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100年前去故宮看展是文化界大事!觀眾堵得水泄不通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29日 -
:       
 

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日報報業集團

1925-1948年,故宮博物院只保有紫禁城的“內廷”區域,故此圖上僅為半個皇宮。注意最右側標有“南十三排陳列樂器處”,說明當時故宮的展陳空間已經延伸到了紫禁城“紅牆”之外。

古物陳列所作為原狀開放的太和殿,攝於1922年。太和殿是紫禁城裏較早開放的原狀陳列宮殿之一。照片上太和殿裏保持著1916年袁世凱“洪憲稱帝”時的狀態。紫宸台上陳列著鼎爐、佛造像和佛塔,寶座被袁世凱換成了“高背大椅”,顯得不倫不類。

紫禁城對外開放的時間,要從1914年古物陳列所建立算起。經過古物陳列所與遜清小朝廷的“南北隔絕期”,再經過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的“兩院分治期”,直到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並入故宮博物院以後,紫禁城才實現了完整管理,以一個整體的形象對公眾開放,這期間經過了34年之久。

1914年,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外朝建立。展廳利用外朝建築文華殿、武英殿等,展出文物主要包括從熱河避暑山莊以及盛京皇宮運回的文物藏品等。由於溥儀還生活在紫禁城“內廷”,為了便於稽查管理和約束遜清朝廷,古物陳列所對其所在的外朝區域進行了較大的門禁改造。例如,將保和殿後門用磚封堵,在清內務府和上駟院修建新右門與新左門等。這些改造情況直到1948年以後才逐漸被複原。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驅逐出宮。第二年“雙十節”,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由此形成了一座紫禁城、兩個博物館(南部古物陳列所,北部故宮博物院)的局面。

古物陳列所文淵閣四庫全書陳列,1925-1933年攝。照片所示為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原函、原架保存在文淵閣中的情景。《四庫全書》連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入藏文淵閣,按經、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經部儒家經典為首共22 架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放置一層,並在中間設皇帝寶座,為講經筵之處。二層中三間與一層相通,周圍設樓板,置書架,放史部書33 架。二層為暗層,光線極弱,只能藏書,不利閱覽。三層除西盡間為樓梯間外,其他五間連通,每間依前後柱位列書架間隔,寬敞明亮。子部書22 架、集部書28 架存放在此。明間設禦榻,備皇帝隨時登閣覽閱。乾隆皇帝為有如此豪華的藏書規模感到驕傲,曾作詩曰:“丙申高閣秩幹歌,今喜書成鄴架羅。”清宮規定,大臣官員之中如有嗜好古書,勤於學習者,經允許可以到閣中閱覽書籍,但不得損害書籍,更不許攜帶書籍出閣。

古物陳列所文淵閣四庫全書陳列,1925年至1933年攝。

頤和軒八旗甲胄陳列,攝於1925年至1933年。

養性殿清宮樂器陳列,攝於1925年至1933年。

同順齋清宮鐘表陳列,1925-1933年攝。在此張照片中,牆壁上懸掛著婉容、瑾妃等遜清人物的照片,還保留著溥儀出宮前的裝飾。大自鳴鐘上均系著帶有“國立故宮博物院”字樣的標簽。

壽安宮圖書館書架,1925-1933年。

古物館第九陳列室,1925-1933年攝。第九陳列室是清宮器物展室,照片可見展櫃上貼著寫有“清室善後委員會”字樣的封條。還有“請勿動手”的參觀提示。

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規模較大、開辦時間較早的博物館,以其豐富的館藏資源與無與倫比的展陳空間著稱於世。民國年間,去古物陳列所和故宮博物院參觀,對老百姓而言是件比較奢侈的事。門票貴不說,衣著不整者一律不准入內,而且絕對禁止隨地吐痰,這在當時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

古物館第九陳列室,1925-1933年攝。

古物館第六陳列室,1925-1933年攝。這張照片是古物館第六陳列室也就是書畫陳列室的展室內景。牆上中間一張立軸是清周鯤《十二禁禦·林鐘盛夏圖》卷,描繪的是圓明園福海風光。這幅畫在1933年隨故宮古物南遷,現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周鯤《十二禁禦·林鐘盛夏圖》卷。

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是,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的展陳空間本身就是明清兩代的建築文物。一切展覽設施的安排,均不得破壞現有古建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陳列展覽的手段,所以在照片中我們看到兩座博物館的展陳環境,很大程度上保持著清宮的原貌。

圖文 | 王志偉(作者為故宮出版社宮廷歷史編輯室主任)

來源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 作者 王志偉

編輯:黃加佳 張鵬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