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再創新作《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12日 -
:        
 

觀複文化

觀複文化官方賬號

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 (David Attenborough)在曆經坎坷的2020年,他帶來了全新的作品《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今年由於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大衛·愛登堡的全新作品上映時間一再延後,最近播出之後立馬拿到了豆瓣9.4分的好評。大衛·愛登堡何許人也?他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如果你愛看《人與自然》和《動物世界》,一定會注意到一位老人,在野外邊主持邊講解野生動物。這位老人大有來頭,他就是BBC靈魂人物,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在BBC從業50餘年的電視主持人大衛·愛登堡,他說“我去過世界的各個角落探索世界各地的荒野“,從南北極到亞馬遜,他和那些讓人耳熟能詳的BBC紀錄片,比如《冰凍星球》、《藍色星球》、《王朝》、《地球脈動》等。旅途中的風景,以季節、氣候、海拔展現著地球的千姿萬態,我們沉醉於海島的蔚藍、森林的清新、極地的星空,在欣賞美好的同時卻忘記了反思藏在自然之景背後的無奈,而這些容易被大多數忽視的反思,正是世界自然歷史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用盡一生堅持做的事。

對於新的紀錄片《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愛登堡要表達的問題其實十分宏大,很難在一部紀錄片中傳達出來。不過,這部紀錄片的巧妙之處在於,它通過愛登堡所拍攝過的大量紀錄片的畫面,以一個具有說服力的主觀視角將環境危機表現出來。在珍貴的影像紀錄片裏愛登堡描述了地球與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同時鼓勵著人們:我們可能無法逆轉地球環境以出現的問題,但我們可以盡力的去阻止避免問題變得更糟糕。

值得關注的是,《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與愛登堡以往的紀錄片不同。這位94歲的白發老人再次出現在鏡頭前,並非身處人跡罕至的荒野,而是在切爾諾貝利的廢墟之中,在那裏,他向觀眾發出呼籲,請正視現在的環境危機,善待地球上其他的生命。

01《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和之前唯美的紀錄片畫面不同,大衛·愛登堡此番直面鏡頭,以專業博物學家的身份說出了地球與人類正在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及時挽救,在特殊的2020年,這部紀錄片的出現,無疑為人類的某些行為敲響警鐘。

“因為人類的失策,導致了這場可以稱為整個近代歷史上最嚴重的汙染事故。”在《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開場。為何大衛 ·愛登堡選擇切爾諾貝利作為紀錄片的開場呢?大衛·愛登堡在切爾諾貝利地區念著獨白,曾經轟動一時的核子反應堆事故,如今依然是人類的噩夢,加之最近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新聞,當我們沉浸在科技發展的喜悅中時,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不安的種子。

回顧一下前蘇聯的歷史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建造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4號核反應堆在一次安全測試中爆炸,導致一場核電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災難,甚至超過2011年因海嘯引發的日本福島核電事故,是歷史上全世界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而事故的主要原因為反應堆進行緊急停機後的後備供電測試時,因操作人員的訓練不足,最終使功率急劇增加,破壞反應堆。此次核爆炸事件更可怕的是輻射塵汙染的雲層飄往眾多地區,包括前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東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和北美東部部分地區。此次事件對當地乃至全球生態造成了難以想像的負面影響。可以看出大衛 ·愛登堡以切爾諾貝利為開端揭示了人類行為對自然界的破壞。

1986年核電站爆炸慘劇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開場白後,正片的邏輯以年份推進。二戰以後,隨著科技進步與局勢的穩定,世界人口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大氣層含碳量的不斷增加、和地球上荒野面積的快速下降,人類對地球的負面影響幾乎不可逆轉。

事實上,《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並不是一部輕松和撫慰人心的電影。正當你驚呆於片中生態繁榮、自然和諧的瑰麗景象時,大衛·愛登堡話鋒一轉,讓人猝不及防:人類,做的錯事太多了。

“更多的人類,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糧食、更多的資源,而它們的來源,便是向自然世界索取,於是人類開始不斷侵占自然山野、向淡水河流和海洋要資源。”——大衛·愛登堡

油棕林是世界上產油量最高的油料植物,為了增加產油量人類便開始大面積的種植。將現有的資源砍伐售賣,在進行二次種植高產量的油料植物。影像記錄了真實而殘酷的景象:為了種植油棕,大量伐木工人進入印尼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古老而巨大的雨林植物倒下,油棕林被種起。

原本生活於此的紅毛猩猩失去家園,這只與人類血緣最相近的物種,無助的爬上了僅存的一棵大樹。

看似十分有愛的畫面,背後卻是令人心酸的現實。人類時常在它們身邊周旋,尋找捕殺的良機。因而人類的出現對它們而言,並不陌生。我當初能離它們那麼近,只是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人類。隨著黑猩猩數量的不斷減少,幼兒黑猩猩更是奇貨可居。為了捕捉一只幼兒猩猩,盜獵者不惜殺戮十幾只成年猩猩。再以高價販賣給收購者,只因幼兒猩猩的價格更高。這也揭開了一個人類殘酷的事實:一旦有物種被我們盯上,它在地球上就無處可躲。

隨著時間更替,陸地的物種已經滿足不了人類便開始伸向海洋。為了口腹之欲人類驅船駛入公海,大量魚類開始被毫無節制的捕獲,鯨魚作為海洋捕獵最大的目標。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工業捕鯨船就開始大量獵殺鯨魚。尤其是珍稀的藍鯨,在當時藍鯨已僅存幾千只,如今更是難以尋覓它的蹤跡。鯨魚身上帶來極高的經濟價值,也使人類加快了獵殺的速度。

捕食生物會幫助保持海洋水域中富含陽光的養分,再由浮遊生物不斷回收養分,進而達到養分的循環。顯然,人類的介入已破壞了這個循環規律。

看這潔白的珊瑚,或許你會覺得還挺漂亮?但背後的真相卻是珊瑚白化,是其自身排出的海藻造成的,當它完全白化時已經跟骸骨沒什麼區別了。

珊瑚白化的最終結局是被海藻悶死,曾經蘊含生機的礁域,變成一片宛如墳墓的荒地。

海洋生物汙染的問題最終成為了人類飲食的問氣候變暖、人口爆炸、無耕地可用、大氣汙染。這些問題不再是電視新聞裏的口號,大衛·愛登堡近乎赤裸地提醒地球生存環境的問題與每一個生活在地球的人類息息相關。對於之前一直都在為人們帶來地球美妙圖鑒的大衛·愛登堡來說,這一次,他要做的是“為地球證言”!

影片從切爾諾貝利的核電事故開始,到切爾諾貝利重生的森林裏結束。大衛 · 愛丁堡再次回到曾是廢墟空城的切爾諾貝利。經過幾十年的自然修複,空樓之外已是一片綠意盎然,甚至成為珍稀動物的家園。大衛·愛登堡用他的方式鼓勵著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我們可能無法逆轉地球環境已出現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阻止讓一切變得更糟。

02 大衛·愛登堡還有哪些作品值得一看

愛登堡曾經透露,他拍攝自然紀錄片的初衷並不是出於環保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只是享受觀察大自然的樂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越來越意識到動物以及它們的棲息地受到人類的威脅。他主筆創作的多部紀錄片盡管都涉及環境問題,但他更願意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自然的世界,希望籍動物的生命故事而不是靠簡單直白的說教激發人們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熱情。

地球脈動 第一季 (2006) 豆瓣評分:9.7

人類之渺小,自然之偉大——這句話的含義只有看過《地球脈動》才知道。在11集的紀錄片裏,大衛·愛登堡錄入了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到深邃大海的景致,難以數計的生物以極其絕美的身姿呈現在世人面前。2016年推出了第二季,繼續記錄地球生物的多樣性,拿下接近完美的9.9豆瓣高分。

冰凍星球 (2011) 豆瓣評分:9.7

這部耗時5年才問世的紀錄片以季節的變化為主線,記錄了地球兩極在一年內展現出的各種場景,從“大融化”的春天,到24小時都在光線照耀下的夏日,再到“大冰封”的秋天,最後以長夜漫漫的冬天結尾。可以看到極地環境中的冰山崩塌、活火山噴發、美輪美奐的融水湖、動物之間的角逐。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當下,影片中的許多畫面成為了“絕筆”。

藍色星球2 (2017) 豆瓣評分:9.8

2001年《藍色星球》開播,人們對大海之下生命的理解被徹底顛覆了。為了呈現更真實、更震撼的海洋世界,《藍色星球》第二季用了長達4年的拍攝,制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到6000多個小時。影片的最終呈現讓人沉浸在藍色星球中,跟隨畫面的切換一同近距離觀賞奇特的海洋生物、曼妙的水下世界還有魅力四射的新物種。

無論冰天雪地的南極,還是炙熱的火山口,不啊館是黑暗莫測的水底,還是高聳入雲的叢林樹冠,從荒蕪的撒哈拉沙漠到生機盎然的亞馬遜雨林,愛登堡總能出現,並氣喘籲籲的又充滿熱情的將自然世界生動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愛登堡用一生區做自己喜歡的事業,親身去感受我們的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生活光是想想就夠振奮人心的了。時間在他的面容上留下了衰老的痕跡,可他的心依然勇敢,目光更加堅定。退休的他依然在前進,攀高山,去兩極,甚至他88歲還乘坐潛艇深入1000米的水下去探秘大堡礁。若論環境保護的號召力,誰又能比得上愛登堡呢!

視頻來源於:Netflix

撰文:觀複龘人

監制:觀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