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20

最難盜的皇帝墓,1200年里40萬農民軍和盜墓賊無一成功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15日 -
:     
 
正一品

綜述

《列女傳·齊田稷母傳》中記載:「不義之財,非吾有也」,從古至今,人們似乎都會把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錢財看作是「凶兆」,一時僥倖必然會後患無窮。實際上,拋棄道義鑽了「錢眼子」的人大多數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更是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獲取「不義之財」的方式有很多,盜墓算是一勞永逸的一種,但也是最令人不齒的。

盜墓本身是一種偷盜文物的違法行為,也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在小說《盜墓筆記》和《鬼吹燈》中可以看到,盜墓者在進入墓穴後會遇到重重機關和種種可怕的生物,這些都足以致命,也印證了「不義之財不可取」的道理。盜墓的危害不僅僅針對偷盜之人,他們進入陵墓後會對這些古遺蹟造成嚴重的破壞,墓葬文物大量失竊更是會對考古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儘管國家歷來都明令禁止盜墓活動,但是這種由來已久的行為卻難以徹底根除。

(被盜後損壞的古墓)

據相關史料記載,西周晚期就已經有人開始從事盜墓行動,最早被盜的陵墓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商王湯之墓。儘管經過藝術加工的盜墓題材作品往往帶有一定的懸疑色彩,但是歷史上真實的盜墓事件卻也是精彩紛呈,這些盜墓者與古人的交鋒歷來便被人們津津樂道。

雄偉奢侈的秦始皇陵、霸氣神秘的明孝陵、縹緲虛無的成吉思汗陵……都說「繁華盡處是蒼涼」,這些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權勢滔天的帝王皇族們死後也難免淪為塵埃,但他們留下的價值連城的文物寶藏卻吸引著無數盜墓賊前來。要說起中國古代最牛的帝王墓,武則天的乾陵當屬第一。乾陵是是中國乃至全球獨一無二的一座互為伴侶的兩朝帝王的夫妻合葬陵。

這座陵墓在修建完成後的1200多年裡,被無數盜墓者競相光顧,光是有名有姓的記載便多達17次,其中規模最浩大的一次盜掘行動竟然有40萬人參與!從冷兵器到熱兵器,刀槍火炮無不上陣,然而即便如此,乾陵也依然沒有被挖開過,女皇武則天與她的丈夫李治至今仍然在墓中安然長眠,無人打擾。

amocity
amocity

  


(乾陵地宮入口)

乾陵與其他帝王墓有何不同?為何至今都沒有盜墓賊能夠成功挖開乾陵?乾陵究竟暗藏著什麼稀世珍寶?數不清的謎團籠罩著乾陵,也讓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帝王陵引人想要揭開其神秘面紗……

探秘:從選址到傳聞,乾陵的特殊之處

千古唯一女帝的智慧

武則天生前是風光的千古唯一女皇帝,死後又給這塊土地留下了數不清謎團。要知道,在那個女性地位低下、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她卻硬生生開闢出一條通往權利巔峰的道路,女子稱帝,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代女皇武則天)

縱觀武則天的人生軌跡,每一個時間點似乎都是恰到好處。公元637年冬,唐太宗李世民駕幸洛陽宮,少女時期的武則天容貌姣好,得到了皇帝的垂愛。於是便找她入宮,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初入宮廷的武則天只有十四歲,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說來也是巧合,武則天在深宮中的十二年並未受到李世民的重視,反而與太子李治情投意合。李治繼位後,本來入寺為尼的武則天再度入宮,風韻猶存之際得到了遲來的寵愛。

(武則天影視形象)

「廢王立武」是武則天人生乃至整個永徽年間的大事。當時的朝廷的反對之聲猶為激烈,《舊唐書·韓瑗列傳》中記載:時高宗欲廢王皇后,瑗涕泣諫曰:「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時先帝所娶,今無愆過,欲行廢黜,四海之士,誰不惕然?且國家屢有廢立,非長久之術。願陛下為社稷大計,無以臣愚,不垂采察。」

《新唐書·來濟列傳》也記載道:帝將以武氏為後,濟諫曰:「王者立後,以承宗廟、母天下,宜擇禮義名家、幽閒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稱神祗之意……成帝縱慾,以婢為後,皇統中微,其禍如此。惟陛下詳察。」

朝廷大臣們勸誡李治不可「廢王立武」的原因無非是兩個:第一就是王皇后個人的原因,她並沒有犯下大錯,且是當年唐太宗親自挑選的出身高貴的兒媳婦;第二就是武則天的原因,唐朝重門第,武氏並非名門望族,再加上她曾伺奉先帝,於情於理都不配為後。

然而皇帝不顧眾人聲討,堅決下詔立武則天為後,並將反對得厲害的長孫無忌、來濟等人貶黜邊關,將權力進一步集中在自己手中。

(武則天與丈夫李治)

李治在位後期,出現了「二聖臨朝」的局面。因為皇帝病重無法親臨朝政,武則天便逐漸開始參與國家治理。在她執政期間,立下了不少功績,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穩定。

公元960年,武則天大赦天下,改唐為周,開啟了她長達十五年的女皇歲月。在她登基之時,已是67歲高齡,經歷了歲月的沉澱,讓她更能適應政壇的風風雨雨。武則天享年82歲,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之一,這般風光的晚年生涯,賦予了她人生最完美的句號。

唐朝恢復後,武則天的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唐中宗後遵循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後又改諡號為「則天順聖皇后」。武則天能夠挑戰封建秩序,打破常規,最終又名垂千史,為世人所傳頌,這一切都與她過人的智慧有關。最初面對「立後」的種種質疑,武則天能夠做到「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深得李治歡心;在她得志後,又一步步剷除異己、收買人心,逐漸獨攬大權。在她去世後,甘願除去帝號,留下遺命,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乾陵的牡丹花園)

作為中國古代唯一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的謀權之路為世人稱道,而她的葬身之地乾陵,千百年來牢固如初,真實面貌難以窺探,吸引著無數後人想去一探究竟。

「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這句話便是對於武則天最好的評價。

乾陵的特殊之處自選址始

乾陵如今位於中國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利用梁山的天然地形修建,最著名的便是其氣勢磅礴的陵園規劃,地表上還有大量的唐代時刻。梁山的三峰中,北峰是最高的,地宮也位於北峰之下。除了合葬李治與武則天的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陪葬墓群,較為出名的是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

(永泰公主墓內部)

古時陝西又稱為關中,是多個朝代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有名的歷史文明古城。這裡是強盛的唐朝開創基業的初始之地,唐朝歷代帝王大多都埋葬於此。武則天也不例外,然而她的乾陵卻是「關中十八唐帝陵」中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帝王陵,甚至迄今為止,國家都沒有允許去開發這座蘊含著無數歷史瑰寶的陵墓。

乾陵和唐朝其它十七座帝陵一樣,全部都位於唐朝長安城以北。古代奉行「堪輿之術」,在《舊唐書·呂才列傳》里提到:「古之葬者,並在國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唐朝皇帝依山為陵的源頭,後來唐帝陵基本上都選址在咸陽北塬的山峰上。

(唐太宗李世民昭陵)

雖然都是修建於山中,但具體要選哪座山峰便是一門學問,乾陵的特殊之處就是從選址開始的。乾陵的地址雖然從表象上看的確是一塊寶地,但是細細推敲後卻仍然留有隱患。梁山雖然東西兩面環水,能聚攏龍氣,但與唐太宗的昭陵之墓龍脈隔斷,若選擇此處作為帝王陵址,三代之後江山便難以穩固;從梁山的地形來看,二峰高聳,狀似女子,是典型的陰盛陽衰的地方,利陰而不利陽。這些「預兆」在往後也都被應驗了:無論是武則天後來奪權稱帝,到唐玄宗之後由盛轉衰的確也不過三代。

(鳥瞰梁山與乾陵)

種種巧合為乾陵的選址地鋪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它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唐帝陵,這也更讓它在一眾帝王陵中脫穎而出,顯得十分奇特。

有關乾陵的秘聞與寶藏

乾陵修建的時候,唐朝正是國力鼎盛時期,國庫充盈,整個陵園規模宏大,建築富麗堂皇,更有無數奇珍異寶作為陪葬品一同埋入地下。有考古專家勘察後記錄,乾陵的陵園內結構為正方形,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達230萬平方米。除了主陵以外,還有地宮和小型陪葬墓,共同構成了一個輝煌的建築群。

(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

乾陵以其位於地上的大量唐代石像和裝飾地下墓穴的壁畫而聞名。這些石雕又稱「六十一蕃臣像」,它們與真人身形相仿,姿勢恭敬,仿佛迎接皇帝大駕光臨的士兵。但是它們都缺少了頭部,專家分析這是由於地震災害所致。陵墓壁畫則反映了真實的唐朝皇室裝束與生活剪影,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乾陵陪葬墓壁畫)

除此之外,乾陵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無字碑」。這塊墓碑是武則天下令樹立的,雖然雕刻精細,但卻空白無字。樹碑立傳乃古人慣例,更何況是中國唯一的一位女性君主,若是想要歌頌自己的事跡與政績,大有文章可作。但是為何武則天只給世人留下了一塊沒有刻字的空白石碑呢?

史學界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武則天在位時期,雖然勵精圖治,促進了唐朝社會的發展,但又大行酷吏,對待李唐宗室皇族手段殘忍;再加上自己「得位不正」,挑戰了世俗的綱常倫理,她擔心自己死後碑文會被後人篡改,所幸便一字不刻;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不足以用文字來表達;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自認罪孽深重,還政唐中宗後以皇后之名下葬,提及丈夫不知如何下筆,也就乾脆不刻碑文了。

(乾陵的無字碑)

哪怕後人爭論不休,真正的原因恐怕也只有長眠於此的武則天自己知道了。但是她不為自己樹碑立傳的行為卻普遍得到了史學界的認可,因為這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做法,功過是非都留給了後人去評論。

有秘聞傳言說,乾陵裡面埋葬著「少女的武則天」,指的就是女皇的陪葬品中有一幅她年輕時期的畫像。武則天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容貌,大多是雍容華貴的中年女性形象,關於她少女時期的面容卻鮮少有過記載。這不禁引人遐想,究竟是怎樣的音容笑貌才能讓唐太宗將身份卑微的她納入宮中,成為她走向政壇、執掌大權的開端。

唐太宗時期,武則天還是後宮中一個不算得寵的五品才人。在她年輕貌美的時候,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一位大畫家,這位畫家被她的容貌所驚艷,唐太宗便命令他為武則天畫像。武則天看到這幅畫甚是喜歡,這是她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寫真」,以至於她要把畫像帶入陵寢之中。

(武則天畫像)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乾陵裡面儲藏的寶貝,按照重量計算,大約有500噸,都是盛唐時期價值連城的珍寶,其中最令人嚮往的便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有相關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愛《蘭亭序》,在遺詔里下令要把它們枕在自己頭下一同入葬。然而五代耀州刺史溫韜盜了唐太宗之墓昭陵後,卻並沒有發現《蘭亭序》,便有民間傳聞說此等寶物其實是李治與武則天的陪葬品,藏在乾陵之中。

(乾陵出土的文物)

大文豪兼歷史學家郭沫若就曾長期對乾陵念念不忘,他嚮往著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曾經多次向國家申請挖掘乾陵,並親自攥寫了《乾陵發掘計劃》。然而周總理卻婉言拒絕了他的申請,並說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給後人來完成。」

amocity
amocity

  


(郭沫若)

揭露:從盜墓到考古,乾陵為何始終神秘

乾陵史上最出名的三次盜墓

別說是近現代的郭沫若了,乾陵豐厚的瑰寶就像花粉吸引蜜蜂一樣,自古便有大批盜墓者前來,無論是軍閥、土匪還是農民起義軍,紛紛都帶著盜墓工具前來尋找墓道入口。誇張一點說,自武則天躺進乾陵的那一刻起,梁山便不負往日安寧。

有關乾陵的歷史記載上曾有過三次最出名的盜墓活動。第一個伸出罪惡之手的便是黃巢,此人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他帶領的「黃巢起義」是唐末民變之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雖然沒有直接滅掉唐朝,但卻致使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朝代國力大衰。

黃巢之亂爆發後,朝堂自顧不暇,攻進長安的起義軍首領黃巢便想著找到傳說中李治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盜竊裡面的珍寶來補充軍費。他得到消息說乾陵可能位於梁山西側,於是便組織了40萬起義軍,浩浩蕩蕩前去盜墓。

這些士兵都是農民出身,長年累月的耕作讓他們能夠熟練使用鐵鏟,40萬人不分晝夜地探尋加挖掘,幾乎半個梁山都給剷平了,此次規模最大的盜掘之行也在梁山留下了深度40米的「黃巢溝」。然而黃巢本人是個鹽商販子,又是農民階級,對於風水朝向那是一竅不通,所以即使出動了40萬大軍,他們也根本沒有找到乾陵墓穴的入口。後來唐朝皇帝集結了大量軍隊發動反擊,黃巢只能無功而返了。

(起義軍首領黃巢)

第二位就是上文提到的五代耀州節刺史溫韜,此人簡直是李唐王朝皇帝陵的「煞星」,他幾乎光顧了除乾陵以外的所有帝王陵墓,挖掘了數不勝數的珍貴古玩。然而他卻在乾陵碰了壁,因為此處實在詭異之極。溫韜曾經帶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三次上梁山,但每到山中便突然風雨大作,整個氛圍死氣沉沉。然而他們一旦離開山中,天氣便再次轉晴,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盜墓經驗豐富的溫韜察覺到了情況不妙,心中警鈴大作。於是他最終打消了盜掘乾陵的念頭,吩咐手下撤退,這才免遭危機。有關乾陵的最後一次兇險的大規模盜墓活動發生在民國時期。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社會上開始流傳出一股盜掘古墓的風氣。國民黨將領孫連仲率領部下駐紮梁山,雖然美名其曰「保護乾陵」,但其實就是趁機挖掘陵墓,盜竊文物發財。

(國民黨將領孫連仲)

這次雖然沒有出動40萬大軍,但卻是一個向現代化整編師,他們的盜墓工具也不再是落後的鋤頭鐵鍬,而是威力十足的火藥炮彈。先前有「清陵大盜」孫殿英炸開慈禧與乾隆墓地,孫連仲便學習他的方法準備盜掘乾陵。他打著軍事演習的幌子,命令部下用沉甸甸的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然而正當他們準備進入時,墓地外忽然升起了一股濃濃的黑煙,天地頓時昏暗,狂風大作。走在最前面的七名士兵最先受到傷害,當即吐血身亡。這一場景嚇壞了孫連仲與一眾下屬們,他們不敢再繼續前進,慌慌張張地便溜走了,乾陵至此又逃過了一劫。

濃煙

古往今來,試圖盜掘乾陵的不法分子都沒能如願以償,乾陵也被稱作史上最牢固的帝王陵。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的幾個農民無意中發現了乾陵的墓道入口。1960年,陝西省乾陵發掘委員會的考古工作人員對乾陵進行了初步的勘測,發現這座帝王陵竟然保存完好,從未被盜掘過。

乾陵「堅不可摧」的秘密也隨之大白於天下:科研人員在墓穴口發現了大量石條,這些石條一共有39層,多達8000餘塊。它們自南向北呈坡狀層疊堆砌,石條之間又有無數細密的鐵拴板加固,還鑿有洞口,用鐵棍貫穿,灌注了熔化的鐵汁,凝固後與石條融為一體。

《舊唐書·嚴善思傳》中就有記載:「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在那個時代便已經有如此先進精密的工藝,並且能夠把它運用到加固墓穴之中,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與遠見。

乾陵為何迄今為止都不發掘?

早在1961年,國家就將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也數次發布公告,要增大對乾陵的保護力度。國務院曾兩次正式發文,強調在國家層面上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在此背景下,陝西省文物局於2012年宣布,至少在50年內都不會再對乾陵進行發掘。

(現代的乾陵)

許多人都會對此感到困惑,盜墓活動是非法的,理所應當禁止,但是國家為何也不願意繼續發掘乾陵呢?要知道乾陵除了埋葬有大量唐朝文物以外,還有可能留存著《蘭亭序》真跡以及失傳的武則天的《垂拱集》和《金輪集》。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基於現實考慮就兩點:第一是目前的挖掘水平尚未達標,乾陵人跡罕至,墓穴位置險要,特製的「鑄鐵」技術也讓其堅固異常,如何不破壞墓地實行發掘,還需要依賴技術的進步;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現有技術不足以嚴格保護出土文物。這些文物歷經千年歲月,長眠於地底,一旦經過發掘暴露在陽光下,會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產生不可逆轉的破壞,想要將它們完整保留下來需要及其先進的科技條件。

(中國的考古專家考察乾陵)

這也是有前車之鑑的,1956年5月,國家批准郭沫若、吳晗等人發掘明神宗朱翊鈞的明定陵。由於當時人們沒有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加之技術受限,明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青花瓷器以及明神宗的棺槨和屍骨都遭遇了嚴重的破壞,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腐化的龍袍)

如今,出於對乾陵的保護,它的墓穴入口位置被列為國家機密,被徹底封存了。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乾陵的神秘面紗始終不曾被揭露,它留下的千古之謎還將繼續深藏地底。