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感情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5日 -
:
中印大同網
在印度的傳統婚俗中,跨越種姓和宗教信仰的婚姻一直不被接受。
1995年,《印度共和國特別婚姻法》就宣布不同種姓和宗教結合的婚姻合法,反對內婚(種姓、宗教內通婚)、順婚(高種性男子娶低種性女子)以及一夫多妻等婚姻陋習。
但實際上,人們仍然遵循著各自原有的宗教婚姻傳統,跨越種姓和宗教的婚姻極少得到認可。
近年來圍繞這一話題的討論更是越演愈烈,尤其是對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婚姻的爭議時有發生。
01
一條廣告揭開印度社會“裂痕”
不久前,印度著名珠寶品牌塔尼什克(Tanishq,塔塔旗下品牌)發布了一條時長43秒的廣告,視頻中呈現了一個印度教女性嫁到穆斯林家庭後的生活場景。許多激進的印度教徒指責稱,這則廣告刻意美化穆斯林男性和印度教女性之間的婚姻,有造成不良引導之嫌。
廣告截圖
據了解,塔尼什克發布這條廣告,是為了推廣其“Ekatvam”系列的珠寶,Ekatvam在梵語中的意思是“合而為一”,寓意“不同宗教和傳統文化的美麗融合”。雖然這一名稱有著美好的寓意,但也恰恰揭示了長久存在於印度多種族社會中的“裂痕”。
一些印度教徒認為,這條珠寶廣告就是為了宣揚“愛情聖戰”(love jihad)。“愛情聖戰”又稱“羅密歐聖戰”(Romeo jihad),是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創造的一個術語,被用來指控“年輕的穆斯林男性有組織、有意圖地接觸非穆斯林女性 (尤其是印度教女性),並以戀愛和婚姻形式使其改宗伊斯蘭教,從而減少印度教徒的數量,改變印度的人口結構”。
隨後,激進的印度教徒在社交媒體平台抵制這一珠寶品牌,塔尼什克方面不得不從Facebook和YouTube等平台撤下了這則廣告。
02
借“印度愛情計劃”,消除宗教仇恨
據BBC報道,在“塔尼什克廣告風波”發生兩周後,Instagram上出現了一項名為“印度愛情計劃”(India Love Project)的專欄。
據稱該項目旨在“在這個充滿分裂和仇恨的年代,歌頌那些跨越宗教和種姓的愛情和婚姻”。
這項計劃由同為記者的薩馬爾·哈爾卡蘭(Samar Halarnkar)和普利婭·拉馬尼(Priya Ramani)夫婦,以及他們的作家朋友尼洛菲·文卡拉特曼(Niloufer Venkatraman)三人聯合發起。哈爾卡蘭告訴BBC的記者,其實他們構想這個項目已經有一年多了,而這次的“塔尼什克廣告爭議”事件則是他們推出該項目的催化劑。
“關於跨宗教跨種姓婚姻的種種謬論讓我們深感不安,”哈爾卡蘭說,“甚至有人說這類婚姻背後暗藏險惡動機,愛情則被當作了武器。但我不知道,有什麼人結婚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另有企圖呢。”哈爾卡蘭希望,更多人可以分享關於跨宗教和種族的愛情故事,於是發起該項目,計劃每天在專欄推送一篇此類愛情故事。
文卡拉特曼的拜火教徒母親和印度教徒父親
10月28日,項目正式啟動。作為活動發起者之一的文卡拉特曼女士首先分享了她父母的愛情故事,她的母親信仰拜火教,而父親是印度教徒。此後,活動收到了熱烈反響,每天都有投稿從四面八方湧來,有的講訴自己的親身經曆,有的則是父母或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愛情故事。“這表明跨越宗教跨越種姓的婚姻故事每天都在身邊上演,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哈爾卡蘭說。
他還補充說,現在正是談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在這個充斥著仇恨的年代,大膽地講訴這些勇敢而又美好的愛情故事是多麼的有必要。這些摒棄世俗觀念、跨越宗教信仰、跨越種姓高低的愛情故事並不是曇花一現,它就切切實實地發生很多印度人的身邊。
03
“愛情聖戰”的汙名威脅著跨宗教婚姻
在印度,有超過90%的婚姻都是被包辦的,而傳統印度家庭在為子女聯姻時基本不考慮其他宗教和種姓的家庭。
印度人類發展調查(IHDS)報告顯示,印度社會僅有5%的婚姻是跨越種姓的。而跨越宗教的婚姻則更少,有關研究顯示僅占2.2%左右。
而那些違背了宗教或是種姓“婚姻禁忌”的人通常都會遭到各種暴力傷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脅。
2017年,30多歲的印度教教徒萊賈爾謊稱“介紹工作”,將48歲的穆斯林阿弗拉祖爾騙至拉賈斯坦邦一處人跡罕至的小樹林後將其殺害。後者是來自西孟加拉邦的一名伊斯蘭教勞工,被害的原因僅僅是凶手不滿被害人與“印度教女子有染”,便以“反愛情聖戰”的名義,動用私刑將其殺害。
同年,一名25歲的女醫學生從印度教改信伊斯蘭教,並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一名穆斯林男子。但最終,他們的這樁婚姻被喀拉拉邦高級法院宣告無效,隨後這名女子被父母軟禁家中。
被宣判婚姻無效的夫婦
近年來,隨著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党-印人党 (BJP) 掌權,保守主義在印度政界獲得了支持,宗教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
而“愛情聖戰”的汙名,則讓穆斯林男子與印度教女子的婚姻更不為社會所容,甚至被上升為“政治問題”。
盡管印度政府曾在今年2月表示,印度法律從未定義過“愛情聖戰”一詞,也沒有任何政府機構報告過這類事件,但這一措辭卻普遍流行於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中。就在近日,至少有四個由印人党執政的邦政府宣布,要通過立法來遏制“愛情聖戰”這一“危害社會”的行為。
11月4日,印度中央邦首席部長希夫拉傑·辛格·喬漢(Shivraj Singh Chouhan)宣布,當地政府將制定一項反對“愛情聖戰”和“通過婚姻改宗”的法律。此前,已有數個印人党統治的邦在制定類似的法律,包括北方邦、阿薩姆邦和哈裏亞納邦。
在制定法律的同時,中央邦政府還將“愛情聖戰”一詞常態化,公共關系部門甚至在新聞稿中使用了該詞。實際上,“愛情聖戰”一詞充滿了對一特定族群的仇視,具有強烈的歧視性,因此常常被人們詬病。
04
那些動人的跨宗教愛情故事
“印度愛情計劃”專欄正是用溫情的筆觸記錄下一個個跨宗教跨種姓愛情故事,借用億萬讀者的力量,去挑戰關於跨宗教愛情的“仇恨性敘述”。
下面,就分享幾個來自專欄的跨宗教愛情故事。
魯帕和拉齊
一天,來自印度教婆羅門家庭的魯帕告訴她的母親,她打算嫁給一個穆斯林小夥子——拉齊·阿卜迪。母親的回複是:這個男的一定會說三遍“離婚、離婚、離婚“,然後一腳把你踢出他的家門。
(在以前的《穆斯林離婚法》裏,只要穆斯林男子對著妻子喊三聲“Talaq”(穆斯林用語中離婚的意思)就可以馬上離婚,這條惡法在2017年被印度最高法院裁定違憲。)
魯帕在投稿中寫道,當她的父母見到拉齊,意識到他是多麼優秀的一個小夥子後,所有的顧慮都被打消了。她表示,自己的父母比較開明,只要對方人好,也是能妥協的。
如今魯帕和拉齊已經結婚30多年了,他們的兩個兒子也都長大成人了。每年他們都會一起慶祝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和印度教的排燈節,一家人過得很是幸福。
Veeraraghav和Salma
印度教徒Veeraraghav在談到他和穆斯林妻子Salma的婚姻時說,在他們的家庭中,宗教並沒有像“酸奶米飯和羊肉香飯那麼重要!”Veeraraghav是素食主義印度教徒,而妻子喜歡吃羊肉。在談到他們的孩子信仰什麼宗教時,Veeraraghav說:“Ainesh既是印度教徒,也是穆斯林,這取決於他那天吃的是什麼。”
穆斯林Tanvir Aeijaz在分享自己與印度教妻子Vineeta Sharma的故事時說:“我們的印度教徒-穆斯林聯姻,可以成為世俗主義的榜樣,但這似乎與人們的期望不符。”對於社會對他們婚姻的偏見,Aeijaz駁斥道:“我們的愛情就是愛情,而不是所謂的‘愛情聖戰’。”
除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婚姻,專欄也分享了許多其他不同宗教信徒之間的愛情故事。
瑪麗亞·曼吉爾是來自喀拉拉邦自由家庭的非素食天主教徒,她嫁給了來自北印度的保守素食家庭的耆那教教徒薩迪普·賈因。雖然他們22年婚姻中面臨的“許多挑戰”,但她相信嫁給薩迪普是最正確的事情。“你怎麼能因為他向另一個神祈禱,因為他說另一種語言而放棄愛情呢?” 她寫道。
項目發起人哈爾卡蘭說:“這些動人的愛情故事提醒著我們,人們追求愛的方式有很多種,而這也正是印度——這個宗教多元社會——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