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什麼是珠峰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11日 -
:        
 
環球網國內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如果山峰有性格

它一定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

坐落於世界屋脊之上

矗立在群山之巔

「世界最高峰」是它獨享的殊榮

它是珠穆朗瑪

amocity
amocity

  


是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神聖坐標

站在珠峰峰頂看日出,巨大的山影形成完美的三角形,頂尖正好觸碰到地平線。圖據北京大學2018珠峰登山隊

造 山

山峰的誕生

要從距今約3.6億年前的遠古時期說起

那時,地球上僅存在兩個超級大陸

北半球的勞亞大陸

南半球的岡瓦納大陸

兩者之間是廣闊的古特提斯大洋

距今約3億年前,隨著板塊運動

勞亞大陸一分為二

形成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

岡瓦納大陸徹底解體

其中的羌塘、拉薩地塊漸漸漂移

跨過赤道最終加入北半球

形成今天青藏高原的核心

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示意圖。圖據

星球研究所

大約6500萬年前

印度次大陸筆直地向歐亞大陸衝來

並最終狠狠撞上歐亞大陸

構成5億年來地球最重要的造山運動

沉睡千年的青藏高原劇烈抬升

形成綿延的喜馬拉雅山脈

勾勒出印度-歐亞板塊間的邊界

也構建出今日世界的頂點

從絨布寺眺望珠峰。圖據北京大學2018珠峰登山隊

但從地質研究的角度看

珠峰並不是一整塊固定的岩石

而是由自上而下的三個部分組成

依次是珠穆朗瑪組、北坳組和絨布組

珠穆朗瑪組是山峰的頂部

常年積雪

海拔在8600米以上

天氣晴朗的上午

從珠峰北坡大本營望過去

常能看見一條白色的雲帶

迎風招展,宛如旗狀

這就是珠峰標誌性的旗雲

研究發現

珠峰南北坡在7500米以下多冰雪

而北坡和西南坡在7500米以上多碎石

當陽光照射

碎石增溫形成沿山坡向上的氣流

冰雪升華為造雲提供了條件

2020年5月7日,珠峰上同時出現迭浪積雲、莢狀雲和旗雲。攝影師馬春林

旗雲之下

珠峰的大部分岩層屬於

7000米至8600米的北坳組

北坳組又可分為上下兩部分

上部位於8200米至8600米之間

稱為 「黃帶」

故名思之就是

裸露在冰雪外的黃色岩層

在那裡,科學家發現

岩石經歷了巨大的變形和地質變化

岩層的拉伸率達到150%

表明珠峰歷史上的高度

曾經超過1萬米

珠峰雪融後露出上層的不同地質成分。圖據中科院之聲

北坳以下

從海拔7000米到山腳

是由石英片岩和薄層石英大理石

構成的絨布組

這裡是珠穆朗瑪峰的基底

也是喜馬拉雅山脈冰川最集中的地方

據統計,整個喜馬拉雅山脈

冰川面積約30000平方公里

而珠峰地區就有1976平方公里,約占6.6%

其中最大者為北坡的絨布冰川

全長22.2公里,寬9.4公里

從海拔7790米的營地回望絨布冰川。圖據北京大學2018珠峰登山隊

由於發育在乾旱的珠峰北坡地區

絨布冰川末端形成了世界低緯度地帶

最美麗、最奇特的冰塔林景觀

一座座冰塔連綿不斷、氣勢非凡

冰塔融水匯成冰川湖

明鏡似地倒映著座座冰塔和山峰

或是匯成冰河,在冰塔間融蝕成谷

冰塔周圍,冰橋、冰芽、冰蘑菇

猶如冰雕玉縷的「藝術品」

讓珠峰成為名副其實的冰雪之域

2020年5月9日,珠峰海拔5800米至海拔6500米的冰塔林。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測 量

相比珠峰的年齡

人類發現珠峰的歷史要短許多

已故著名地理學家林超曾在論文

《珠穆朗瑪峰的發現與命名》中寫道

「最先發現珠穆朗瑪峰的,

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同胞,

他們給予這個峰以名稱。

但是把這個山峰,

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在地圖上的,

則是1715至1717年

到西藏地區測量的我國測量隊員

勝住、楚兒泌藏布和蘭本占巴。」

他們的測繪成果

體現於我國首次用現代技術

對國土進行測量並繪製的地圖

《皇輿全覽圖》中

在這幅地圖上

珠峰以山形符號被標出

並定名為「朱母郎馬阿林」

勝住3人入藏時攜帶的四游標半圓儀,可用於測量高度或距離。圖據故宮博物院

但在當時西方的詞典中

卻長期找不到「珠穆朗瑪」這一詞條

西方世界普遍認為

是英國人發現了世界最高峰

並稱它是「埃佛勒斯峰」

1851年到1865年間

為侵略擴張服務的英屬印度測量局

在印度境內遙測珠峰

並用前任局長「埃佛勒斯」之名

為山峰命名

為聖潔的珠峰打上了殖民的烙印

國力衰微的近代中國

大片國土都被帝國主義列強侵占

中國文獻所記載的地名

在列強眼中自然分文不值

所以,儘管中國人最早發現了珠峰

但「珠穆朗瑪」這一名稱

是在200多年後,中國站立起來時

才堂堂正正步入世界

從尼泊爾境內拍攝珠峰日落。攝影師@高承

作為地球之巔

人類對珠峰的認識

最初是從測量其高度開始的

1852年,英國人在印度平原上

採用大地三角測量法

測出珠峰高度為8840米

20世紀初期,印度當局

又從大吉嶺附近測算得出

珠峰高程為8882米

300多年來

多個國家都獲得過珠峰的高程數據

但由於測量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地球之巔到底有多高

始終沒有定論

印度大三角勘察。圖據中科院之聲

新中國成立以後

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

要精確測量珠峰高度

1966年至1968年

中國科學院跟國家測繪總局合作

首次對珠峰高程進行了測定

在此基礎上,1975年

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

通過豎起3米高的測量覘標

實現精確觀測

最終算得8848.13米的海拔高程

得到世界廣泛認可

珠峰測量。圖據中國自然資源報

此後,各國科學家又先後

對珠峰進行過10多次測量

到2005年

我國首次探明峰頂的冰雪厚度

獲得8844.43米的峰頂岩石面海拔數據

成為至今仍被使用的珠峰高度值

由於青藏高原地區是全球板塊運動

最為劇烈的地區之一

珠峰的高度仍在不斷變化

人們從未放棄嘗試利用新技術

尋找更精確的珠峰高度

5G基站、北斗衛星等大眾化應用

如今已經覆蓋世界最高峰

航空測繪、衛星測量等高精尖技術手段

也將全方位幫助人類

更加深入地了解珠峰的前世今生

珠峰大本營之上,海拔5300米的5G基站。

繼1975年、2005年後

珠峰高程測量工作

在今年春天再次開始

目前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

已經到達海拔7028米的北坳營地

如天氣條件允許

隊伍計劃於27日登頂並進行測量

2020珠峰高程測量路線圖。視頻據自然資源部

生 態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

而且氣勢磅礴

在它周圍20公里的範圍內

群峰林立,山巒疊障

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

海拔8516米,是世界第四高峰

東南面是馬卡魯峰

海拔8463米,位居世界第五

amocity
amocity

  


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

西面是7855米的努子峰

和7145米的普莫里峰

在這些巨峰的外圍

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

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

海拔8585米

西面有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

和8046米的希夏邦馬峰

形成群峰來朝、峰頭洶湧的壯闊場面

萬山林立的天境中

得益於較低的緯度

和近似東-西方向的走向

珠峰又呈現出南北坡迥異的自然帶

堪稱山地景觀博物館

南坡緯度偏低

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強烈影響

尼泊爾及我國境內的嘎瑪溝、絨轄溝等

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

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沿山谷一路蔓延

構成青藏高原最精華的景觀

相比之下

北坡降水少,氣候寒冷乾旱

加之北坡大部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

導致4000米以下的自然帶缺失

具有典型的大陸性高原生態

海拔4300米

西藏定結縣

罕見的高寒濕地

吸引來了高原鳥類黑頸鶴、赤麻鴨

也為岩羊、藏野驢等哺乳動物

提供了庇護的場所

黑頸鶴在薩爾鄉的一處濕地上悠閒覓食。人民日報記者 鄧建勝 攝

海拔4900米

坐落著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寺院絨布寺

這裡是普通遊客遊覽的終點

也是珠峰大本營之前最後的文明

海拔5200米

加吾拉山口

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

依次展開

前路漫漫,只待征服

攀 登

發現珠峰以來

登頂珠峰

就成為全世界探險家

津津樂道的話題

1921年,人類開始挑戰珠峰

其中就有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

在多次嘗試未果後

他被問起為何還要攀登珠峰

馬洛里回答說

「因為山在那裡 」

這句話成為登山界的傳世名言

直至1953年5月29日

來自紐西蘭的英國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

與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一起

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

成為人類有記錄以來

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艾德蒙•希拉蕊(左)嚮導與丹增•諾蓋(右)

1960年5月25日

中國登山家王富洲、貢布、屈銀華

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第一次將中國人的足跡

留在世界之巔

到今天整整60年

1975年5月27日

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

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

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從左至右,依次為屈銀華、王富洲和貢布

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征服珠峰

既反映了人類探索自然的求知精神

也成為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正如珠峰的誕生之於人類的歷程

山的故事

其實更多是人類的故事

人類賦予它最高峰之名

才有了對高度的一探究竟

才有了那麼多前赴後繼的登山者

攀登隊員沿絨布冰川徒步前往珠峰前進營地的路上。圖據北京大學2018珠峰登山隊

相對於地球形成的時間

珠峰算是個年輕的高峰

也許再過幾億年

它會再次突破1萬米、2萬米

甚至3萬米

又也許地球開始了新的板塊運動

大地早已換了人間

但山還會再有

它一直矗立在那裡

鼓勵我們不斷求索

也提醒我們要對大自然心存敬畏

要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