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8

嘉峪關,山海關,誰才是「天下第一關」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14日 -
:        
 
北斗維斟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岭之間蜿蜒盤旋,全長一萬多里。在這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大大小小許多關隘,它們在歷朝歷代的保衛戰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應有的歷史地位。而其中有兩座關城最為人們所熱議: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座關中到底誰才是「天下第一」呢?

古往今來,「天下第一」似乎是我們這個民族永恆不懈的追求。文有狀元,武有盟主。長城萬里,關隘千餘,自然也得爭個高低,分個高下。於是東邊山海關掛起「天下第一關」的招牌,西邊嘉峪關打出「天下第一雄關」的旗號,兩關一東一西,遙相對峙,各領風騷。

山海關因位於山海之間而得此名。1381年,明朝大將徐達在此重新建關設衛。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這裡有10大關隘、30座敵樓、62座城台、18座烽火台、16座墩台。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後來戚繼光在徐達修建基礎上,又增建了老龍頭,使得其防禦能力更加穩固。

嘉峪關地勢險要,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它比山海關早建9年。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嘉峪關經過168年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同時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兩關都是據險而設,扼守戰略咽喉。山海關關城一體,嘉峪關關隘自成體系。單從關隘自身的角度講,嘉峪關似乎更完整、更宏偉一些。同時,嘉峪關在建造年代上也略勝一籌。

然而,一座關隘在人們心中的份量更多是歷史鑄就的。正是因為有山海關的存在,遼西走廊才得以平靜了許多年。皇太極在位時,曾相繼發動了5次大規模入侵,卻沒有一次是從山海關進入的。當時的山海關對於滿清王朝,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難關。而命運的轉折出現在明清政權交替之際,1644年,反覆無常的吳三桂最終決定降清,那道曾令清軍咬斷牙根的關口豁然敞開在滿清鐵騎面前。再之後的奉軍入關、日軍入關、東野入關……一系列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事件都與山海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嘉峪關地處邊陲,雖小戰不斷,但卻沒有發生過一次重大戰役。從這個意義上講,山海關在中國歷史上的份量更重一些。

amocity
amocity

  


但這也並不代表說,嘉峪關在歷史上毫無建樹。其實嘉峪關是內地與大漠、中原與西域之間紛爭與融合的見證,同樣寫滿了悲壯與輝煌。

amocity
amocity

  


站在雄關之上,望著西邊那一片無艮無際的戈壁大漠,遙想絲綢古道當年的繁華盛景,眼前湧現出河西走廊古老文明的氣息。數千年來,邊塞內外,打了和,和了打,這邊漢、晉、唐、宋、明,那邊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農耕和遊牧在這激烈碰撞,和平與殺戮、征服與被征服、遷徙與聚居、繁榮與衰敗,一次次地輪迴。最終風息了、戈止了,漢人與胡人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下來。歷經數千年的冶煉,他們的後裔已不分彼此;歷經數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凝聚成了中華民族。

想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如果山海關的歷史地位表現的是戰爭與衝突,那麼處在多民族交匯點的嘉峪關,民族間的文化融合不正是它最重要最獨特的一抹亮色嗎?那麼,誰是「天下第一關」的問題,似乎也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