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明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7日 -
:        
 

中國發展網

中國發展網官方帳號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球蔓延,世界政治經濟動蕩不安。

疫情面前,世界各國人民都切身感受到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關系。今年10月,備受關注的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其在引導推動國際社會對抗饑餓、維系和平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衛生健康和節約糧食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國際共識。

如何擁有更好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已成為全世界面向未來發展的新課題。因為人民健康不僅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更是人類文明延續的前提和保障,人類和諧美好的生活將是世界的共同目標與發展方向。

習近平指出: 推廣分餐公筷正在悄然成為良好社會風尚,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廣開來、堅持下去。

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央要求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得到廣大幹部群眾衷心擁護。後續工作要不斷跟上,堅決防止走過場、一陣風,切實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終。

2020年3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志社聯合社會各界,攜手中國百名學者率先啟動:“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為改變生活觀念、改變不良習慣、改變生活方式提出“一分二公三自帶”和 “一德二智三美味”的健康文明新倡議,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

2020年11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志社聯合社會各界共同推出第一個“11·11文明美食日”暨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啟動中華文明禮——餐餐有禮、筷筷感恩:餐前捧筷思感恩,餐畢橫箸道感謝。餐前端坐桌邊雙手恭敬捧起中華筷默念“感恩”;餐後將用過的中華筷規矩的橫置桌面,雙手撫胸默念“感謝”。同時,《文明》雜志特別策劃《11·11文明美食日》特刊。呼籲大家推行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深度詮釋解讀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讓我們為擁有一個美好的“健康中國”而行動。

導言:面對新冠大疫,我們需要反思“根本問題”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或根本出發點是什麼?

這是一個反思文明實踐和文明生活的問題。

01.“根本價值”作為反思範疇,我們首先發現了什麼?

02.“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常識性和理念性的反思表達

03. 我們需要思想性的反思表達

04. 健康文明思想正在解答這個根本價值問題

01.“根本價值”作為反思範疇,我們首先發現了什麼? “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或者“根本的文明價值是什麼”,這是一個哲學問題,用於我們省察人類觀念和行為的總體正當性及其價值矛盾或失衡與症結,或用於反思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目的是還原真實歷史的實踐經驗,並解釋那些常識性和理念性的問題。

作為反思的範疇,我們首先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曆經農牧文明、工業文明,如今已進入全球一體的數智文明新時代。然而,從古至今,致病細菌和病毒一直伴隨著人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暴發,以慘重的生命代價警示我們“忽視病毒研究”“疫苗研發滯後”和國際醫療體系不均衡等會帶來全球性風險,“野味嗜好”“餐具親昵”“不分彼此”“不潔飲食”“過度聚集”等不良生活習慣和不良習俗導致“病從口入”和“飛沫傳播”等,並且“舌尖浪費”與疫情所造成的“營養匱乏危機”相關聯,這些缺乏對現代動態開放複雜巨系統的社會現實足夠的認識,其所帶來的現代文明生活的致命軟肋,對人類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無疑急需通過倡導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新生活方式來加以矯正。

02.“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常識性和理念性的反思表達

作為常識性的反思行動,2020年3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文明雜志社聯合百名學者和多家媒體發起以“餐桌革命”為總口號的新時代文明工程,第一階段為“一分二公三自帶”的公筷行動,即公共場合的“分餐、公筷、盡可能自帶私筷”;作為理念性的反思行動,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的第二階段是“一德二智三美味”的文明美食日行動。

那麼,為什麼要提出文明美食的概念?是因為我們必須重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03.我們需要思想性的反思表達 近代以來,當人類面臨嚴重威脅生命健康的天災人禍危機之時,文明的“根本問題”總要被提出,比如在對販奴運動的反思時期,對一戰二戰的反思時期,對工業汙染導致生態災難的反思時期,對文明高光下的貧富分化現象、腐敗現象和傳染病暴發現象的反思時期,等等。

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這樣通俗表達的: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為何還出現這樣的嚴重問題?究竟是何原因?”

上升為思想性的深刻反思就會這樣表達:

“文明到底是為什麼?”“到底為什麼要文明?”

2020年這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特大瘟疫席卷全球,是世界文明史上傳播速度最快和傳播範圍最廣的病毒,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場最大規模的公共衛生危機。於是,人類文明的制度性、方向性和後果性問題再度被提出,“文明”與“文明的根本價值”再次成為反思的理論範疇。

一位國際有識之士的見解表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

在如此發達文明的條件下,新冠大疫來得如此迅猛、如此暴烈,如此難以平息,有些國家實施了不利於抗疫的政策,後果十分明顯,這就要問一問:文明是進步了還是走向沒落?人類今後往哪裏走?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審視、反思人類現有文明成果中的不足和短板,這個問題日益凸顯緊迫和必要。
04.健康文明思想正在解答這個根本價值問題 面對新冠大疫,面向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建設一個美好的健康中國,我們需要反思文明的“根本問題”。

習近平代表中國共產党提出的文明思想體系及中華健康文明思想及其偉大社會實踐,正在並將繼續深刻地解答這個“根本問題”:人的生命健康是人類文明延續的前提和保障;人類和諧美好的生活是世界文明的共同目標與發展方向。

本報告的“健康文明思想”概念來自中共十九大報告所闡述的“文明發展道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兩大範疇。

本報告的“文明秩序”和“文明湧現”概念來自當代科學哲學的複雜巨系統理論。

■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富強的保障。圖為中國東北黑土地上的機械化耕作。

一、習近平文明思想體系及其健康文明思想內容

05.中國共產党文明思想的話語體系

06.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十項內容

07.健康中國大戰略的思想主題

08.中華健康文明進程的複雜性展開、體系化湧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矩陣

09.“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 05.中國共產党文明思想的話語體系 在中國共產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報告中,中共中央構建發展了一套文明話語體系: 一是文明的總體形態,有四個範疇:中華文明、世界文明、人類文明、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是文明的價值形態,有五個範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 三是文明的國家屬性,與五大形態相對應,有五個範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四是文明思想方法論,有三對範疇,即中外關系和世界關系的總體話語: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五是文明規律的表達,有四個範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文明發展道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類命運共同體; 六是文明治理的基礎要求,有四個範疇:全社會文明程度、文明素養、鄉風文明、文明執法。

06.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十項內容 近年來,習近平關於文明的系列論述構成了一個宏大思想體系。2014年以來,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思想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2020年以來,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也產生了重大國際影響,其內容集中體現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有關重要會議和會晤的講話中、國內視察調研等工作中、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鬥爭中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中。概括起來有十項思想內容: 首先是民本健康思想:也就是全民健康與全民小康的統一性思想,人民安全、健康第一、生命至上思想。這是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出發點; 二是生態健康思想:生態文明與衛生文明的統一性;美麗中國與健康中國的統一性,願景是徹底解決健康環境問題; 三是安全健康思想:把人民的安全健康擺在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視並創新解決農業安全、生物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健康產業鏈、供應鏈和消費鏈問題; 四是健康中國的大戰略思想:確立以人民安全健康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方式,也就是文明發展道路的具體實踐方式; 五是體育強國思想:奧林匹克文化情懷、引導和推進全民健身運動與學校體育的理念,倡導青少年“跑起來”; 六是衛生治理思想:健全惠及全民的衛生醫療與防疫抗疫體系及深入鄉村家庭的全國廁所革命,要求強基礎、補短板、堵漏洞、消除薄弱環節、無死角; 七是祖國醫學思想: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奧秘的一把鑰匙,推進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倡導中西醫協同和結合,倡導治未病的預防能力建設,這是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文化底蘊; 八是健康科學實踐論思想:首先是健康優先、全力抗疫、勇於勝利的執行力和擔當精神。其次是健康科學思想,強調防疫、抗疫的科技支撐,重視醫學科研攻關,希望建設世界一流的醫學科研、高技術制造和服務體系; 九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思想:提倡勤勉,反對慵懶;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提倡衛生通風,提倡健身運動,反對不良習慣等等; 十是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思想:主張國際通力合作、盡力支援國際抗疫,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支持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抗疫精神和統籌協調。
07.健康中國大戰略的思想主題 習近平在党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目標,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並提出“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十五大報告中就已經提出,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與“文明交流互鑒”和“文明發展道路”一樣,是表達文明傳播的規律性範疇,體現了中共領導人熟諳古今中外歷史,深知人類文明就是不斷尋求以和平方式協同解決文明危機問題、不斷防疫抗疫解決生命危機問題,也就是不斷建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過程。這說明面向人類未來發展的“中國新文明觀”已經形成。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在此次抗疫鬥爭中經受了考驗,被證明是具有高度文明價值的指導性文獻。其戰略主題的表述就是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主要實踐內容。
08.中華健康文明進程複雜性展開、體系化湧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矩陣

09.“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

2019年,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強調提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2020年,文明之光照亮人類戰“疫”之路,賦予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勇氣。

面對全球病毒肆虐,習近平在各種國際場合,在與各有關國家領導人和知名人士的談話、信函中,運用最多的關鍵詞主要是“相互”“團結”“支持”“支援”“合作”“共同”“攜手”“共創”“健康絲綢之路”等,多次表達和闡釋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動力機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趨勢願景。

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的致辭中首次提出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

習近平指出:“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災難的鬥爭史。病毒沒有國界,疫病不分種族。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各國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風雨同舟,展現了人間大愛,匯聚起同疫情鬥爭的磅礴之力。”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佑護各國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 2020年元旦前夕,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診斷病例,1月23日,離漢通道關閉。隔離一座九省通衢、人口超千萬的城市,在人類歷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圖為武漢長江大橋。

二、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反映了文明湧現的規律 10.健康文明思想與生命演化史的一致性

11.文明就是生命健康的組織保障與秩序效能

12.人類文明的“柔軟而致命的腹部”

13.習近平文明思想表達了文明秩序的硬核

14.習近平文明思想的文明傳播意義 10.健康文明思想與生命演化史的一致性 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核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民為本,以安全健康為綱,“始終把廣大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擺在首要位置”。那麼,這種思想有歷史依據嗎?

自38億年前以微生物為肇始的生命演化系統形成過程中,人類物種的起源不過300至400萬年,智人階段25萬年,農業起源不過1萬年時間。

人類生命的增殖能力越來越強大,向世界各個陸地遷徙進發,及至5000多年前世界文明第一朵花盛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人類總人口數已經有數以百萬計。

■ 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場景複原圖。

人類歷史是什麼?最簡單地概括就是共同體形成的歷史:人類首先是生物共同體,即基因生命體延續增殖和進化的歷史。其次,人類也是有效保障生命延續和增殖的文化共同體,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展開了文明尋夢的進程。第三,在文明出現之後,人類歷史就是形成、更新和完善更有效保障生命健康的文明共同體的歷史,繼續展開了更高文明形態的尋夢進程。第四,伴隨當代全球化的進程,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危機也在形成和加深,共同命運的全球文明形態呼之欲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正在出現。

那麼,文明是什麼?面對自然環境,文明就是共同體的組織性;面對野蠻混沌,文明就是共同體的有序性。伴隨文明的出現,人類更有效地生存和發展;伴隨文明的交流傳播,更多的人有效生存和發展;伴隨文明的更大發展,更多人能夠更好地實現生命健康和較為全面發展的目標,這一進程不斷體現文明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義。

文明是人的偉大創造,創造的目的是讓生活更美好,其前提也就是生命健康。人是文明的主體,主體的生命延續和健康成長才是基礎目的與根本。根本就是人類本身,這裏人的生存發展與只有首先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同等層次的概念。
11.文明就是生命健康的組織保障與秩序效能 人類曆經無數艱難險阻、不斷嘗試探索,用群居協作的形式展開了共同體組織的有效功能,創造了維持生命和健康發展的各種秩序和規則,創造了能夠保障生命健康的無數物質技術成果和文化成果。用總體協作與各種具體合作的形式,抗拒了各種嚴重威脅生命的天災人禍,這是全部人類主觀願望的合力進程,也是人類共同體發展趨勢和規律性。

也就是說,“文明”不管定義如何多樣,在實體範疇中,文明就是生命健康的組織保障體系及其秩序效能。在農牧漁獵文明出現的時候,人類種群數量已經數以百萬計,而當工業文明出現的時候,人類種群數量已經數以億計;工業文明的傳播和發展造就了人類種群數量以十億計的增長,各大文明帶和文明圈逐漸形成、更新和不斷完善了生命健康的有效保障體系。當數智文明出現的時候,人類數量正在逼近80億大關,各大文明圈的人均預期壽命延長了20歲以上,增長最快的是西方文明圈,其生命健康保障體系使得圈內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過了80歲大關。
12.人類文明的“柔軟而致命的腹部” 2020年,人類遇到新的危機。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

病毒大災肇始於地球生態系統的變化之端,遊走於人類密集交往的青萍之末,暴發於防疫疏漏的各種微瀾之間,穿越了所有用意識形態和真槍實彈築起的國境線,無差別地攻陷了由硬實力和軟實力構成的各大文明圈,使人類深陷全球化危機、溝通障礙以及不平等的種族觀念等文明軟肋造成的危險鴻溝。

文明軟肋其實就是因疫情而起,由認識不足及合作不夠,再由不良行為方式、分裂對抗等形成的——“柔軟而致命的腹部”。

■ 原應於2020年夏季舉辦的東京奧運會因為全球疫情無法得到有效遏制而推遲。

停工、停產、停課、停運、封城、封國,全球75億人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全球經濟幾近停擺,這在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上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如此慘烈,說明人類幾千年輝煌文明走到今天出現了重大問題,產生了巨大赤字,人類文明遇到了瓶頸,走到了十字路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以往引以自豪的發展觀和文明觀。
13.習近平文明思想表達了文明秩序的硬核 各種傳染病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萬年曆程,其中防病與抗疫構成了文明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今天人類衣食住行等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以及防病抗疫制度與醫學科研水平、全民健身運動和良好生活習慣的不斷積累,構成了文明價值的核心內容之一。由此,文明價值就是維護健康生活的總體秩序,包含: 文明安全的價值秩序,即文明國家的效能與文明習俗傳統;

文明治理的價值秩序,即多元化主體共治的文明防疫實體;

文明發展的價值秩序,即產業與生活方式的文明抗疫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文明也是一扇窗口,展現了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文明基因。在不放棄每一個生命的全力救治中,世界看到了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價值取向。

踐行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的偉大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中國在全球率先實現此次抗疫的偉大勝利。因此,我們堅定地認為,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就應該是能夠保障全體社會人的生命健康,不是少數人追求財富或奢侈生活、集團利益最大化;而文明的根本手段就是構建和維護人類的健康生活方式,絕不能讓懶政和劣政、為富不仁和不擇手段的劣文化盛行。

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政治民本、經濟民生和文化民心的統一體。

■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於2020年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主席向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並發表重要講話。

14.習近平文明思想的文明傳播意義

2020年9月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1499名先進個人、500個先進集體,200名全國優秀共產党員、150個全國先進基層党組織受到表彰。習近平向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病毒突襲而至,疫情來勢洶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面臨嚴重威脅。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國的抗疫鬥爭,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

此刻,我們在想什麼?

面對病毒肆虐和死亡威脅,我們再一次思考了生命的意義、文明的內涵和文化的外延。

習近平所代表的中國共產党文明思想體系是我們的指導思想體系,它包含了文明傳播的三大過程規律: 一是文明價值的原創形成; 二是文明社會的融合創建; 三是文明秩序的迭代更新。
這個指導思想體系具有文明傳播的三大功能規律: 一是文明底蘊接續,接續中華文明優良傳統與精神風貌; 二是意識形態超越,超越西方強加於人的意識形態對抗; 三是世界趨勢預見,堅信數智文明與共同命運的大趨勢。
應特別指出的是,一個國家的青年群體是其自身文明延續的承載者、文明傳播的先行者、文明交流的推動者、文明風尚的引領者。疫情中,在中國共產党的領導下,廣大中國青年將小我融入大我,投身抗疫各條戰線,成為中華民族抗疫的排頭力量,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新時代中國青年可堪當大任,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文明思想的鮮活生命力。

■ 1918年10月,美國馬薩諸塞州布羅克頓,為了收治流感病人,在當地軍隊的幫助下建立了大型野戰醫院。

三、文明史反思:文明的根本價值到底是什麼?

15.人類抗疫文明史:十大瘟疫事件

16.西方抗疫文明史上的惡俗現象

17.今天西方的這種惡俗是怎麼來的?

18.美國猶太人聲援中國人

19.中華文明史上沒有此類惡俗

20.蘇東坡抗疫:千年前的現代性故事 15.人類抗疫文明史:十大瘟疫事件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今天人類所有鐫刻在大地上、記錄在書卷中、沉澱在血液裏的文明成果,其實很多時候是以違反生命健康和生態規律作為代價的,其中不乏以掠奪、殺戮和損害、破壞生態環境等不良習慣為手段並最終導致瘟疫的“負資產”。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發生的著名瘟疫或特大公共衛生事件: 一是雅典瘟疫(公元前431-前404):雅典幾度遭到瘟疫的襲擊。四分之一的雅典軍隊官兵因染病身亡; 二是古羅馬安東尼瘟疫(公元165-180):據歷史記載,這場瘟疫每天造成多達2000羅馬人死亡,並蔓延至萊茵河,甚至感染了帝國邊界之外的日耳曼人和高盧人; 三是查士丁尼瘟疫(公元541-542):地中海世界暴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使君士坦丁堡將近一半的城市居民死亡,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極大,導致其幾近崩潰; 四是黑死病(公元1347-1352):席卷歐洲的黑死病在幾年時間內奪走約2500萬人的生命(將近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一半),以致生靈塗炭,屍骨遍地; 五是天花(16世紀):西班牙人對美洲的殖民入侵期間,將天花帶到美洲,致使在美洲大陸暴發了長達8年的天花大流行; 六是美洲瘟疫黃熱病(17、18世紀):1648年, 加勒比海的聖凱茨、巴巴多斯和馬提尼克三島爆發大規模黃熱病。此後的兩個世紀裏, 黃熱病在美洲、非洲及少數歐洲國家流行, 故又稱為“美洲瘟疫”。
七是倫敦大瘟疫(公元1665-1666):超過10萬人死於這次瘟疫,相當於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 八是馬賽大瘟疫(公元1720-1722):造成10多萬人死亡; 九是“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9世紀下半-20世紀30年代):曾經一直被認為是雲南省地方病的腺鼠疫在廣東傳播(後來認為源自中東的可能性更高),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個國家,死亡千萬人以上; 十是1918年大流感(西班牙大流感):這場大流感從法國(一說美國)開始蔓延,最後使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2000萬人由於流感和流感引起的並發症喪生。

■ 1918年大流感期間,美國堪薩斯州賴利堡的軍營醫院,病房內被感染流感的軍人塞滿。

16.西方抗疫文明史上的惡俗現象 人類文明史始終有瘟疫伴隨,但是每當有瘟疫出現,就會發生甩鍋嫁禍的事件,最典型的是在歐洲持續了近300年之久的中世紀黑死病。關於歐洲黑死病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20世紀初的西方學者認為起源於東方(亞洲);巴黎醫學院的學者認為起源於印度;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和美國學者湯普遜則認為首先發生在中國。目前普遍為人們接受的觀點是,黑死病於1346年3月裏海周圍地區發生,然後向西傳播。

當時的基督徒們嫁禍於貓狗、巫婆等,最終嫁禍於猶太人並導致了數以十萬計的猶太人被屠殺,卻不曾意識到是城鎮過於肮髒惹的禍。中世紀歐洲城市衛生條件有限,猶太人基於宗教原因比較注重幹淨、組織性很強,易於保持應有的社交距離,擁有猶太教的醫藥體系和治療模式,一旦發現病人及時采取隔離措施,因此得傳染病而死的人非常少。當時人們在尋找瘟疫原因時,有懲罰說、末日說等多種理解,其中包括猶太人投毒說。

猶太人向基督教會捐款捐藥抗疫和捐墓葬土地安撫病死者的行為,被看成是下毒、施加詛咒或魔法造成瘟疫蔓延的證據,猶太人的財產因此被沒收,也為驅逐和屠殺猶太人埋下了隱患。

所謂“西班牙大流感”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正值一戰期間,西班牙有800萬人感染了流感,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感染了此病。西班牙作為中立國能夠公開討論此事,而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其他國家則處於戰時新聞管制中。後來有學者分析:之所以硬是要稱為西班牙大流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西班牙是以天主教徒為主要人口的國家,非天主教國家找到了極好的嫁禍理由。

這種與地域、動物或人群相關聯的給瘟疫取名方法,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嚴格禁止。

今天在全球性的新冠大疫中,這種甩鍋嫁禍的惡俗並沒有消除,反而越演越烈,使得我們一直困惑:中國率先取得抗疫的成功,並不斷擴大防疫物資生產,為全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必要物資保障,貢獻了中國力量,這是文明的正能量,是符合人類文明根本價值的優良表現。按常理說,應該給中國人記功。

恰恰相反的是,中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挨罵”待遇,乃至於莫名其妙地被某些政治勢力要求賠償,他們要采取種種“制裁”“懲罰”措施。越是疫情嚴重,越是需要國際合作抗疫,越是需要汲取抗疫成功經驗的時候,部分西方主流媒體、重要政客以及民粹形態的所謂“民意”就越是強化意識形態對立,重拾“東方專制主義”“極權論”“黃禍論”“骨牌論”“賠償論”“脫鉤論”“零和論”“敵對論”等陳詞濫調,煽動打壓抗疫成就顯著的國家和埋頭支援全球抗疫的國際組織。

這樣嚴重的文明悖論現象和反文明現象是怎麼來的? 17.今天西方的這種惡俗是怎麼來的? 通過對世界文明史的重新學習,我們終於發現了這種現象的來源是西方中世紀文明史上的四大惡俗文化傳統: 一是對“富裕異教徒”的仇恨文化傳統; 二是對“惡毒異教徒”的歸罪文化傳統; 三是對“強大異教徒”的恐懼文化傳統; 四是對“消滅異教徒”的烏合文化傳統。

這四大惡俗導致宗教戰爭,導致宗教裁判所的產生,導致火刑,導致大批異教徒被驅逐、被迫害、被屠殺。

歷史上的猶太人、穆斯林、東正教徒、薩滿教徒、拜火教徒、斯拉夫人、吉普賽人、黑人、基督教不同教派乃至於眾多思想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等人群都曾是這種惡俗文化的受害者。

法國人古斯塔夫·勒龐在他寫於100多年前的名著《烏合之眾》中指出,烏合之眾區別於公眾和大眾,它指的是群集。群集指集合狀態下的人群,具有匿名性、情緒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夠從事一定的集合行為。群集一般是由臨時參加或卷入事件、活動的人們組成的,並不具備成為穩定社會構成體的條件。

通俗地說,烏合文化就是不問青紅皂白、不辨是非曲直的、無中生有的、造謠惑眾的、非理性的、自發產生的群體樹敵意識和沖動行為,表現為極端思想和暴力對抗意識的蔓延,造成歧視、迫害乃至於殺害異教徒的群體事件。

■ 審判猶太人。黑死病期間,對猶太人的仇視愈演愈烈。

西方文明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烏合文化運動是公元4世紀。當基督教被宣布為羅馬國教之後,基督徒自發地開始了迫害和殺害異教徒的群體行動,大批猶太人、羅馬公民、學者、少數民族遭到了驅逐或關押、迫害和殺害,古羅馬的法制傳統全部崩潰。其中古羅馬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希帕蒂亞被基督教“憤怒的暴徒”們使用“淩遲”手段處死。

我們注意到,號召十字軍東征的演說詞中千篇一律地有這樣的意思表達:

基督教徒為什麼窮困?是因為穆斯林的掠奪!穆斯林正在世界上蔓延,他們正在毀滅上帝的國家、土地和人民。殺死他們吧,奪回本屬於基督徒的財富吧!這是上帝賦予我們的正義權力!

受到某些宗教團體支持的法西斯是這四大惡俗的極端繼承者,他們迫害、屠殺猶太人的理由是:

猶太人是狡詐的劣等人,他們的財產是長期剝削日耳曼人得來的;

猶太人是罪犯,是德國社會貧困、失業和道德淪喪的罪魁禍首;

猶太人是惡魔,猶太人勢力正在毀滅德意志國家和歐洲的文明。

於是,過去富有道德感的眾多德國人及其幫凶,自發自願地“憤怒”起來,前赴後繼地走上了滅絕人性的不歸路。

現代烏合文化的惡性事件主要是美國“3K党”“麥卡錫主義”,中東和中亞的恐怖主義運動。

今天西方學者描述的某些“民粹主義運動”,表現為強大的所謂“民意”,其中以種族宗教歧視為特征而“無理由相信”的自發意識和群體沖動行為,其實就是中世紀烏合文化的現代變種。
18.美國猶太人聲援中國人 2020年2月26日,美國猶太人公共事務委員會主席戴維·伯恩斯坦向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遞交公開信,聲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華人群體,反對排華情緒和辱華言論。

這封公開信由美國猶太人公共事務委員會等87家猶太人組織共同發表,信中說:“我們深知在此情況下,人們的擔憂可能會迅速演變為恐慌,導致無辜人士受到排斥和歧視。我們承諾將共同努力,確保你們感到安全,得到支持,並共同反擊社交媒體上的辱華言論。我們從各自的歷史了解到,如任由恐懼情緒蔓延,後果將不堪設想。”

伯恩斯坦說,二戰期間中國展現出極大的道義、勇氣,同意處於漂泊中的猶太難民進入上海居住,中國在猶太人群體的求存和發展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猶太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在美國的猶太人組織希望通過這封信向目前處於關鍵時刻的華人朋友們傳遞友誼,並將時刻支持需要幫助的華人朋友們。
19.中華文明史上沒有此類惡俗 中國歷史上是世俗文明體,和合文化是其根本性的文明之源,對於異族文化顯示出巨大的包容性、交流性和融合性。比如著名的絲路商業民族粟特人,信奉瑣羅亞斯德教等多種宗教,即使達到富可敵國的程度,中國也沒有出現過仇恨文化和瘟疫歸罪文化。

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防疫抗疫的歷史,有記載的大小瘟疫達三百餘次。在歷史記載中,中國古人沒有甩鍋嫁禍的習慣。從《周禮》開始,中華體制硬性規定必須全力救災,遇到傳染病必須隔離,中醫藥就是在多次防疫抗疫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各地防疫抗疫藥方的記載汗牛充棟;翻翻史書就知道,自漢代起,中國開始設立醫官制度,醫官就肩負起在各地發生疾疫的情況下民間組織診治、撲滅疫情的職責。

中國的二十四史典籍中曆代都有記載中國人的抗疫故事,有記載在災疫時刻皇帝下“罪己詔”和地方官發表“檢討書”的,有大量表彰抗疫有功的官員、商人、鄉紳的,有表揚把官府衙門騰出來作為隔離區和救治中心的,有表揚傾家蕩產捐資救治救助病人的,有表揚安置疫區流民和恢複生產成效顯著的,也有批評因為害怕傳染拋下病人不管的“不肖子孫”,還有記載疫情中官員擅離職守受到處罰的;其中記載最多的是“獻方”,即無償散發適應疫區當地氣候條件的有效藥方或特效秘方的事跡。

■ 四川眉山三蘇祠中的蘇東坡像。

20.蘇東坡抗疫:千年前的現代性故事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54歲的蘇軾擔任杭州知州,恰逢杭州一帶遭遇大瘟疫,後人研究認為是傷寒類傳染病,城內外一片慘象。蘇東坡采取的措施與今無二: 一是財政措施,請求朝廷減免賦稅,緊急“撥款”救災; 二是捐贈自己的家財,以此為基礎向鄉紳商賈募捐,用於救治救助; 三是號召民眾采取隔離措施,並組織“糾察隊”,封鎖隔離病區,封閉病死埋葬地; 四是使用捐款和撥款建立“方艙醫院”“傳染病醫院”——“安樂坊”,後改名“安濟坊”,集中收治危重病人,對百姓一律免費;安排各中醫診所為“分坊”,救治實現體系化; 五是統一救治方案,獻出曾經治好自己傷寒病的藥方,名為“聖散子”,廣為散發,並組織熬制湯藥,免費供應群眾; 六是保障抗疫物資和日常生活供應鏈,打擊囤積居奇,借疫斂財;開倉放糧,鼓勵貨流順暢,平抑物價;極力擴大市場交易規模,保證供給充足,拉動需求; 七是在朝廷的堅決支持下,大舉表彰當時的抗疫英雄模範。當時規定,一個醫生三年內醫治超過千人的,賞賜代表官服的“紫衣”。對於其他有突出貢獻者,獎勵“祠部牒”,即免稅免役牌。受獎人名單貼於城門口和府院大門前; 八是大搞“愛國衛生運動”,主要是“淨水項目”,即淘井與河道清淤。當時西湖是最大的病菌汙染源,大規模清淤後,“水至清則有魚”;淤泥堆成如今的蘇堤,成為西湖一大美景。

■ 在清末的東北鼠疫中,伍連德挽救了數萬同胞的性命,並參與構建了當時中國的防疫體系。

1910年10月到1911年4月的中國東北抗疫故事是大清王朝現代性的最後一次表現,一位名叫伍連德的海歸醫學博士受聘擔任抗疫總指揮。在清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全力支持下,采取的措施更與今無二,創造了世界抗疫文明史的兩個“奇跡”:

一是抗疫速度最快,病因原發地僅用1個多月,東北全境僅用4個多月就全面抗疫勝利;二是人口死亡率最小,1400多萬人口中僅得病死亡6萬人,成為現代衛生學、傳染病學等的教科書經典案例。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明,仇英。

四、踐行健康文明思想:餐桌革命的文明史依據 21.健康文明思想如何反映文明湧現的規律

22.生態危機與傳染病全球化的思考

23.“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的第一階段

24.中國古代分餐制文化

25.合食制或共餐習俗與文明設計問題的提出 21.健康文明思想如何反映文明湧現的規律 上述反思使得我們需要一定的思想總結。如果說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所反映的文明根本價值,是人類健康文明生活的總體組織秩序,那麼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人類文明的誕生。

文明湧現,這是當代科學哲學複雜巨系統理論表達文明形態的範疇。這個理論認為,與地球生命演化的規律一致,文明是人類社會複雜性展開、體系化湧現的成果,這就證明了和合文化湧現中華文明的原理。
什麼是文明的複雜性展開?考古證明,文明是由以下物質和精神的技術要素通過交流傳承、學習借鑒而聚集創生的,至少要超越生理機能的能力極限而具備衣食住行四類十多種技術專業分工的集成條件:用火技術、觀星象和曆法技術、水利和淨水技術、陶器技術、五穀種植技術、六畜養殖技術、紡織技術、石工土工木工金工等技術總成的營造技術與舟車技術、醫藥技術,記事與溝通技術(符號、文字等)、數字運算與交易技術(貨幣等)、精神觀念的表達藝術等等。
什麼叫文明的體系化湧現?這些技術要素交流傳播的幅度和廣度、形成產業而惠及人群的規模,社會組織化效率、制度化水平及其精神文化觀念模式,造就了習俗化的生命安全機制,造就了健康生活所需資源的充足性和穩定性,構成人類防病抗災和擴大再生產能力的財富效應。

文明被定義成複雜社會的有序性,本質上就指的是文明形成人類生命健康保障體系的有效性和健全性,不健全則文明不能成型,或很難成熟,或斷裂,或衰敗,或被替代。

從血緣共同體到氏族共同體到地緣共同體,從部落共同體到城邦共同體到國家共同體,走向文明共同體;從帝國型文明共同體走向共和型文明共同體,文明以人類普遍性的產業技術和生活方式為核心特征發展,曆經了三大階段:遠古與古代的農牧文明、近現代工業文明、當代和未來的數智文明,文明湧現的方式由國家文明體走向國際文明圈和洲際文明圈,進而走向全球文明圈。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指出: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戰勝各種挑戰和困難的歷史。我們必須做好攜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戰的准備。
這場疫情啟示我們—— 第一,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互通、休戚與共的地球村裏。各國緊密相連,人類命運與共; 第二,經濟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和歷史潮流; 第三,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 第四,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和完善。疫情不僅是對各國執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檢驗。
此刻,我們在想什麼? 22.生態危機與傳染病全球化的思考 在天花被消滅後,40年前的1981年,艾滋病被發現並蔓延至全球,人類再一次共同直面生命健康危機。之後區域性的健康危機有2003年的非典、2014年的埃博拉等。

人類健康今後面對的最大敵人就是病毒性傳染病。為此,我們必須主動消除全球文明治理的赤字,主動改變我們現有高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必須主動改進我們現有的生活模式,必須改變有悖健康安全的生活陋習。

聯合國倡導全球的綠色社會發展模式是“節能減排”,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模式。那麼,我們認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模式應該是“節制減量”。

節制,包括了節儉、節約、節省的內涵。我們必須用健康的生活模式倒逼綠色的發展模式。

公筷分餐提出了20年,但是為什麼效果不好呢?原因甚多,最大的問題是人們的認知不足,全社會的認同不夠,沒有形成最大範圍的文明共識。當然,中國從分餐到合餐的轉變曆經了300多年的時間,要改變這種生活習慣,也需要相關的精神和物質條件以及生活形態升華而形成的動力。

23.“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的第一階段 2020年3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志社聯合各界率先提出推行“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行動,這個行動以“一分二公三自帶”為起點,即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和自帶私筷習慣,倡導社會大眾從日常生活方面自覺做起,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此舉得到公眾的廣泛響應,據權威機構5月統計,“一分二公三自帶”已有超過323萬篇文章,超過1億個報道網頁。隨著數億人參與推動、數億次點擊現象級網絡傳播的出現,使“一分二公三自帶”已成為社會共識和文明新風。中紀委、國家監察委網站首頁要聞推出觀察評論文章:“一分二公三自帶”這個倡議有深意。

之後,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與文明雜志社攜手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表《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人類的危機和挑戰,我們必須築起“健康中國”的防疫方舟;刻不容緩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相互關愛,命運與共,養成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新生活習慣;積極推進文明生態環境建設,重塑天地人和諧的文明價值觀,面向未來展示中國力量。

為引導首都學子率先踐行《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4月26日北京教育系統“使命在肩 奮鬥有我”系列活動正式啟動,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文明雜志社、現代教育報社聯合發布《使命在肩 奮鬥有我——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同時啟動了H5線上互動活動。

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號召,組織動員首都廣大學生率先接受倡議,踐行新時代文明工程,數十萬大學生作為志願者行動起來,帶動他人增強疫情防控意識,在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自覺佩戴口罩;帶頭實行分餐制,自覺使用公筷公勺;不食用、買賣野生動物及其制品;推動垃圾分類,桶前值守指導居民文明投放垃圾;強身健體,綠色出行,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以實際行動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匯聚建設新時代文明行為首善之區的青春力量。

這些倡議是有中華文明的歷史依據的,也就是說,擁有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中華文明史的主要構成,也是文明延續的原因。其中分餐制是中國人的重要傳統之一,包括三種方式:第一種,圍桌分餐制;第二種,公筷公勺制;第三種,自助餐式分餐制。

■ 漢代漆食案。

24.中國古代分餐制文化 先看一下中國古代食案禮制。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些用於飲食的木案。木案平面多為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長約1米,寬約30厘米上下。案下三面有木條做成的支架,高僅15厘米左右。木案通塗紅彩,有的還用白色繪出邊框圖案。木案出土時都放置在死者棺前,案上還放有酒具多種,有杯、觚和用於溫酒的斝。棺前放的不是木案,而是一塊長50厘米的厚木板,板上照例也擺上酒器。陶寺還發現了與木案形狀相近的木俎,略小於木案,俎上放有石刀、豬排或豬蹄、豬肘,這是今天考古所見最早的一套廚房用具實物,操作時一定要坐在地上,木俎最高不過25厘米。漢代廚人仍是以這種方式作業,出土的許多庖廚陶俑全是蹲坐地上,面前擺著低矮的俎案,俎上堆滿了生鮮食料。

陶寺遺址將食案的歷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古代分餐制的發展與食案有聯系,食案是禮制化的分餐制的產物。
總結一下中國古代分餐制文化: 古代中國人分餐進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擺著一張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著輕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

商朝的夯土技術可以把地面修理平整,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室內坐具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席。

席地而坐,在席地上吃飯就叫宴席,最尊貴的位置叫主席,吃完飯叫退席。那時候吃飯跪在席上各吃各的,這就是分餐制。“筵席”中的筵和席,其實都是席子,正是這古老分餐制的反映。

《後漢書·逸民傳》記載隱士梁鴻受業於太學,還鄉娶妻孟光,夫妻二人後來轉徙吳郡,為人幫工。每當梁鴻打工回來,孟光已為他准備好食物,並將食案舉至額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舉案齊眉”,成了夫妻相敬如賓的佳話。

在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上,經常可以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低矮的食案是適應席地而坐的習慣而設計的。從戰國到漢代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實物,多以木料制成,常常飾有漂亮的漆繪圖案。漢代承托食物還使用一種案盤,或圓或方,有實物出土,也有畫像石描繪出的圖像。承托食物的盤如果加上三足或四足,便是案,正如顏師古《急就章》注所說:“無足曰盤,有足曰案,所以陳舉食也。”

■ 漢代畫像磚上的宴飲場面。

25.合食制或共餐習俗與文明設計問題的提出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少量同桌而食,到隋唐出現過渡性的會食制,直到宋代至明清合餐制的完全形成,延續至今。

從宋代開始,人們才逐步采用合餐方式。主要是生產力的發達帶來了生活的富足,加上餐飲習慣的改變,慢慢形成了合餐制。

現在倡導分餐制,會遇到傳統觀念的挑戰,也會遇到一些具體的問題。合食制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烹調術的進步,比如一道菜要完整呈現,要色香味形俱佳,如果分得零七八碎,不大容易讓人接受。丟掉一些傳統的東西,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創造新的東西。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今天,面對疫情,在還沒有特效藥物、疫苗等治療和預防手段的前提下,除了主要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外,最有效的防護方式是佩戴口罩和自覺隔離。

這就是說,健康的生活模式從健康飲食開始,把住入口關,改變一些與現代文明相悖的生活習慣。

因此,從文明傳播方法論的角度提出“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新理念,讓設計師和專業設計機構參與,用更科學的理念與方式為我們的美好生活設計更好的生活場景與生活用具。文明設計總體規劃以文明公益思想為總平台,以文明場景和賽道為呈現平台,以實現人的美好健康生活為目的,實施“聚集、躍遷、湧現”的平台集群化三部曲。三大場景和賽道包括: 一是文明設計、文明傳播、文明成長序列;

二是文明聚焦、文明賦能、文明湧現序列;

三是文明課程、文明標識、文明培訓序列。
我們不妨再次看看習近平多次強調:

“要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人居環境改善、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健康、公共衛生設施等多個方面開展工作,特別是要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 青藏高原鮮花盛開的美景。

五、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文明設計的思想方法論26.大疫之後,意大利半島的城市設計創新案例

27.大疫之後,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案例

28.當代文明設計的重要性

29.精神文明創建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

30.為新時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而設計 26.大疫之後,意大利半島的城市設計創新案例 世界近代史表明,瘟疫引發了近代城市設計的文明思想,也就是開始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而進行文明化的城市設計,尤其是如何抗拒肮髒和汙染,這是疫情引發的社會問題創新解決方案。

有兩個典型案例值得記取。

700多年前,威尼斯人就發現了病毒能夠在空氣中傳播,所以在拉紮雷托島上,通過采取“隔離”手段,來防控黑死病的蔓延。威尼斯人在島上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隔離區,並要求外來人士一律隔離40天,英文檢疫“QUARANTINE”一詞的來源就是威尼斯方言“40天”。西方世界第一批公共健康服務機構也是始於14世紀的意大利。

當年米蘭發生黑死病時,身處米蘭的達·芬奇也有了這種思考,他提出要建立理想城市。所謂理想城市就是用小型化的、社區化的小城區域來組成一個大城市。這不代表要分而治之,而是要在彼此間有區隔的同時,建立更符合人的生活方式。他規劃城市分區,既符合城市經濟的發展,又符合人的行為尺度,同時提出人車分流、商住分離的建築思考。這些思考在今天看來也並不落伍。

面對疫情的時候,社區和其他公共服務體系,如何能夠更好地應對並防止疫情的蔓延?存在哪些問題?相關問題就是我們對於城市未來思考的出發點。

■ 新冠疫情的蔓延重創全球經濟,圖為遊人稀落的意大利羅馬鬥獸場。

27.大疫之後,工業革命時期的倫敦案例 在人類歷史早期,人們都在自己的廢棄物附近生活,經常因此而感染疾病。1854年,英國麻醉醫學家約翰·斯諾(John Snow)通過已感染者區位的信息可視化方式分析,確認了一個被汙染的公共水井是造成倫敦霍亂傳染病的源頭。

從此,英國明確了將汙水和飲用水分開的城市公共水系統設計方式,1858年倫敦市首先響應了斯諾的創意,開始規劃設計飲水系統並進行汙水處理。

一場霍亂疫情,改變了城市的不良生活方式,人們僅僅是通過避免接觸汙水就可以防止因疫病傳染導致的大量死亡,並且提高了生活質量。這是城市設計的一個小小的進步,卻大大地影響了人類的健康生活方式。
28.當代文明設計的重要性 當代城市普遍面臨著發展過快的問題,在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上,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符合人的行為方式,符合人的健康文明的生活尺度,符合人的公共安全和公共衛生需求,能夠提高人的生活效率,同時給人們以更大的便利。“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設計”應該成為當代城市與生活設計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城市設計還是其他設計,我們現在的思考都要解決三大關系問題: 首先要解決人和物的關系,讓物如何更好地為人所用,這是現在專業設計所關注的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物與物構成的環環相扣。環境關系的核心是人:小到鄉村,大到城市,它都是由建築物和自然物構成的人居環境系統; 第三個層面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考慮,我們要站在社會創新的角度來探索城市設計如何能夠符合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暨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人與人關系的總和就是社會,我們現在所追求的一切美好生活,都是要讓社會變得更有善意,更符合人的美好健康生活的社會發展文明價值,而這些方面恰恰是現在所追求美好生活的核心訴求。
29.精神文明創建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 在文明價值的廣泛實踐方面,我們應當如何踐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呢?

2020年4月27日,中央文明辦發布《關於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為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精神動力、營造良好社會環境,集中實施五大文明單元的行動方向: 一是文明城市創建活動要把整治環境髒亂差作為重要任務; 二是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要以鄉村人居環境集中治理為著力點; 三是文明單位創建活動要著力創造有益於健康衛生的單位環境; 四是文明家庭創建活動要引導家庭成員自覺踐行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五是文明校園創建活動要引導青少年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舉止。
30.為新時代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而設計 我們提出“為新時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而設計”的主題,就是能夠匯聚文明要素、開展文明行動、湧現文明效益的社會性文明傳播行為,也就是文明工程的含義。

1993年,以公廁革命為開端在首都北京率先啟動文明工程公益活動,同時由20家中國權威媒體和首都重要機構攜手創立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2001年,以文明傳播為目的搭建國際化文明對話交流平台的《文明》雜志創辦,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和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

2020年4月,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和文明雜志社發起,聯合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北京服裝學院、青年藝術100和文明書畫院等社會組織機構、眾多媒體及全國大專院校,聯合倡議啟動新時代文明工程系列公益活動之“為健康文明的生活而設計”:2020“健康中國”主題設計暨“文明設計獎”展覽作品征集。
一是,為新時代健康文明新生活方式而設計——“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主題方案暨展覽活動作品征集:以“愛”和“餐桌”為主題,從“愛自然、愛動物、愛生活、愛城市、愛家庭”五個方面和“分餐、公筷公勺、自帶筷子、綠色環保、健康美食”五個角度,希望通過大學生和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為人們重新帶來對自然、動物、生活、城市、家庭的熱愛和希望。

二是,Hello 2020:“愛的記憶”和“餐桌革命”少兒藝術征集活動啟動。《征集函》指出:我們希望用孩子的眼光重新點亮生活中的美好:見證“愛的記憶”,發現飲食的好習慣。開啟“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重新對我們的生活大聲地打招呼“Hello 2020……”。

三是,創作發布公益歌曲《文明箸》,讓美好的歌聲與美妙的旋律傳遍大江南北,讓新歌曲、新風尚、文明箸進入新生活!《文明箸》歌詞既說了古:“亙古華夏文明來,知味品香一箸筷;五穀雜糧嘴巴愛,筷子一雙手中賽”;也談了今:“親朋相聚乾坤宅,一分二公三自帶;衛生防疫人有責,文明中國傳關愛。”

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可參與的公益活動吸引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學生和家庭參與其中,讓推動健康文明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擁有一個美好的“健康中國”成為現實。
六、勤儉節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主要原則之一 31.勤儉節約與中華健康文明傳統的繼承

32.節約觀念產生於文明社會對於生態節律的認知

33.“節卦”:節約概念的原初性與辯證性表達

34.勤儉節約:中華文明民本思想的來源

35.勤儉節約與現代經濟學觀念 31.勤儉節約與中華健康文明傳統的繼承 2020年8月,習近平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我們看到,習近平健康文明思想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蘊,其中勤儉節約被認為是文明的美德,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核心價值之一。
中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怎麼來的?這就要回到“和合文化”即文明湧現的進程。

易經所代表的中華哲學思想對文明湧現的複雜性規律有符合二進位數理邏輯的解釋,這就是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著名論斷。所謂一,是從無到有。有什麼?有“道”,自然生道也。所謂“道法自然”,即“道”來自於自然,“道”是自然規律和自然進程的總體表達;所謂一生二,即道生兩儀,一陰一陽謂之道,就有天與地的乾坤朗朗;所謂二生三,就是天地生人,完全符合人類是從自然界演化而來的科學原理;所謂三生萬物,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即天道、地德、人文合於天時、地利、人和,這就是健康文明湧現的初始原理,即中華文明思想的第一個數理序列。

■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所展現的生產生活方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展現了人類在極限自然條件下頑強的生存能力、偉大的創造力和樂觀精神。

32.節約觀念產生於文明社會對於生態節律的認知 “兩儀生四象”的原理,是中國哲學描述文明湧現的第二數理序列。

卦就是象,即有關安全、健康、收益、幸福等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事物現象、關系征兆、趨勢特征、主要規則,卦是象的集成體系,象是卦的表現形式。

“兩儀生四象”可以具體化為空間方位的東西南北、人類生存繁衍的飲食男女、人倫傳承的父母子女、天氣的風雨陰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物體形態的圓方矩角、季節的春夏秋冬、國之四維的禮義廉恥等。注意,勤儉節約是文明生活當中的四項內容,作為文明湧現的要素與功能已經包含在文明之道的“兩儀生四象”之中了。
今天認知的文明四象: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是文明湧現的四大要素、形態與功能的總體表達。
如果四象要包含出發點、原點或中心點、回歸點的循環、延續、輻射等觀念,就升級為第三個數理序列即5、6、7以上的序列,比如文化空間的東西南北中、從個體出發的血緣“五服”、從文明中心出發的距離“五服”、從愛出發的五德“仁義禮智信”、禮儀的“溫良恭儉讓”,再比如五顏六色、七情六欲,食物的五穀六畜、天象的四宮七座二十八星宿、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等等。這就是中國人特有的生態節律決定的文明認知,這一序列也可通過二進位制向文明本原回歸或還原。
33.“節卦”:節約概念的原初性與辯證性表達 由於文明的複雜性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就有第四個二進位制的數理序列,即文明複雜化、多樣化、體系化展開的思想,也就是“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方法論,從而與野蠻、混沌、無序、危機、失落、疾病、衰敗、死亡等不文明現象博弈,文明湧現為一體多樣的秩序特征。其中有一個秩序就叫“節約”,即“節卦”。

《周易》第六十卦原文:“節,亨。苦節,不可貞。”其意思是:節約才能富足,因而是美德,但是過於儉省,反而對健康幸福不利。也就是強調,在保證健康生活的基礎上形成投入適度、消費適度、量入為出、以備不虞的生活模式。

補充說明,中國人的二進位制的觀念實質是在表達健康生活的文明事物是以倍增的級數體系化的,這是複雜巨系統思想的最早表達。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科學通才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1646-1716),在研究了來華傳教士寄給他的《易經》後,認為這就是二進位制的“中國版”。

現在,計算機存儲值2、4、8、16、32、64、128、256、512、1024,從b到mb再到g、t的增長模型已經成為常識,試想,翻看一下64卦,如果每卦至少有4象、8象或16象,即4項、8項或16項具體事物或現象,不就是至少有256個、512個或1024個事物或現象的幾何級延展嗎?這恰恰證明健康生活方式是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複雜性、豐富性和系統有效性的成果。
34.勤儉節約:中華文明民本思想的來源 “勤儉”是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與大國實踐的結晶,最早出自中華典籍中的《尚書》。《尚書》記載了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歷史脈絡,點出其中具有中華文明根本性價值的三句話,也是“天下為公”內涵的最早版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湧現為中華文明的政治民本傳統。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湧現為中華文明的經濟民生傳統。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湧現為中華文明的文化民心傳統。

這其實是文明社會可持續性的中國化特質表達,與現代經濟學社會生產與社會效用最大化匹配的思想相一致。
35.勤儉節約與現代經濟學觀念 現代經濟學對文明社會的經濟可持續性使用的是生產和流通的效率概念、規模經濟理論、效用最大化原理、交易成本與邊際效益的規律等,解釋了適度的勤儉節約作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經濟學原理。說明了社會不公、腐敗、汙染導致大量浪費,很容易超過自然資源和經濟能力的限度,使得社會交易成本和社會生產的邊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