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地球

地球徹底淪陷?珠峰附近發現微塑料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8日 -
:        
 

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

國家地理中文網

2019年5月,登山者們排著隊登頂珠穆朗瑪峰。每一年,登頂珠峰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在山上留下了印記:戶外服裝常用的合成材料掉落的塑料小卷。

攝影:MARK FISHER,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FREDDIE WILKINSON

對於全球各地的探險者來說,珠穆朗瑪峰是一道令人難忘的風景——一縷縷美麗的白雪從峰頂的山脊上吹落,冰沿著山脊兩側蜿蜒而下。不過,如果你近距離地觀看這令人驚歎的景色,就像一組氣候科學家做的那樣,你就會發現人類影響的痕跡,近期和很早之前的都有。

如今,尼泊爾大本營的冰層表面比35年前低了近46米——氣候持續變暖導致冰川融化的結果。曾經被認為不受氣候變暖影響的高海拔冰區現在開始不斷縮小。甚至雪也不是那麼純淨。海拔8443米的高山區已被微塑料汙染——目前地球上發現塑料的海拔最高的地方。

上述結論都來自上周發表於One Earth
特刊上的大量新論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發起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行動,旨在研究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對珠峰及附近地區的影響,上述研究都是該行動的一部分。勞力士的“永恒星球行動”為該行動提供了資助。

去年4-6月期間,一支由3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前往尼泊爾的昆布谷,安裝了5個氣象站,收集了數百個岩石、水、雪和冰等樣本。這期特刊發表的研究強調了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甚至是在地球的最高點。

緬因州大學的氣候科學家Heather Clifford在尼泊爾Pheriche村的南部收集溪水。之後科學家們將對其進行微塑料檢測。

攝影:PAUL MAYEWSKI,NATIONAL GEOGRAPHIC

珠峰“陽台”是登山者嘗試登頂珠峰前的休息點,海拔8230米,科學家們從這裏采集的積雪樣本中發現了戶外衣物常見的材料構成的微小塑料纖維。

攝影:IMOGEN NAPPER,NATIONAL GEOGRAPHIC(右)

盡管其中一些發現,比如發現微塑料的存在,不會對環境造成直接威脅,但另一些發現卻更令人擔憂。舉例來說,即便是世界上最高的冰川也在加速融化。面臨危險的不僅是當地社區和他們賴以生存的山地旅遊業,還有下遊依靠冰川獲取淡水的數百萬下遊居民。

“這是一個真正的警告,”探險隊領導者、緬因州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的主任Paul Mayewski說。“盡管珠峰地區海拔很高,但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髒雪

去年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緬因州大學的冰川學者Mariusz Potocki看著一群休閑登山者經過珠峰“陽台”——一處海拔8320米的平坦休息地點,距離登頂珠峰還有數個小時的攀登路程。Potocki希望能從頂峰被風壓實的積雪中鑽取一個冰芯。不過,聚集的大量登山者迫使他和隊員們放棄了登頂。(Potocki最終成功地從海拔8077米一個名為南坳的地方鑽取了世界上最高的冰芯。)於是,Potocki沿著登山路線攀登了幾十米,裝滿了一小不鏽鋼罐的雪。

後來的分析表明,這個樣本——以及在珠峰大本營和珠峰“陽台”之間采集的另外10個樣本——充滿了微小卷曲的微塑料纖維。

“珠峰上的微塑料濃度之高令人驚訝,”海洋科學家Imogen Napper說,她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實驗室對雪樣本進行了分析。“我仍認為珠峰是地球上最偏遠、最原始的地方之一。”

事實上,或許我們不應該如此驚訝。研究人員幾乎在調查的每一個地方都發現了微塑料,從海洋最深處到廣闊的開闊地區。有些微塑料和塵埃一起被風或洋流帶到了很遠的地方。但Napper發現,在珠峰上,旅行者和登山者最可能是微塑料的源頭。

合成纖維在磨損過程中會不斷地掉落少量的纖維。一項研究發現,一克合成服裝每使用20分鐘就會釋放400個微塑料纖維。如此一來,一件0.9公斤的衣服一年就會脫落10億個纖維。

珠峰上的微塑料主要由聚酯纖維組成,其次是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這些都是戶外裝備常用的材料。這些塑料在人類最常宿營的地方也更集中。因此,盡管最近昆布谷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登山團體在收集珠峰山坡上的垃圾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微塑料可能還會繼續增加。風也有可能把塑料微粒帶到珠峰上,Mayewski說。

微塑料太小,肉眼看不見,而且很難清理,常常被排除在有關廢物的討論之外,討論的焦點往往是減少、再利用和回收大件塑料用品。“這些行動很必要,也很重要,”Napper說。不過,“解決方案應該考慮使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

Napper說,雖然我們每天都經常接觸微塑料,但高海拔地區的發現還是令我們感到驚詫。“我們已經從深海底部發現了微塑料,一直到接近地球最高峰的頂峰上也發現了它們的蹤跡。”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地理學者Alex Tait使用激光雷達(一種激光掃描技術)以極高的分辨率測量珠峰大本營周圍地區的地形。

攝影:BRITTANY MUMMA,NATIONAL GEOGRAPHIC

在前往珠峰大本營的過程中,測繪團隊在尼泊爾波切村的一座佛塔上完善激光雷達掃描方法。同樣的方法後來被用於測繪珠峰大本營和附近的昆布冰川。

攝影:DIRK COLLINS,NATIONAL GEOGRAPHIC

冰川傳送帶

當Potocki在珠峰上坡采集積雪樣本時,其他人則在珠峰腳下辛勤工作。國家地理學會的地理學者Alex Tait 帶領一個團隊對珠峰大本營和附近的昆布冰川進行了最精確的調查。研究團隊使用激光雷達(一種激光掃描技術)和攝影測量法(多角度攝影)制作了一個三維模型,幾乎能捕捉到帳篷、岩石等所有物體的細節。

“科學家們強烈要求獲取激光雷達數據集,” Tait說。“盡管只是一張快照,但還是為認識珠峰冰川的歷史提供了背景資料。”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冰川學者Owen King是其中這樣一位研究人員,他將新圖像與航空測量和經過解密的間諜衛星拍攝的歷史照片進行了比較。之後,他創建了昆布冰川表面的數字重構,以及珠峰附近的其他78個冰川的數字重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數據。

這些數據不僅可以作為衡量珠峰地區未來冰量減少的基准,還描繪出了目前嚴峻的形勢。自1962年以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冰川一直在不斷融化,現在這些冰川正在以比60年前快50%的速度減少。不斷上升的溫度可能是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從1962年到如今,喜馬拉雅山南坡的氣溫上升了近1℃。

或許最令人擔憂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方,冰層正在融化。King說:“我不得不說,這令我感到吃驚。”他解釋說,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冰應該全年保持冰凍狀態,雪應該不斷累積,為冰川系統增加冰雪。

King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喜馬拉雅山區的冰川後退並沒有融化變薄嚴重,更多的是從頂部向下不斷融化,而不是往山谷裏後退。“你可以把冰川想象成一條傳送帶,” King說。雪在冰川的上部不斷堆積,並壓縮成冰,進入冰川的下部。不過,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降雪的減少,傳送帶的速度變慢,冰川開始變薄。

反常的是,在許多大型喜馬拉雅冰川的底部區域,冰川變薄並不明顯,那裏的溫度較高,但冰川傳送帶早已帶來一層厚厚的岩石碎片,使太陽無法直接照射冰雪。冰川變薄在海拔較高的地區最為嚴重,因為那裏的岩石碎片較少,冰層很容易在氣溫上升時融化。

然而,即使是岩石覆蓋層也不總能保護冰川的底部。傳送帶作用還會導致冰川末端形成堆積物,稱為終磧。這個岩石屏障可以容納冰川融水,形成常常加速冰川融化的湖泊。

珠峰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未來會怎樣?研究團隊希望他們的工作可以成為一個跳板,幫助未來的研究者確定最佳的行動方案。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Mayewski說:“無論人們走到何處,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而且並不總是積極的影響。”

(譯者:流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