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您真的認識自己的內心嗎?——哲學角度分析自心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14日 -
:        
 

二十八先生

自《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大學》,這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誕生以來,“修、齊、治、平”的思想就開始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知識分子。這一影響,就是兩千多年!這種影響,伴隨著人類社會,由奴隸制社會,步入封建社會,再由封建社會,進入今天的民主社會。這種影響,不可謂不深!

然而,再深的影響,也會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的變化而變化。也許,現在正是我們提出新的、更有力度的、更適應人類社會的哲學思想理念的時候了。

如果說,《間接直接編碼論》這篇文章,是指出了做為人類這個大集體角度下的人類個體,首先要做到的是客觀、准確地認識客觀世界的話,那麼,這個人類個體,客觀、准確地認識自己,也是同樣重要的!!!

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畢竟帶有很大的唯心主義的思想色彩,相對於儒家的“修、齊、治、平”的思想,我們提倡的一個新理念,就是“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盡心履職、衛護蒼生”!這種新的理念,在把握客觀與自覺覺察主觀,以及突出人的社會屬性作用,更加實用一些。或者說,是可以讓人在社會與國家、家庭、個體等層面的作用要求上,是會更具有積極實用意義的。在這裏,我們著重探討如何客觀、准確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這個問題,是極其寬泛的,是不容易說清楚的。在經久思考的情況下,決定借解讀探討《心經》的哲學義理這條小路,去通達“認識自己”這個羅馬帝國。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心經。玄奘譯本《心經》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印度哲學,是世界三大哲學體系。西方哲學,以希臘哲學為代表,以自然為出發點,以試驗為核心方法,表現的目的為人與自然的關系,與科學的關系比較近;中國哲學,以先秦哲學為代表,以社會為出發點,以倫理為核心方法,表現的目的為人與社會的關系,與政治的關系較近;印度哲學,以古代哲學為代表,以思維為出發點,以瑜伽為核心方法,表現的目的為人與自心的關系,與宗教的關系較近。由此可見,選擇《心經》來探討“認識自己”這個問題,是有一定的哲學基礎底蘊支撐的。

《心經》是佛教經典,是佛教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在社會上具有廣泛深刻的影響。世界上的文化,不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甚至是宗教文化,其實都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過程中誕生的文化!它們的根本源頭,就是人類社會種族繁衍文明。有一大部分人說,中國人的文化源頭是《易經》。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未免有買櫝還珠之嫌。中國文化的根本源頭,應該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種族繁衍文明。這,才是中國文化的根本源頭!至於《易經》,它已經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種族繁衍文明的符號化記錄的點滴之一了!這種符號化的記錄,是否完全一一對應地反映了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種族繁衍文明的全貌、精髓?以及我們是否能夠依據《易經》這本符號化記錄的作品,去客觀、准確地認識這個種族繁衍文明的全貌、精髓?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心經》也是人類種族繁衍文明符號化記錄的一種。我們要探討《心經》,就應該由這種符號化記錄,回歸反映人類種族繁衍文明的真實,返璞歸真!

第一,《心經》文本背景範圍的確定。

本文所探討的相關問題的背景範圍,與《間接直接編碼論》以及個人下一步擬寫的文章一樣,都是放在遍及宇宙、虛空、古今,任何的一切的,有文稱之為“遍虛空、周沙界”的角度去探索、思考的。為什麼要這樣去思考呢?因為,現在人類文明歷史相對較久遠,文明積澱相對較深厚,當下世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相對較發達,做為文化角度,已經不缺質量美、數量美了。然而,做為一名剛剛呱呱落地的新生兒來說,這種質量美與數量美,足以讓他們頭昏目眩、眼花繚亂,無所適從了。只要年長者、力強者或別有用心者,借這種質量與數量之美,稍微一恫嚇,這些新生兒們是很少有不被迷茫的。所以,當下的世界,對於先進的、提綱挈領式的,適用於引領人類個體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正確認識自己,並依據這種准確的認識,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履職盡責,合格地完成自己做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分子的任務作用的方法,是有需求的。只是,這種需求是絕大多數的人沒有覺察而已!這種方法,至少要能夠指導人類個體,由符號化表現的、現實世界的編碼化反映的,形形色色隱藏偽裝的間接編碼式的人類社會與客觀自然,直達真正客觀、准確的直接編碼式的人類社會與客觀自然!正因為這樣,探討《心經》要義的背景範圍,就一定要足夠深厚,足夠寬廣!

第二,涉及《心經》文本的名詞解釋的簡單說明分析。

佛教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物質元素構成的,稱之為“四大”;人體和身心現象,則是由“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五種要素構成,稱之為“五蘊”。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於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是屬於五蘊裏的精神現象。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個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四大”與“五蘊”,如果按精神與物質去進行分類的話,那麼,“地、水、火、風”這“四大”與“色蘊”是屬於客觀自然屬性範疇,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講的物質文明範疇;而“受、想、行、識”四蘊,則屬於主觀社會屬性範疇,相當於我們所講的精神文明範疇。

佛教認為,不管是“四大”也好,“五蘊”也罷,都是由人的“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去認識的。也就是說,人認識世界,就是靠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知系統去進行並完成的。人在運用這六個感知系統去認識、覺知世界時,一般會產生種種心境。他們認為,心境產生了,煩惱就出現了,苦厄也就隨著出現了!佛陀認為,如果心境能如如不動,不產生各種顛倒夢想的心境,自然就不會有煩惱,苦厄也必定不會跟著出現了。

佛教正因為是這樣去刨根“煩惱”的,自然就提出了應對煩惱、解脫煩惱的思想方法的理論,那就是“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它的意思是說,“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並不是真實永恒的存在,即使當下存在,也並不一定永遠屬於你,它們歸根結底是變幻虛無的。對於此類變幻虛無的夢幻般的存在,我們又為什麼要煩惱呢?而“五蘊”呢?色蘊,眼睛閉上,或者不去看它,再或者過一段時間再去看它,自是物是人非,滄海桑田;“受、想、行、識”四蘊,本屬精神現象,心理放下了,自然也就沒有煩惱了!

從這些分析,不難覺察到佛教思想理論體系中難免有多多少少的逃避、消極、阿Q式的悲觀情緒在裏頭。我想,做為一位處於當代社會文明條件下的人類個體來說,不僅僅要關注客觀自然方面的因素,還要關注個體精神方面的因素,更要關注人類社會這個大集體與客觀自然界這個大集體方面的因素。世界、自我、社會與自然,三個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都需要認真地加以關注。

第三,《心經》一文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人生自古多煩惱!《心經》一文,主要想解決的是人生身心的苦惱與人生現實生活中的災厄問題。人生的身心苦惱,是屬於個體精神範疇的問題,屬虛;人生現實生活中的災厄,是現實生活中物質實際範疇的問題,屬實。《心經》一文,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人的煩惱與人的現實生活的困厄問題。

那麼,這個人的虛幻的精神範疇的煩惱,與現實生活中的困厄,該如何解決呢?《心經》主張依靠“般若波羅蜜多”。這個“般若波羅蜜多”與“般若波羅蜜多咒”,是純宗教的東西,這裏不作探討。為什麼不作探討呢?因為通過我多年的研究觀察發現,這類東西,除了神秘之外還是神秘。估計當年的喬達摩悉達多,也和我們一樣,也說不清楚此類為何物!要不然,《金剛經》文中怎麼會有類似於圓謊的句式的表述呢?參考《金剛經》的表述,如果有人問我“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我就會告訴他們,般若波羅蜜多根本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多,只是名字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如果他們再問,那這個到底是般若波羅蜜多?還是不是般若波羅蜜多呢?我就會告訴他們,般若波羅蜜多,既是般若波羅蜜多,也不是般若波羅蜜多,不管是,還是不是,我們都把它取名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大家可以去查看一下《金剛經》,這篇“經中之王”確實是有類似的句式表述的。比如,“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這句話是《金剛經》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中的一句。所以,這類純宗教類的東西,這裏不作探討。

既然《心經》主張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來解決“一切苦厄”,那麼,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之後,我們會怎麼樣呢?它說,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說,我們不懂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是沒有關系的,只要能夠做到“照見五蘊皆空”,也是一樣可以“度一切苦厄”的!

那麼,這個“五蘊皆空”的“空”是什麼意思呢?佛教所講的空,按照慣例查找資料的方法,可以得知,是指修行人離一切相的清淨自性。如果我們現在還是照這樣去理解這個佛教的空的概念的話,我不禁會覺得,我們中國世世代代的知識分子,至少有一千年的書,是白讀的!因為,如果還是照這個大約唐宋就出現的古老傳統的解釋法的話,是生澀晦懂的,又怎麼能讓未來的人明白呢?

這個佛教的空,不妨運用語文的方法來反推它的含義。語文中,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含義,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語境,去反推佛教的空的含義。

佛教有關空的說法有:“四大皆空,五蘊非有”、“萬法皆空”,還有《心經》文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語句。另外,佛教在開導人時,一般會說,你所擁有的財富、權利、地位、名望,還包括你的親人、子女,甚至於你的身體,都是空的,放下吧!不信,你再過幾十年看這些,財富、權利、地位、名望,親人、子女,都將離你而去,即使是你的身體,也終將成為一縷青煙。一切,終將成空,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

通過這些具體語境,可以反推佛教的空的概念,是含有變化、消亡、沒有的意思。另外,佛教的空,《心經》裏面講,它與現實具體客觀事物的關系是“不異”“即是”的關系。那麼,什麼樣的關系,是“不異”“即是”的關系呢?個人認為,是物質現象與它的性質的關系。物質與性質的關系不正是“不異”與“即是”嗎?《心經》成文時,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形成“物質現象”與“性質”的概念。但是這種關系,當時的人們已經發現,並運用“不異”與“即是”來進行描述。

綜合這些分析,佛教的空,講的是事物現象的變化、消亡、轉化消失的性質,類同於現代哲學的物質運動變化性質!不一樣的是,佛教的空,含有物質及其現象,通過運動變化這個性質,經曆一定的時間,最終變成沒有的意思。而且,佛教只關注現有到消失這一段經曆,至於事物現象消失之後的情況,沒有去關注。《心經》裏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指覺察了、知道了、反映了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些物質與精神現象,全部都是運動變化的,最終這些實有的和虛有現象都將全部消失不見,或者轉換改變。正是因為是能夠消失不見或改變的,所以一切苦厄才能夠度脫。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佛教又講,所有的度脫,不是他度,而是己度。要想解脫煩惱與困厄,根本的方法是要靠自己去努力度脫的。

《心經》這部簡短而又重要的般若經,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人的精神煩惱與現實生活中的困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依靠的是事物與事物現象的運動變化性質。這種運動變化的實現,一是靠時空的數量積累,二是靠個體自身的主觀作為來促進的。

第四,怎樣的心,才是《心經》裏所倡導的佛教稱之為究竟清淨自在的心?這種心的理念,是否反映了人類種族繁衍文明視野下的心的真實?

人之心,一切萬物之心,都是“五蘊”經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通達到個體自身,從而產生的主觀反映。比如說,有個人在看了燃放煙花後,說:“好美啊!”這就是這個人,通過眼睛觀看煙花燃放的景象,這個景象經由眼睛通達到這個人自身,讓這個人的心靈產生了愉悅共鳴。而這個共鳴,又通過語言和情緒表達出來了。如果這個燃放煙花景象,無法與這個人的心靈產生愉悅共鳴,又或者說是排斥共鳴,那麼這個人,也會有反應,也許也會通過語言和情緒表達出來,說出諸如“有什麼好看的?無聊!”的話來。可見,一切之心,其實是一切在具體個體對象自己身上的主觀性反應。簡單概括地說,一切之心就是一切的反映!

這個“一切”,是怎樣子的呢?

正如《心經》所說的,這個“一切”,“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相,講的是一切都是運動、發展、變化的。生滅、垢淨、增減,是一切個體的主觀社會屬性範疇下的概念。做為客觀自然屬性範疇下的範圍,是沒有這些概念的。比如說,對於人來講,糞便是很髒的,稱之為垢;對於大部分植物來講,糞便則是上好的養料;對於屎殼郎來講,如果沒有糞便,那是要命的事情!如此多角度綜合來看,我們如何能用“垢”來形容糞便呢?所以我們說,一切都是運動、發展、變化的;在客觀自然屬性範疇下,是沒有生滅、垢淨、增減等主觀意識形態下的概念的。近代科學家提出的物質運動變化及質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幫助證明這些觀點。

所以,《心經》所倡導的“一切”,是客觀自然屬性範疇的正確認識,是摒棄主觀社會屬性範疇類型的概念的正確認識,包括《心經》後面部分所講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意識界”、“無明”、“老死”、“苦集滅道”、“智”、“得”以及“恐怖”,這些都是主觀社會屬性範疇類的概念,應該以運動、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它們都是空相的,不是絕對永恒式的真實,應當隨緣式地舍棄對待。而絕對式的真實,就是諸法空相,就是事物現象的運動、發展、變化的性質。這個觀點,與當代的哲學觀點是一致的,是反映了人類種族繁衍文明視野下的真實的!

我們對“一切”的認識清楚了,認識客觀正確了,那麼,一切之心做為一切的反映,自然也就清楚、正確了!這樣,我們的內心,就不會有病態的掛礙、恐怖與夢想了。這樣,我們再加上自己的主觀正確的積極勞動,加速促進“一切苦厄”的現象的運動、發展、變化,一切苦厄自然而然就被度脫了。一切苦厄要想度脫,是肯定需要時間的,不是單靠所謂的心念一轉就可以輕輕松松改變的,而且也是需要自身的主觀正確作為,才可以加速促進的。這個,個人認為,就是《心經》之心,是人類種族繁衍文明視野下的真實之心,是反映了人類種族繁衍文明的真實的!

綜上所述,《心經》是一部經典佛經,是一部告訴人們如何解決自身精神上的煩惱,與現實生活中的災厄的經文。它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及一切現象都是運動、發展、變化的。一切之心,應該對一切進行正確地反應,對自身的思想、語言、行動與情緒表現,也應該有類同於“諸法空相”的正確認識,特別不應該把主觀式的認為,當成是客觀真實的!如果做到了這樣正確、客觀的認識,擁有了對一切進行正確反應的一切之心,加上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語言、行動與情緒表現,必然錯誤減少,正確增多。這樣,我們的工作就會越來越順利,生活就會越來越美好,家庭也會越來越幸福。如果大家能夠借助這種方法,達到工作順利、生活美好、家庭幸福的願景,那麼,這不是比佛道所講的修成正果更有意義嗎?

二十八先生·公元2020年庚子早春避疫於九龍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