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06日 -
:
01
海安博物館
海安博物館,館址設在民國時期江蘇省省長、愛國老人韓國鈞(紫石)先生故居內。這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晚清建築,青磚小瓦、火巷回廊,火車車廂式小花廳是當年韓國鈞先生倡議召開的“聯合抗日座談會會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海安縣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為1085平方米,館藏文物1100餘件。辟有“韓國鈞先生生平業績展”、“館藏文物選展”、“聯合抗日座談會會址”、“韓國鈞先生故居”、“陳毅會見韓國鈞的西花廳”、等。1995年被江蘇省文化廳、公安廳評為“館藏文物安全年先進集體”,1996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社會事業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被江蘇省文化廳表彰為“江蘇省優秀博物館”。
角斜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角斜紅旗民兵團史績陳列館,坐落在黃海之濱,北淩河畔,是角新橋南東側的一幢金黃色琉璃瓦建築,它與相輔而建的民兵紀念碑、革命烈士陵園、射擊場,將角斜民兵99的理念、傳統、精神、戰績融匯成富民強兵的濃烈氛圍。
02
青墩遺址
青墩遺址,位於海安市城西北部約28公里處,發現於1973年8月。2006年3月,經國務院審批,青墩遺址成為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青墩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青墩古人在麋鹿角上留下的刻畫符號。許多專家認為神秘的刻畫符號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還早2000多年。中國易學研究會會長張政烺先生則據此認為是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
1973年8月,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大隊為建居民點,開挖了一條縱貫全村、長236米的青墩新河。開挖河道時,發現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麋鹿骨角、獸骨等古代遺物。
1976年春,南通博物苑派人到青墩調查,采集、征集了一些出土遺物,其中有不少屬於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墜、玉環等玉器。
1977年11月,南通博物苑組織相關人員在青墩新河邊開了兩個探方,發現了罐、盆、釜、缽、鼎、豆等陶器和大量獸骨化石。
1978年春天,國家文物局和文物出版社在南京召開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文化學術討論會,南通博物苑的代表在會上出示了他們在青墩的發現,引起與會者的高度重視。
1978年4—5月、1979年4—5月,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會同南通、無錫、連雲港的考古人員連續兩年,對青墩遺址進行了面積達490平方米的大規模發掘,出土新石器文物1000餘件。
青墩遺址有三個文化層,中、下兩層文化的年代大致分別為距今5000—5500年(公元前3000—公元前3500年)和5500—6000年(公元前3500—公元前4000年),上層已屬良渚文化時期,距今應在4500—5000年(公元前2500—公元前3000年)之間。
青墩遺址下層9個探方都發現有不少數量的保存尚好的建築木構件和柱洞遺跡。其中建築木構件有木樁、圓木條和小板等。在第15號探方內,即發現木樁和圓木條達32根之多。木樁的下部多數從四面砍削成網錐形,少數從一面砍成陡直的斜面。這些木樁一般都豎直地捕入最下層的青沙生土內。圓木條和木板也是人們加工了的建築構件,有些圓木條端部還有砍鑿來的卯榫。豎立的木樁可能是當時“幹欄式”房屋的下部木架結構部分;圓木條和木板則可能是屋頂、牆壁和地板的殘餘。
青墩遺址的墓葬分布十分集中,發掘的98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全部在T5,T7—T15的10個探方內,應是公共墓地。墓葬一般為淺坑掩埋,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一般只能容納屍體和隨葬品。青墩遺址墓葬以單人葬為主,大都是仰身直肢葬。墓葬頭向有很強的趨同性,大部分向東,頭向的一致反映了某種共同的信仰,頭向向東似與太陽崇拜有關。
青墩遺址發掘出的主要是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及大量動植物化石。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鑿等。陶器有夾砂褐陶和泥質灰陶、黑陶、紅陶四個陶系;骨角器有骨鏈、骨鏢、骨鑿、骨耜、骨扳指和角錐、角耒、角紡輪等,以及刻紋鹿角;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鑿、石鏟、石鋤和紡輪、裝飾玉器等,並出現仿石斧制作的帶柄陶斧;此外還有幹欄式建築和偏梗型碳化稻穀遺跡。
中國考古界曾困惑於“長江以北、運河以東地區的文明史從何時算起”,而青墩遺址的發現就回答了這一問題”。青墩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經過對下文化層出土木樁進行碳14測定,這一遺址距今5035±85年(樹輪校正值5645±110年)。在這之前,對這一地區的歷史起源,相關志書一般從西周算起,距今2000多年。而青墩遺址的發現,使海安及其相鄰地域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同時為確認江淮東部存在獨立的原始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中國最早的“幹欄式”建築遺跡是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而在海安青墩發現的大量建築木構件和柱洞遺跡表明,五六千年前長江北岸的青墩古人已和浙江河姆渡古人一樣掌握了“幹欄式”建築技術。
03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南京軍區青年官兵傳統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蘇中戰役的偉大勝利,南京軍區、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在蘇中戰役指揮中心——海安興建紀念館。
紀念館景區占地30畝,約21000平方米,建有紀念碑、陳列館、國防園、廣場等。紀念館通過現代手法藝術再現了蘇中戰役經過、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並珍藏數百件革命文物史料,是蘇中戰役和粟裕研究的重要陣地。景區內景點眾多,有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刺刀”、“中華第一捷”碑廊、以及“蛟龍爭雄”、“霞映紅櫻”、“煙籠水鄉”、“雄鷹展翅”等。
04
江淮文化園
江淮文化園,坐落在江蘇省海安市,占地260多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古典園林景觀,三萬平米湖面環繞,以江淮歷史文化為底蘊的人文景觀。整個園區由四大景區組成,即白龍故裏景區、先賢景區、鳳山書院景區和中國名人藝術館群景區。
白龍故裏景區包括數萬平米的白龍湖,數十座亭、台、樓、閣、榭、軒、廊、橋,以及幾百種奇花異草、古樹、奇石,特別是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樹種——紅豆杉,在我們景區已成功移植成林。
先賢景區恢複的是海安古建築,為與海安結緣的三位歷史賢人文天祥、範仲淹、胡瑗(安定)而建,是紀念先賢,啟發教育後人,發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地方;鳳山書院景區亦是海安古景觀的恢複,是曆代先賢大儒、學者敦教化倡文明的重要場所。
中國名人藝術館群景區則由數座古式建築和十一棟歐式建築結合而成,作為國內外有影響的知名藝術家辦培訓、搞創作、辦展覽的基地,已有十多位藝術大家、名家走進了江淮文化園景區,並陸續布展、開館。目前有六家藝術館開館,分別是侯康乙賞石藝術館、劉萬年藝術館、吳向明國禮藝術館、胡建雄書法藝術館、王建梓藝術館、羅楊書法藝術館。
05
新四軍聯抗烈士陵園
新四軍聯抗烈士陵園,位於海安市墩頭鎮千步村32組(原千步鄉厲家窯)。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紫石縣政府和“聯抗”部隊為安葬在抗戰中犧牲的159名(現葬161名)將士而建,始稱“聯抗”烈士墓。1998年,黃逸峰同志骨灰安葬於陵園內。2005年,將原紀念室擴建為紀念館,布展面積230平方米,展出珍貴歷史文物、史料300件。2002年10月,江蘇省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2月,南通市旅遊局公布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1940年10月,新四軍在蘇中地區為執行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穩定江淮大地各雜牌武裝,團結爭取他們共同抗日,在陳毅同志的精心策劃下,在曲塘鎮成立了一支團結抗日的特殊武裝部隊,定名為"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遊擊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部",簡稱聯抗部隊,並指定由我地下党員、國民党中將身份的黃逸峰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