父親的連線題。

實驗結論是父親影響了女兒的擇偶觀。

這在我覺得是必然的,在發展心理學裏,人類存在一個戀父或者戀母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否能安全度過影響著孩子的人際交流。

況且所謂的愛情是在漫長的陪伴裏生根發芽的,而這世界上,在成年前,有誰可以比得上父母親的陪伴和了解程度呢?

不過我覺得實驗的過程有些草率,既然存在了電腦合成、那為什麼不電腦分辨呢?

當然,如果考慮到擇偶的主體是人,那當我沒說過。

觀後感:

紀錄片的整體以一種結論式的實驗給予你知識,但不給予你發現的過程。

作為一部展現真實的紀錄片,他可能表現得很好,但是對於我來說他給予得感官是不好的,迅速的跳躍實驗過程或轉述實驗結論,給人一種開了瓶蓋的可樂倒在地上然後帶走了瓶子的感覺,我希望的紀錄片是可以去讓你發現、給予你一些專業人士的看法,這樣結合在一起給予一種思考的過程、給予一種內化的過程。

紀錄片的主體是父親,他通過分年齡階段講訴父親在不同年齡層次的不同風格的父親的角色去營造一種父親是很重要的感覺,雖然最後的收尾中,有提到母親的作用也是一樣重要的,但是我們可能需要一部其他的紀錄片去中和這部紀錄片,讓我們意識到父親的荒誕。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是合格的,也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是健碩的。

最後,這是一部可以給你帶來新的看待問題方向的紀錄片,雖然是填鴨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